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瑜:中国片场到底谁说了算?导演?明星?还是……

娱乐 2025-07-08 20:35:49

头图由豆包生成

当导演对着监视器叹气,明星带着编剧改剧本,平台拿着数据表选角——我们终于拍出了一部谁都不满意的烂片。

——题记

《哪吒2》从大年初一放到下线,整整153天打破中国电影史上113项纪录实现全球票房159亿元人民币,冲进全球票房榜前五奇迹值得庆贺!影片投入了1900+特效镜头,汇聚了138家本土动画公司,由4040名创作者协同合作完成代表了中国电影技术工业体系逐步成熟

《哪吒2》的成功无疑是中国电影实力的“高光点”,但并不是中国电影的“全景图”。中国电影“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2035年实现世界电影强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需要行业人士冷静思考和面对

我前段时间与光线传媒王长田董事长交流,没有五年的打磨无法产生这么一部成功的影片那么,下半年呢,明年呢?

在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制片人才是片场真正的掌权者。他们从项目孵化、团队搭建到拍摄管控,全程主导。

例如,凯瑟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在《侏罗纪公园》的制作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不仅说服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加盟该项目,还协调了特效团队,确保了制作进度的顺利进行。

而在中国片场呢?似乎面临重重迷雾。

1. 导演的无奈

我在拍摄片场见过太多憋屈的导演

有位导演想重拍一条,结果明星经纪人直接说我们艺人档期到了。在片场,有一定所谓票房影响力的明星都有自己的话语权,他/她经常自己决定要怎么演,而不是导演让怎么演就怎么演。

我曾在现场看到过一位著名演员和一位知名导演的戏,最后导演对演员只能退避三舍,让他自导自演。

2. 明星的特权

流量明星的合同里基本上明确写着,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从酒店到片场交通时间都算在里面。最离谱的是演员要出去参加这个节,那个活动,还要接个广告,这些活动所需的时间都算在合同档期里

同时因为档期有限导致原定拍摄时间缩短还不能增加每天工作的时间有位明星拍外景戏,因为觉得太阳太晒,全组人等了三小时,等云彩遮阳才开始拍

3. 平台的遥控

现在选角看的是数据,不是演技。一些平台方有一份艺人热度排行榜,要求必须用前三名的演员,哪怕角色设定完全不符。在平台对演员话语权越来越强的今天,我们很难看到新人,看来看去就是这些流量明星没有新鲜血液的输入,这个行业怎么可能生机和活力

4. 编剧的困境

一位编剧朋友的原著被改得面目全非:资方要求加商战戏,平台要增加感情线,明星自带编剧修改台词。最后成片时,原著作者的名字被放在了特别小的位置。

5. 制片人的缺位

影视公司派出的制片人,我接触不少,他们更联络人,代表老板负责联络,怎么保证档期顺利结束,负责拨钱,大多数人根本无法来掌控制作,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够,很多东西不懂

更为离奇的是我们不少影视公司老总自己也不懂电影,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保证档期不要超,预算不能超,而影片质量不是他们能管的。

当导演失去创作主导权,明星只顾自身形象,平台只看数据流量时,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作品,往往成了各方妥协的产物。

这就是我们电影制作的冰山一角。为什么我们这个行业现在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希望平台导演演员,大家都能来反思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