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13日,“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培训计划——2025年首期剧本朗读”《红白喜事》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与观众见面。
八仙桌、旧椅子、小板凳、小马扎等道具在舞台上简单勾勒出80年代北方农村的时代轮廓,17位身着格子衬衫的演员手持剧本在台上或站或坐,抛去激烈的动作和复杂的调度,聚焦文本本身,为观众演绎了一出别样的《红白喜事》。
本次演出还于4月13日在北京人艺官方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B站、快手等渠道同步开启了线上直播,获得了线上线下观众的一致好评。
《红白喜事》由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编剧,以华北平原一个小村落里,郑、齐两大家族的红白喜事为主线,围绕三代人在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封建迷信等问题上复杂的矛盾,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上个世纪80年代变革时期的农民生活。
该剧曾于1984年在北京人艺首演,以鲜活的人物塑造、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表达,在舞台上构建出了真实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
“这个戏塑造了20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正是我们需要的‘群像戏’,丰富的角色能让更多的演员参与到此次青年演员培训计划中来。”对于为何选择这个剧本,导演韩清介绍,“当年朱旭、林连昆、韩善续、梁冠华、宋丹丹等前辈们的精彩演绎,至今让大家津津乐道,所以在剧院众多经典剧本中,我们决定选择这个文本来做剧本朗读。”
不同于传统的京味儿题材,《红白喜事》是北京人艺少有的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村戏,之前在首都剧场演出时全程采用冀中方言,且人物众多,具有很大的排演难度。“这次是剧本朗读的形式,不要求实现完整排演,所以我们将重点放在台词上,一边研究前辈们处理台词的方法,一边通过台词训练来提升技巧。这个戏有喜剧成分,而喜剧对戏剧节奏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演员在台词节奏上多下功夫。”
考虑到演员在短时间内难以熟练地驾驭方言,剧组放弃了用方言演绎,转而以普通话呈现。“我不想演员将重心放在‘倒口’上,而是集中在台词节奏、情感层次与人物性格的贴合度上,专注用台词塑造人物。这个剧本越读越有味道,每个角色都有抓手,能让演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韩清导演说到。
此次剧本朗读也是历次活动中演员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由魏小军、杨琪芳、王宁、杨懿、罗熙、王君瑞、孙大川、王俊淇、郭奕君、王欣雨、邹健、王宁(小)、毛俊杰、连旭东、杜博涛、龙一仪、孙茜等17名人艺演员共同出演。打破纯青年演员框架,中青年演员结合是此次剧本朗读的另一大特点。“因为剧中涉及老中青三代人,为了尽量往人物上靠,我们特意邀请了一批中年演员出演长辈角色,他们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在与青年演员的合作中相互促进,碰撞出了许多火花。”
谈及演员,导演韩清表示大家的自我要求都很高。“白天排练,许多演员晚上还有演出,但大家回家后还继续琢磨,第二天再排练时能看到明显的进步。不少演员也通过这次剧本朗读在角色类型上有了很大突破,比如郭奕君饰演的郑奶奶,角色年龄跨度很大,龙一仪、魏小军过去常演少年角色,这次转型演中年农村妇女,都充分展现了演员的多面性和可塑性。”
在两天的时间里,不仅线下的观众得以近距离与主创们进行了细致的交流,不少无法亲临现场的话剧爱好者也通过4月13日的线上直播欣赏了本次演出,不仅对剧本朗读这样一种演出形式给予了积极评价,也表达了对于北京人艺青年演员的支持与喜爱。
(摄影:李春光、李洪博)
来源:大戏看北京资讯
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