音乐剧《东莞东》剧照。
东莞市女企业家联合会代表观看《东莞东》并合影留念。
日前,原创音乐剧《东莞东》3.0版本从东莞出发,开启2025年全国巡演。本次巡演将先后登陆东莞、南宁、深圳,为当地观众带来6场视听盛宴,讲述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下人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向每一个为梦想不懈奋斗的普通人致敬。
《东莞东》2025全国巡演首站恰逢“三八”国际妇女节,该剧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改革开放浪潮中女性的奋斗历程,为节日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此外,“寻找2亿分之一”活动持续上演,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素人写作者”代表受邀观看,在剧中感受友善东莞的城市温度。
“《东莞东》整体呈现都很出色,从故事到场景布置,还有演员的演绎都非常精彩,让我很意外”,来自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研究员兼博士后林桂业表示。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章倩倩 张帆
图片:受访者供图
从《东莞东》看女性力量
《东莞东》讲述了青年女孩王雪英在上世纪90年代南下打工,进入东莞金虎手袋厂,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管理者,再到创业者的故事。过程中,她结识了外冷内热的罗招娣、乐观浪漫的叶淑萍等一群怀揣梦想的同伴,她们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共同经历了曲折与沉浮,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其中蕴含的女性力量,令人动容且深受鼓舞。
剧中,王雪英从农村来到东莞,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工作,她没有退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适应并成长,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女性力量。罗招娣作为工厂主管,干练严厉又善良智慧,她与王雪英之间的友谊和相互支持,更是将女性之间的情感刻画得细腻而动人。
《东莞东》自上演以来,凭借真实的故事主线、接地气的演绎、出色的舞台呈现,感动无数观众,也收获了如潮好评。此次巡演首站选在“三八”妇女节期间,更是赋予了演出特殊的意义,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演出的同时,感受到女性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伟大力量。
“如何甘心,平凡一生”“谁说我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公?”“人生就像一个空的手袋,手袋里的东西我要自己装”……演出现场,不少女性观众被剧中女性角色的奋斗精神鼓舞。
“2017年,我带着一个行李箱和满腔热血来到东莞。站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第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东莞东》中那些为梦想打拼的身影,让我看到了无数个‘我’,感谢《东莞东》让我们看到了奋斗的意义。”东莞市女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朱丽月说。
《东莞东》通过生动鲜活的女性角色,让人们看到女性力量并非单一的、刻板的,而是多元的。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女性的奋斗之歌,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平凡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绽放的光芒。
听取观众意见调整细节
“《东莞东》3.0再出发,我们与东莞再次双向奔赴,更加热爱东莞了。”开心麻花联席总裁刘岩表示,《东莞东》历经三年打造,也见证了东莞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
刘岩透露,《东莞东》3.0融合了众多观众的意见,在内容上有了更多精心策划和小巧思。“如加入雷雨天气,行人在火车站匆匆躲雨的场景,更符合东莞岭南之地的气候特色;在剧情中也融入了东莞更多本土文化,如烧鹅饮食文化等,音乐剧中的东莞更有烟火气了。此外,剧中的布景、歌曲也有了不同的设计。”他提到,希望观众走进剧场去挖掘和感受。
据介绍,3.0版中,经过打磨提升的《东莞东》尾声部分融入黄家驹的经典粤语歌曲《海阔天空》旋律,堪称全剧最精妙的情感升华设计。这一改编不仅将两代人关于“理想与奋斗”的精神谱系贯通,更以跨越时空的音乐共鸣,为改革开放的集体记忆注入新的生命力。
当剧中主人公王雪英与工友们历经时代沉浮,最终在东莞扎根时,舞台上缓缓响起《海阔天空》的前奏吉他声。这段改编并未直接复刻原曲,而是将“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的歌词片段融入原创编曲,形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社交平台上,有观众认为,音乐剧《东莞东》的意义超越了一部音乐剧的范畴。它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将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普通人的生命史诗,揭示了一座城市与一群人的共生关系。音乐剧通过经典旋律的创造性转化,将“海纳百川”的城市气质与“永不言弃”的个体精神熔铸成新时代的精神图腾。
当终场灯光亮起,“天空海阔你与我,可会变”的歌词仍在回荡,这既是对2亿建设者的深情告慰,也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奋斗者的精神召唤。
圈粉“素人写作者”代表
作为广东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和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力作,音乐剧《东莞东》取名自东莞常平的“东莞东”火车站,该火车站是改革开放以来无数人南下打拼闯荡的第一站。
数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亿人在东莞奋斗过、打拼过。该剧在2023年首演及2024年赴东莞、广州、北京开展首轮全国巡演后获得广泛赞誉,并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活动,从东莞东到北京西,九城联动,讲述了无数“2亿分之一”在东莞的奋斗故事。
2025年,“寻找2亿分之一”还在继续。演出期间,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会见了受邀观看音乐剧《东莞东》的“2亿分之一”建设者代表和“素人写作者”代表,共同回首在东莞的奋斗岁月,致敬伟大时代和伟大时代下的奋斗者。
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为无数来莞务工人员提供了工作、生活、体悟、碰撞的广阔舞台,也为东莞文艺的孕育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在东莞,诞生了许多“素人写作者”。“素人写作”是指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写作训练,也没有在写作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和广泛知名度的普通大众所进行的写作活动。她们在工作之余,用真实的笔触、原生态的信息,讲述了1座城与2亿人双向奔赴的故事,讲述了东莞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人—产—城—文”相融互促的新工业文明传奇。
只有小学文化的温雄珍从2000年开始在企石综合市场摆地摊,晚上兼职烧烤店店员,因为对文学的向往,不断自学读书写作。近一两年来,在东莞市作家协会的关注和推荐下,在《诗刊》《作品》发表作品,逐渐在诗坛上引发关注。
“诗歌对我而言是心灵的救赎和可以安放生活的港湾。”她表示,作为一个“素人写作者”,她的作品坚持“素”与“朴”,坚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书写他们的故事,并期待让作品多点温暖,少点悲伤,用充满温热生活的烟火气去温暖别人。
现居东莞虎门的清洁工王瑛,在勤劳工作的同时,依旧握笔记录生活,写出了《清洁女工笔记》等代表作,不仅被《作品》杂志选中刊发,花城出版社也有意为其出版。
“我是众多在莞打工人的一员,也是这座城市众多奋斗者、建设者中的一分子,而文学让我多了一个身份,我希望用手中的笔将生活中所接触的人和事,以及那些打动我的不平凡的生活写下来。”王瑛说。
1998至2023年,曾为民在东莞长安镇环球石材(东莞)股份有限公司打工,其间曾多次参与玉兰大剧院的建设工作。同时因为长时间与石头、石材打交道,他创作了一系列以石头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作品曾在《诗刊》《诗收获》发表,并著有代表作《我不敢随随便便扔石头》等。
“东莞文学氛围厚重,是一片文学宝地,给予我这样的草根作家丰富的营养,能作为这里的一棵小草,在这里写作、修行,是一件加倍幸福的事情。”曾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