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出圈,突然翻车?太离谱!

娱乐 2025-07-09 05:55:16

关注片片,精彩绝不错过

要说近期剧集领域最大的热点是什么?

无需赘言,还得是一代剧王《鱿鱼游戏》的再度登场。

2021年,第一季红遍全球,打破全球最大流媒帝国Netflix的历史点播纪录,助力平台股价暴涨百亿美刀,风头无两。

此后几年,该系列的真人秀、手游、体验馆等周边项目遍地开花,长尾效应拉满,经久不衰。

(《鱿鱼游戏真人挑战赛》真人秀)

去年年底,顶着万众期待,第二季压轴来袭。

不出所料,光速打破第一季点播纪录,势头不减。

然鹅利润节节攀升,口碑却遍地狼烟

故事更是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仿佛下一季的大型预告片。

观众急得抓耳挠腮之际,贴(ji)心(zei)的资本家一拍脑门,官宣第三季将在半年后光速回归,不会苦等太久滴。

这不?吉时已到,正如一首新歌唱的那样:

那一天的鱿鱼,(再次)鱿鱼起来

《鱿鱼游戏》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言以蔽之:

456位负债累累的参赛选手,通过挑战童年游戏方式,争夺456亿韩元的巨额奖金。

要么赢,要么死。

而游戏本身,则是给上流社会的权贵取乐,满足他们变态心理的消遣

第一季中,由李政宰扮演的男主成奇勋,从尸山血海中爬了出来,登顶冠军,如约带走了这笔钱。

成奇勋从此逆天改命,转眼从底层卢瑟变成了亿万富翁,但也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于是第二季中,成奇勋将这笔巨款利用起来,花费数年时间,再次找到了主办方。

本想将邪恶的主办方绳之以法,却阴差阳错参与到了新一季的游戏角逐中。

如果说,第一季旨在展现游戏本身的猎奇性。

那么第二季,便开始探究支撑游戏运转的内在逻辑。

二进宫的成奇勋,一直试图说服参赛者反抗这里,既然改变不了规则,那咱们干脆掀桌。

而新一届游戏的改良规则,似乎也对成奇勋有利:

每一轮的游戏结束后,幸存者可以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择进不进行下一轮的游戏。

如果选蓝圈的人多,游戏将会继续;如果选红叉的人多,那么大家都可以离开这里,并平分死者留下的奖金(死一个人多一个亿)。

在成奇勋的设想中,你刚刚也才侥幸逃生,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找死呢?

但在首次参赛的新新人类,脑子里的小九九却换了个角度:

好不容易死里逃生,那怎么能轻言放弃呢?凭什么我就不能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一条看似尊重人性的新规,本质却是在利用人性。

在前几轮的投票中,成奇勋代表的红叉派,总会以微弱的劣势败给蓝圈派。

于是乎,成奇勋干脆发动了一场暴力革命。

与其他几个坚定的红叉派,夺走了几把枪杆子,试图推翻主办方。

但他不知道的是,红叉派中其实就有主办方的卧底,这注定将是一场无法胜利的革命。

带着枪林弹雨的悬念,故事来到了第三季,成奇勋失败了。

那些揭竿而起的红叉派弟兄,被主办方处死示众。

而为了保持“卫冕冠军二度参赛”的节目效果,成奇勋本人则被主办方留了条命,扔回了游戏里。

从此,致力结束游戏的红叉派,随着成奇勋的惨败一蹶不振。

而在剩下的三轮游戏中,颓唐气息下的人性之恶开始蔓延,究竟谁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呢?

如果说《鱿鱼游戏》第一季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名利双收”,那么二、三季的口碑却陷入到了争议之中。

单从豆瓣评分的走势,我们就能窥见一二:

第一季被60多万观众打出7.7,准佳作级别;但二、三季却都是6.4分,滑坡明显。

更有甚者,觉得这一IP就像“出圈后的网红餐厅”——红了,也就不好吃了。

接下来,把优缺点摊开了,来盘盘《鱿鱼3》的好坏。

先说说缺点:

《鱿鱼游戏》的二三季,本质是同一届游戏的上下半场。

这就等于是,将原本一季的篇幅,抻长了将近一倍。

然而游戏就那么多,除此之外的部分,自然要被塞进各种各样的支线剧情。

对比国内,剧版《长安的荔枝》也是将几万字的原著水到了足足35集,才招致了如此多的非议,与《鱿鱼》系列的症结殊途同归。

二三季加入的辅线,一个是身手干练的女杀手姜霞。

她以杀手的身份参与游戏运转,但实际是想营救其中一个参赛者。

编剧还将之设计成一个“脱北者”,是从北朝逃到南韩的前射击运动员,以此丰盈人设。

然鹅实际剧情中,这些线索并没有很好服务于主线,始终游离在外。

更令人无语的,则是另一个小警察的支线。

他的长相酷似许光汉,我就喊他许光又吧。

第一季里,许光又阴差阳错混进杀手的队伍中,意外发现主办方的主理人竟是自己的亲哥哥。

第二季一开始,他也打算和成奇勋里应外合,将主办方绳之以法,同时让哥哥浪子回头。

结果两季看下来,这位许光又被各种内奸耍的团团转,愣是找不到游戏所在的那个岛。

直到游戏都结束了,这才姗姗来迟,还枉死了十几个弟兄。

好在最后一刻,他终于赶到了现场,将枪口对准了哥哥。

此情此景,他大可将对方绳之以法,就算不舍得杀,打伤也行啊!

