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电影院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类型越来越多,但有一个类型,却成了时代的眼泪。
那就是 “小妞电影”。
十几年前,《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等等一系列轻爱情都市喜剧,是你我共同的电子榨菜。
如今,它们正在被《好东西》《热辣滚烫》这类更关注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电影取代。
为什么人们不再爱看“小妞电影”了?现在的女性电影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 《我和她们不一样》里,90后作家 索菲·帕斯曼从她的成长经历出发,谈起我们正在期待怎样的女性叙事。
[德] 索菲·帕斯曼|著
李寒笑|译
未读·思想家|出品
01
「千禧年代小妞电影的目的
就是让女性变得平庸而快乐。」
我们不得不承认,千禧年代初期大行其道的青春片的情节相似度非常高。 女人们只有在不同寻常、和其他女人不一样的时候,才被视为一路升级的主角之路的开始。
她们会发觉自己不喜欢其他女人,因为其他女人肤浅/空洞/背地里捅刀子/心机深重,然后她们会意识到,其他女人并不像自己一开始害怕的那样肤浅/空洞/背地里捅刀子/心机深重,最后她们会在人物性格发展到顶点的时候成为其他女人。
我认为,千禧年代小妞电影的目的就是让女性变得平庸而快乐。
《BJ单身日记》剧照
可能有人会说,千禧年代也是女子乐队和少女文化的鼎盛时期,穿着甜美服饰的甜美女孩可谓人见人爱。
今天看来, 《贱女孩》和 《穿普拉达的女王》等电影中对少女形象的诠释可能有些过时,我们很少对过时的东西给予肯定,但它们在某些时候的确是合乎潮流的。
“女孩子气”被视为神经质、“麻烦精”。
可以肯定,这种看法与当时若隐若现的性别歧视有绝对的关系,正如亚文化“伪娘”能够建立起来一样,也正如所有美国电影制片人都认可的那样:任何一种主流青少年文化都可以用坏女孩(女孩子气!)和好女孩(不女孩子气!)来概括。
《结婚大作战》剧照
另外,不得不说,在我学会长时间看电视的那个年代,青少年电影之恶俗、空洞、性别歧视、毫无教育意义,比其他任何一个时代更甚。
让人惊讶的是, 《公主日记》、 《灰姑娘的故事 》(A Cinderella Story)、 《贱女孩》和 《女生向前翻》等电影的编剧都是女性。
显而易见,电影业试图开发情感易受影响、即将拥有购买力的新生代年轻女孩作为其受众。但是,就代表性和多样性而言,这在千禧年代初期仍是非比寻常的。
不难想象,之所以会出现扁平的性别角色、与其他女孩不一样的女孩形象、对女孩喜欢的东西不感兴趣的酷女孩(虽然电影中并不明说,但令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所谓酷的东西,其实就是男孩喜欢的东西)、作为酷女孩标志的鼻环和BMX自行车,是因为要让剧本适应愚蠢、缺乏创新的垃圾文化,就必须做出如此修改。
《公主日记》剧照
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小妞电影都想为这个世界做正确的事,即讲述关于友谊和爱情的故事,而它们无意中也讲述了关于雌竞和“雌竞女孩”的故事。
02
「女性通常的样子到底错在哪里?」
能够注意到所有这些电影的编剧(有一些同时也是电影的制片人)都是女性,是形成以下观点的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只要这些女编剧想要创造的流行文化不是为女性群体服务的,而是为那些希望被男性看见自己是如何消费流行文化的女性服务的,那么她们也是问题的一部分。
《牛仔裤的夏天》剧照
所有这些电影本身都是无害的。当然,这些电影也告诉我和许多其他女孩,化妆比玩滑板更愚蠢,女性往往不擅长数学,尽可能少地表现出女性特质的女孩才能成为生活的主角。但这些都是青少年电影。
在 《穿普拉达的女王》中,一位年轻女性在纽约残酷的时尚产业中迷失了自己,以致忽略了她的朋友,甚至她的伴侣,直到他提出分手。今天的人们会说,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爱发牢骚的男朋友形象,他无法忍受自己20多岁的女朋友正朝着与他的生活渐行渐远的方向发展。他觉得女朋友现在比以前打扮得更漂亮了,但同时又以一种贬损的方式嘲笑她的生活方式。
这些电影激发了人们的欲望,易受影响的年轻女性自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些电影中的女主角。而这些女主角之所以独特,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们和其他女人不一样。
《穿普拉达的女王》剧照
而在《伦敦生活》(Fleabag)里,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扭转了一个将几十年来男性成长电影(和电视剧)带入荒诞歧途的概念:某一时刻,男主角遇到了一位如此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和其他女人不一样的女人,这让他情不自禁地放下了伪装的冷漠。
在《伦敦生活》中,女性是强硬、劈腿甚至阴险卑鄙的角色,而除了让女主角和她的姐姐陷入情感纠葛的两位完美男士外,其他男性都是附属的搞笑角色或着墨甚少的边缘角色。
《伦敦生活》以描绘女人的方式描绘男人,其结果既感人又特别。它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女人的事情,而是告诉我们一些像男人一样的女人的事情。
《伦敦生活》剧照
千禧年代初期的《都市女孩》以一种极为夸张的方式讲述了年轻女性是如何神经质、自我陶醉、让人精疲力竭的,而《伦敦生活》则是一个关于女人有多像男人的故事。
这些电视剧都试图展现女性的真实面貌,畅想女性可以成为的样子。它们不自觉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至今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女性通常的样子到底错在哪里?
