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的春晚舞台,龙洋因一句“祝福大位”被全网群嘲;7年后的全国青联会议现场,她以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身份,惊艳亮相。
从地方台主播到央视文化担当,这个曾被质疑“靠后台”的湘妹子,如今让人刮目相看。
全民审判
“太嫩了”,这是龙洋初掌话筒时,屏幕前最密集的弹幕,观众的记忆是有惯性的,当她们习惯了董卿的端庄与李思思的沉稳后,龙洋那张略带青涩的脸,便成了“原罪”。
人们拿着放大镜,逐帧检阅她的表现,很快“证据”被一一呈上,春晚直播,一句“祝福大位”的口误,让她几乎一夜之间成为笑柄,315晚会,她将“央视网”念成了“央视碗”,再次为自己的履历添上尴尬一笔。
更不用说在某些重要场合,因情绪波动导致的声音破音。如果说这些还只是业务上的瑕疵,那么接手《中国诗词大会》,则让她被彻底推向了舆论的刑场。
“每一期节目,总是能在灯火阑珊处看到五位导师”,这句本想营造意境的话,却因用典不当,瞬间引爆了网络,批评如潮水般涌来,指责她“没文化”、“辜负了节目”,与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形象形成了惨烈对比。
“换回董卿”的呼声,像一把把尖刀,扎向这个初来乍到的湖南姑娘,“央视花瓶”、“关系户”、“文化沙漠”,一个个标签不由分说地贴了上来。
换一条路走
在那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最快的洗白方式是制造新的热点,或者干脆下场互撕,与“键盘侠”战个痛快,龙洋没有,她消失在了社交媒体的喧嚣里,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她没有辩解,没有叫屈,更没有卖惨,她选择了最笨拙,也是最聪明的一条路——闭嘴,然后做事。
她把自己关起来,一头扎进故纸堆里,从《诗经》到唐宋八大家,一本本地啃,她不再满足于背熟台本,而是主动找到节目组的文化顾问,一个字一个字地请教,一个典故一个典故地弄明白。
她还会为了一个配乐的气口,反复聆听,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她会揣摩每一句串词背后的情感逻辑,思考如何让冰冷的文字,通过自己的讲述变得有温度。
这种近乎自虐式的沉潜,是一种无声的回应,她明白,舞台上的尊严,终究要靠舞台上的表现赢回来,任何言语上的反击,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模仿董卿是永远成不了董卿的
当龙洋再次出现在《中国国宝大会》和《非遗里的中国》时,观众惊讶地发现,她变了,她不再刻意追求字正腔圆的播音腔,也不再试图复制前辈那种大气磅礴的台风,她的声音里,多了一丝属于自己的真诚与恳切。
讲述国宝背后的颠沛流离时,她的眼眶会微微泛红,介绍非遗传承人的执着坚守时,她的语调里带着由衷的敬佩,她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信息播报者,而更像一个邻家姐姐,拉着你的手,兴致勃勃地分享着她新发现的宝藏。
她的风格不再华丽,却足够动人,不再高冷,却足够亲近,她摆脱了“董卿影子”的魔咒,不再试图去成为下一个谁,有趣的是,当她不再模仿董卿时,“小董卿”这个称呼反而从一种略带嘲讽的比较,变成了一种善意的认可,人们终于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个独立、鲜活、有潜力的文化节目主持人。
“央视穷鬼”
舞台之下的龙洋,更是将“真实”两个字刻进了骨子里,而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她,感情生活自然成了坊间谈资,面对催婚和八卦,她没有回避,反而用一句高情商的玩笑轻松化解:“理想伴侣?大概需要撒贝宁的灵魂、康辉的声音,还有康震老师的容貌吧。”
一句话,既表达了自己对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的看重,又巧妙地赞美了三位同事,让人会心一笑,她坦言,现阶段事业依然是重心,而爱情与婚姻,需要经济基础。
可作为万众瞩目的央视主持人,她却自嘲是个“月光族”,赚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父母身上,给他们旅游,买保健品,改善生活,自己呢?不买奢侈品,甚至连房子都没买,过着朴素甚至有些“清贫”的生活,网友们半开玩笑地送了她一个称号“央视穷鬼”。
这份不加修饰的“穷”,和娱乐圈的纸醉金迷形成了鲜明反差,却让她收获了意外的财富,观众的信任与喜爱,大家发现,这个荧幕上光鲜亮丽的女孩,原来和我们一样,也是个努力赚钱、孝顺父母的普通人。
获得新身份
所有的努力,终将得到回报,2022年,“全国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的荣誉,是对她专业能力最权威的认证,她主持的节目分量越来越重,从315晚会到经济生活大调查,再到国家文物局力推的文化项目,她已然成为央视中生代里挑大梁的存在。
她没有止步于此,转身又去攻读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学位,继续为自己的文化底蕴添砖加瓦,2025年,当选全国青联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这枚国家级的印章,彻底宣告了她的蜕变。
她从未靠绯闻博出位,也从未在争议中与人缠斗,她只是低下头,一步一个脚印,把曾经的质疑与嘲讽,默默地踩在脚下,化作攀登的阶梯,那个曾被群嘲为“花瓶”的姑娘,最终没有被流言击碎,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株植物,在瓶中扎下坚实的根,开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花。
结语
龙洋用勤奋和努力证明,她不再是曾经那个被贴上“花瓶”标签的主持人,也为更多的年轻主持人树立了榜样,现在的她已经是一名有优秀的主持人了,我相信,在未来她也会继续在舞台上更加发光发热,为观众带来更精彩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