结果呢?许光又和哥哥四目相对,愣是扣不下扳机,就这么目送对方远去。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还啥都舍不得买,看得观众那叫一个憋屈。

就连外网上,调侃这段剧情的段子,都不绝于耳,成了个全球出圈的乐子。

由此可见,二三季中,编剧铺开了格局,但并没有很好驾驭。

很多线索写着写着就废了或丢了,确实特别伤观感。

不过除此之外,这部剧确实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我们先来分析下,第三季游戏本身的设计。

毕竟作为一部高概念的娱乐爽剧,剧情、人物、内核等,都只是剧集的“上层建筑”。

能让《鱿鱼游戏》长久火爆的“经济基础”,是也只能是“游戏”本身。

比如当初让第一季迅速出圈的,就是第一轮游戏123木头人”,配合恐怖谷效应般的巨大双马尾娃娃。

这种童年回忆掺杂十八禁元素的反差感,好比穿着芭比cos装去跳大神。

刺激满,活该你火。

除此之外,还有糖饼、拔河、推人游戏等,都具备类似的快感。

不过第一季中,参赛选手基本都还是待宰的羔羊。

各自为战,时不时还能打个配合,主打团结至上,无产阶级兄弟情。

二三季中,除了开场时保留了经典的“木头人”

剩下的游戏,都在有意玩弄人性,勾起选手之间的互害。

比如第三季的第一个游戏“钥匙与刀”,规则就值得玩味。

通过抽签的方式,让两组人马捉迷藏,穿蓝背心的手拿钥匙,在各个房间中开门找出口并隐藏自己,而穿红背心的则需要找到他们,并捅死对方。

红背心中,那些胆小怕事的,为了自己活命,也必须献祭另一条生命。

而本就有些反社会人格的,只杀一个人还嫌不够

能多分一些奖金,完成kpi后还在疯狂刀人,多多益善。

蓝背心中,为了活命互相出卖的,更是数不胜数。

然鹅玩弄人性也就罢了,主办方还在终点线上整了出黑色幽默:

想要打开出口大门,必须集齐三种不同形状的钥匙,而每个蓝背心只会随机分到一把。

也就是说,蓝背心想要存货,就必须团结。

从规则复杂度和探究深度来看,“钥匙与刀”这个游戏,绝对冠绝全三季。

第三季的另外两个游戏,也是如此。

那条“死的人越多,分到的就越多”的无形规则,潜移默化中助长了互害。

许多人都想在游戏中超额杀死更多的对手,以便在可能提前结束游戏的投票里,摊到更多的钱。

比如在高台跳绳的游戏中,通关者直接站在终点,把即将过关的选手一个一个推下去,而这却是主办方默许的。

最后的推人游戏,明明也是每轮只需杀死一个人就能通关,可贪欲却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将越来越多人推下高台。

《鱿鱼3》中,对人性的探究贯穿始终。

每轮过后那场看似主宰命运的投票,却无一例外滑向了惨烈的结果。

导演似乎借机发出拷问:

如果一人一票就是真正的“民主”,那么为何总会走向“多数人的暴政”呢?

而深扒人性之恶,也并不是本片的全部目的。

在此之上,第三季还在探究人性的宽度。

“钥匙与刀”的游戏过程中,爆发了第三季讨论度最大的争议桥段。

参赛选手中有一对母子,被意外分到了蓝背心(妈妈)和红背心(儿子)两组。

母亲本对儿子关爱有加,甚至称得上宠溺

但在游戏过程中,她和一个临盆的年轻妈妈分在了一组。

游戏即将结束时,年轻妈妈意外破了羊水,也是这位母亲为其接生。

但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懦弱的儿子没能杀死任何人,在偶然撞见母亲一行后,准备将屠刀对准那个年轻的妈妈。

母亲苦苦请求儿子捅死自己,留那个年轻妈妈一条命,苦劝无果后,竟将发簪捅向儿子……

这段母弑子剧情,引发了激烈争论。

有一派认为,让母亲为了仅仅认识几天的人,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从逻辑上不合理。

但也有观点觉得,这位母亲做了对的事,爆发出的人性微光超越了亲缘纽带,是绝对成立的。

对此,予置评,也想在评论区听听大家的看法。

但无论怎样,这种情节设计,足以见得主创对人性的思考,并不是片面的。

而这个突然出现的婴儿,也参与到了接下来的游戏中。

对待这个幼小的生命,人性的复杂被进一步放大,有恶心,亦有善举。

如果说第一季的《鱿鱼游戏》,还只能用“娱乐爽剧”去定义。

那么到了第三季,主创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微缩的社会模型,书写一部寓言。

游戏最后,男主同样选择牺牲自己来保全婴儿,保全这个世界的希望。

他死死盯住上流社会的贵宾们,发出一句嘶吼:

“我们不是牲口,我们是人

而这,正是无数弱势者向权贵发出的呼喊。

由此可见,《鱿鱼游戏》这个IP,要爽可以爽,要深度,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具体的完成度上,太过拖沓,一些不必要的剧情杀和冗长辅线拖累了完成度。

结尾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惊喜客串,似乎要将故事引向美国版。

如果还能有后续的话,希望主创团队能够挖出这个IP更大的潜力。

今天就聊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元礼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