《律政俏佳人》剧照
自嘲但缺乏安全感;总是全身心地关注男人,关注让她们想与之同寝的男人,或者关注她们的父亲和儿子;对占据过多空间感到恐惧;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的样子会不会、如何会影响周围的人。
《都市女孩》和《伦敦生活》更多讲述的是女性希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女性可能成为的样子。
03
「这些都是电影中少有的‘酷’,
至少在女主角身上没有过。」
最初,“酷”不过是一种断言,断言世界不会伤害你,你会自信而从容地应对世界,你会满足甚至超越大家对你的期望。“酷”其实就是在宣称:你更少受到所有人都受的苦,你不害怕所有人都害怕的事情。
男人如果总是被要求必须特别坚韧、勇敢和强大,那么在电影和电视剧里,他们就会通过独来独往、自信飙车、反抗上司、打破规则、解决超难问题、和美女上床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酷感——我是不是把所有的007电影都复述了一遍?
《007:无暇赴死》剧照
女性的酷其实应该不同于男性的酷,不同于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酷,因为真实世界离女性太近了。
我想看到这样的酷女人,她们之所以很酷,是因为她们无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对女性的要求。
我想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女人,她们会化几个小时的妆,然后离开那些敢于取笑她们的男人。
我想看到家中凌乱的女人;
看到不会主动给公婆买生日礼物的女人;
揉着自己的肚子,为自己松软的肚皮微微弹动而感到好笑的女人;
在周围的男人都喝啤酒的酒吧里点甜饮料的女人;
饭后解开牛仔裤最上面的扣子,对着商店的橱窗玻璃检查发型是否保持如初的女人;
承认自己无法集中精力聊天,因为除了对方是否注意到自己眼下的细纹是否卡粉之外,什么都无法思考的女人。
所有这些都是电影和电视剧中少有的“酷”,至少在女主角身上不曾有过。
《伯德小姐》剧照
最好的情况是,“酷”只是一个中间步骤,人们只偶尔需要它,就像有时需要讽刺一样。除此之外,“酷”完全被高估了。
我们可以成为很多比“酷”更有趣的样子,比如友好、体贴和诙谐。你可以有一双特别柔软的手,也可以是口袋里总是装着布洛芬的那个朋友。
当我不再努力扮酷时,我试着像那些伴随我成长的电视剧中的女性一样挫败,比如像《都市女孩》中的莉娜·邓纳姆一样神经质、总是失败,像《绯闻女孩》中的赛琳娜一样不谙世事、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即使到了今天,作为一名成年女性,我仍然对剧中女性角色的破碎感情有独钟。我想像《亢奋》(Euphoria)中的芸 (Rue)一样神秘莫测(但是没有毒瘾),或者像《伦敦生活》中的Fleabag一样阴郁孤独(但是不用为闺密的死负责)。
《亢奋》剧照
因此我们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女性比几年前更受重视。
跟不上时代的是那些乏味的女人、平庸的女人、不酷的女人。这里“不酷的女人”指的不是“玩滑板喝啤酒,不会化妆不购物”的女人,而是麻木生存,不会直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的女人。
-本期话题-
你最喜欢哪部女性电影?
留言区分享~
编辑|泰若克塔
封面|《芭比》
插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