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批诺兰《奥本海默》:回避原爆惨剧,是道德逃避

娱乐 2025-07-02 18:37:23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詹姆斯·卡梅隆表示:他不喜欢批评其他电影人的作品,但对于这位同为奥斯卡得主的导演的大片,有一个方面他无法接受。

今年8月5日,是日本广岛原子弹轰炸80周年日,由查尔斯·R·佩莱格里诺(Charles R. Pellegrino)撰写的新书《广岛幽灵》(Ghosts of Hiroshima)即将出版。该书未来将由詹姆斯·卡梅隆改编为影视作品。卡梅隆强调,他将以不同于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奥本海默》(Oppenheimer)中所采用的方式来讲述这段历史。

卡梅隆在接受《Deadline》采访时直言,他认为,《奥本海默》完全将叙事限制在主角视角之内,是一种叙事上的失误,也意味着对现实后果的一种规避。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刻意避开了展示原子弹对日本平民造成的后果这一做法引发了一些争议,包括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在内的多位电影人都曾表示,诺兰本应展现核爆造成的真实影响——“人们被蒸发了”。

是啊,诺兰回避的内容确实很耐人寻味。我很欣赏这部电影的制作,但我确实觉得这是一种道德上的逃避。因为奥本海默并不是不知道原子弹的后果。电影里只有一个很短的场景——我其实不太愿意批评其他导演的作品——观众看到他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些烧焦的尸体,然后镜头迅速切换,转而展示他因此受到多大触动。

但我认为电影还是回避了真正的问题。我不知道是制片方还是诺兰本人觉得这个话题太敏感,不想触碰,但我想直面这个敏感话题——我就是这么执拗。”

(采访原文)

诺兰当时曾坚持表示,这不是他想讲述的故事,也许这个题材需要像卡梅隆这样的导演来处理。而这位《泰坦尼克号》(Titanic)导演现在已经准备接手。

“好吧,我来,我举手认领这个项目,克里斯,没问题。”他说,“你来参加我的首映礼,说点好听的就行……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电影会讲些什么。我已经记笔记记了15年,但一个字剧本都还没写。因为对我来说,大多数时候一切都在脑海里酝酿,然后我才开始写作。这是我一贯的工作方式。我会去探索、记下打动我的东西,把它们拼接成一个故事。然后,某一刻准备好了,就会开始动笔。但现在我还没有进入那个写作状态。”

不过卡梅隆提到,有一位导演的作品是他在内容上想要效仿的——那就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这位导演在上世纪90年代拍出了两部二战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卡梅隆说:“他把事情展现得就像真实发生的那样。”

诺兰一直坚守自己的创作选择,他认为不直接描绘日本遭受的苦难是有意为之。影片完全采用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讲述,若在这一结构下插入旁观者或外部灾难画面,反而会打破整部电影在情感与叙事上的完整性。

尽管如此,影片后段仍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墨菲饰演的奥本海默坐在幻灯片机前,几乎无法直视展示原爆灾难的图片。他的反应——沉默、震惊、动摇——以极度克制的方式传达出毁灭性的情绪张力。

《奥本海默》并不关注视觉奇观,也从未试图“美化”原子弹的研发,而更像是一部描绘内心煎熬、负罪感和伦理崩溃的心理剧。影片中没有一刻是对原子弹的颂扬。

除了正在制作、预计于2025年12月19日上映的下一部《阿凡达》(Avatar)续集之外,卡梅隆还在与作家乔·阿克罗比(Joe Abercrombie)合作撰写《魔鬼们》(The Devils)。他坚称这将是一部正面描绘核爆后果的作品。尽管剧本尚未动笔,但他表示自己完全投入其中,并强调这部电影也是他对一位广岛原爆幸存者——山口彊(Tsutomo Yamaguchi)临终时所作承诺的兑现。

“这是乔·阿克罗比状态最巅峰的作品,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一群令人着迷的新角色,”卡梅隆早些时候表示,“故事的转折如过山车般迅猛,充满了乔标志性的讽刺风格和笔触。《魔鬼们》展示了乔对人性的讽刺眼光——人性中黑暗、自私的一面——通过一些非人类角色来讲述。但乔总是巧妙地留下些微希望的火花,让一切都值得,并最终令人动容。”

这次采访一出,引起了广泛讨论,网友们纷纷献策,如果真拍爆炸带来的灾难,那不同导演展现效果完全不一样:

迈克尔·贝来拍?那整部片子可能有两个小时都在爆炸,燃烧、碎裂、火球连环,不讲逻辑只讲冲击力。

扎克·施奈德来拍?那核爆那一刻会变成10分钟慢动作,360度旋转、镜头升格,定格在空气被炸出波纹的那一帧。

阿里·艾斯特来拍?那就是广岛街头的死寂与凝视,每一具烧焦的身体都带着心理惊悚的意味,让你在剧院里坐立难安。

丹尼斯·维伦纽瓦来拍?核爆会像沙丘里的风暴一样宏大而寂静,配上汉斯季默的低频轰鸣,把毁灭拍成一种哲学沉思。

鲁本·奥斯特伦德来拍?他可能会在爆炸之前安排一场荒谬的外交酒会,讽刺人类面对末日时的虚伪和冷漠。

是枝裕和来拍?镜头不会直视爆炸,而是通过一个幸存儿童的一天,缓慢展现出核灾后代代承受的阴影。

王家卫来拍?焦距拉满、慢镜头摇晃,尘土飞扬中传来旁白:“在那天的光里,我看见人类最孤独的一次爆炸。”

来源:淘梦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