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90岁余光中去世。
李安、莫言、余华、刘震云......半个文坛发文悼念,人民日报、央视也罕见转发微博。
如果要说被误解最深的一位作家,我一定提名余光中。
在文坛上,他是当代八大散文家之一,多篇文章入选课本。
一首《乡愁》火遍全国,可他根本不是我们以为的哀哀戚戚,而是一位顶有趣的老小孩。
你能想到吗,他不仅是个摇滚乐迷,家里挂满披头士和鲍勃·迪伦的海报;
88岁了还每天追《琅琊榜》追的入迷,看了至少四五遍。
在南京大学开设讲座,现场坐着2万余学生。
读到那句“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时,还要指指台下坐着的妻子秀恩爱。
如果你读过他的文章,更会被他笔下的诙谐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比如他教你如何文雅地骂人——
“初见你这张吞象的巨口,我曾经幻想其中的深广。
不幸你后来每次张嘴,总让人直窥见你的肚肠——既无黑墨汁,也无蓝墨水,你患的原来是营养不良。”
当了大半辈子中文系院长,开会无数,他对此深感痛觉,特地写了篇《开你的大头会》——
“一大堆人被迫放下急事、要事、趣事,济济一堂, 只为听三五个人逞其舌锋,争辩一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通的事情,真是集体浪费时间的最佳方式。”
吐槽借钱的威胁不亚于核子战争——
“后者毕竟不常发生,前者的命中率却是百分之百,天下之大,那只手却是朝你一个人伸过来的。”
用一位读者的话说,余光中的文字“随便读上几篇,又可以开始一天的战斗”。
他的笔下,没有深奥难懂的文字,大部分都是描摹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之事,江南的雨,山间的雪......
也同你讲李白杜甫,讲历史,讲文学,讲艺术之美。
写尽了对生活的热爱,可他笔下又不止有趣,每字每句沉淀着雅致的中国美,是读100次都还是会被征服,直美到你心里的文字。
不仅梁实秋、莫言等文学大家推崇,人民日报、央视反复推荐,还被列为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目。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高中在语文课本上读到这篇《听听那冷雨》时,惊为天人!
还有谈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甚至是网上那些流行的情话,也都出自余光中——
“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
“你的过去我无法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快节奏的生活,推着我们不得不加速前进,如果你觉得生活无味,焦虑迷茫,如果你想慢下来,那你就读一读余光中。
这位老先生,会带你走进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让你不禁感慨:“活着,真好!”
他的作品值得当下每一个人细细品读。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这套——
余光中“治愈三书”(全3册)
三代国人的情绪解药
有趣睿智·自在坦然·人间清醒
全套书三册,由余光中子女亲自审定。
作品横跨80多年,是从余光中上千万字的经典作品中,经过多次精心筛选定下来的。
书中首次收录余光中生前未出版的诗文,可以说和市面上所有的版本都不同。
除了他的代表散文,还涵盖了 诗歌译作、 文学评论和 写作心得等。
多篇作品,更是暌违41年后, 绝版再现!
在这套书里,你能看到他所有关于人生体悟、生活哲思和文学洞见 。
杏花江南,晴雨春游,也有羁旅中对故土的怀念,生活的智慧与意趣,文化的美和体悟......
讲的都是生活小事,但一配上余光中老先生那有趣通透的灵魂,和对生活积极到“不可救药”的态度,
瞬间就能让你体会到人间的可爱,唤醒你对生活的热爱!
随手一翻,处处都是金句妙语。
你有多久没体会到读到一本好书的美妙感了?
用读者的话说,那真的是刷几个小时手机都无法比拟的!
如果你想在焦虑的生活中,让自己换个情绪,
想在读书的森林中,感受迷蒙的烟雨江南,
想一次领略这位文学泰斗的精华之作,
余光中的这套“治愈三书”,你一定会喜欢!
整套书装帧精美大气,内外双封, 锁线裸脊精装,可180°平展。
版面设计舒朗大方,近百幅世界博物馆镇馆名画穿插在诗文中,读起来舒服不累眼。
余光中70年文学经验,90载人生感悟,被装在设计精美的 硬壳函套里。
高档云宣纹理纸上还印着细腻的 烫金字样,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质感超绝。
不论是家庭收藏、友人馈赠,都是推荐版本。
两张电影票钱,领略文学大师的治愈良药。
点击下图,马上拥有▼
活动时间:7月1日~7月4日23:59
关注微信公众号“十点好物”查询订单、物流
影响三代人的余光中
有趣又清醒的文字载满人生智慧
央视曾经发过一篇推文《给生活加上余光中的滤镜》。
当给生活加上余光中的滤镜时,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有趣。
在他笔下,刮胡子这件事是“照例在早餐前,用蓝色小镰刀,收割前夕的忧芽与愁苗”。
碰到迷人的月光,“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地,像压过的相思。”
这是多么惬意的一颗心,才能发现如此意想不到的情趣。
用梁实秋的话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他出生在1928年,一生漂泊动荡,却笔耕不辍。
诗文双壁,著作等身,评论、翻译,他也通通在行。
△余光中采访李安
担任中文系院长大半辈子,到了80几岁,
仍活跃着被邀请去教育论坛、去学校、去上央视的《朗读者》,为一代人开拓着精神疆土。
他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豁达、闲适乐观的心性,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他的积极有趣中,又带着些冷峻眼光,清醒地审视着一切。
在他的这套作品里,你能看到一个立体多面的余光中。
《乡愁》里,载着他历经岁月生死离别后的真挚情感。
有身在异乡对台北的深深怀念;
有抗战时在南京、重庆漂泊时的苦难经历;
有从金陵少年到白发游子,再回首的青青边愁。
他把异乡的缺憾,人间的温柔写成了歌,抚慰着每个背井离乡的漂泊者。
《我知道我终将面对命运》里,你能看到一位“少年诗人”对西方经典的炽热解读。
从华兹华斯到叶芝,从拜伦到爱伦·坡,从惠特曼到缪尔……
无论是古典浪漫主义,还是现代派、意象派,
那些曲高和寡的经典诗歌,被才气傲人的青年余光中重新演绎后,竟变得亲切好读。
《文学九讲》里,余光中快意的艺术人生跃然纸上。
他说艺术大拿梵高是“天才不安于学习”;名人散文“幽默是荒谬的解药”。
谈诗律、评散文、品音乐、聊舞蹈时,有一针见血的犀利言辞,也教普通人如何把日子过成诗。
书中,人情世故、 风花雪月、 社会现象、 文学艺术,他无所不谈。
从艺术到人生, 从人生到哲理,每一篇读起来都是那么的酣畅淋漓。
曾经有读者评价余光中:
“忙碌烦心时,挤出一点时间读上一二篇文章,总能让自己静下来,重新回到生活的阳光下。”
这就是一代大师的魅力吧!
能让人万事通透后,拥有淡定从容的内心。
点击下图,马上拥有▼
活动时间:7月1日~7月4日23:59
关注微信公众号“十点好物”查询订单、物流
读100遍都不会腻
美到心底的文字
莫言曾说,余光中的文字“处处可见汉赋唐诗的味道”。
钱锺书更是罕见评价余光中,是书斋的南朝士大夫。
如果你在某乎、某红书上搜他,出现的都是“美到全文想背诵”,“散文的天花板”......
就如一位读者说的,“在读余光中之前,无法想象,现代汉语的散文能写得这么美。”
举个例子,他在翻译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时,
原文: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其他译者翻译:老虎与我闻着玫瑰。而余光中是这样翻译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这句话也在网络上一度流传。
后来读了先生的散文集,觉得先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定是心里有数以千万的中国古诗词做底子的。
当网络用语席卷我们的语言时,当我们失去好好说话的能力时,还能读到——
“每当有人问起了行期,青青山色便梗塞在喉际。他日在对海,只怕这一片苍青,更将历历入我梦来。”
这是中国人才能读懂的思乡之语。
还有夜色下对生命的感叹——
“天上的星光呵,一颗接一颗,何以都没入曙色了呢?我们的生命,一天接一天,何以都归于永恒了呢?”
就连给妻子的情书,也是浪漫至极——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走来。月色和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在余光中老先生的笔下,你会久违地知道,原来,中文是这么的美。
没有奇怪生僻的字词,没有华丽的堆砌,没有诡谲奇异的意象。
山林溪边、夜烛灯前、花落云散、观雪沐雨,那些生命中细小的每一瞬,落到他笔下都成了清幽的文字,透露着极致的静。
每句话都透着一种味,好像细雨一样,就那么慢慢飘进你的心里,不疾不徐。
点击下图,马上拥有▼
活动时间:7月1日~7月4日23:59
关注微信公众号“十点好物”查询订单、物流
余光中子女授权
一次性收录80多年间代表作
和市面上所有版本不同,这套“治愈三书”,
获得余光中子女独家授权,并亲自选审余老80多年来不同人生阶段的散文精华。
其中《听听那冷雨》《乡愁》《逍遥游》……多次入选高考试卷,莫言、梁实秋、余秋雨、央视《朗读者》、人民日报等诚意推荐!
书里还收录了他的 诗歌、 译作、 文学评论和 写作心得。
所选篇目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余光中佚作、繁体版等上百万文字资料辑录而成。
有为人熟知的经典,也有 绝版再现的佳作。
与他诗意唯美文字相映衬的,是 精选的近百幅名画插图。
全部都是 来自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荷兰凡·高博物馆、西班牙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书的 装帧是典藏级别制作,也如余光中的文字般高级优雅。
锁线裸脊精装,180°自由平展。
版面设计舒朗大方,印刷清晰,画面细节与油画质感处处可见。
硬壳函套采用 高档云宣纹理纸,上面还印着细腻的 烫金字样,精致好看。
不论是送人,还是自己读,孩子读,
这套余光中“文学三书”都是值得珍藏一生的文学礼物。
不过两张电影票钱,领略文学大师的唯美之作,重拾生活的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