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ngelababy(杨颖)身着亮片装亮相巴黎疯马秀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舆论瞬间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指责她“自降身段”,有人叹息“顶流光环彻底破碎”,更有人将这场风波直接等同于她的“跌落神坛”。然而,回顾她在娱乐圈十年的起伏历程,疯马秀或许只是加速下滑的一个意外节点,真正让她从高峰坠落的,是那些早已埋下的隐患。
疯马秀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Angelababy转型的艰难困局。这场以“高级性感”为卖点的表演,本有机会成为她突破“综艺咖”“花瓶”标签的契机。毕竟,历史上不少国际巨星如玛丽莲·梦露、碧昂斯,都是通过类似舞台展现多元魅力,完成形象升级。然而在中国,公众人物的“性感”常常被严格绑定于社会形象和价值期待。作为曾多次登上央视晚会,拥有公益代言的艺人,Baby的形象长期与“正能量”“国民度”挂钩。当她在疯马秀展现极致性感时,与过去建立的公众形象出现强烈反差,质疑与争议随之而来。这场表演发生在她影视资源日渐减少、综艺热度走低的关键时刻,更被解读为“为保持曝光度的无奈之举”。讽刺的是,这场热度未能转化为正面评价,商业代言未见增长,影视作品也未获得提升,反而因争议失去部分主流观众。这无疑印证了娱乐圈的一个残酷现实:流量可以制造短暂热度,却难以掩盖实力的缺失。观众不再为“颜值”和“话题”买单,任何试图走捷径的转型,都可能成为压垮口碑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嫩模天花板”到“顶流小花”,Angelababy的流量神话曾风光无限。2014年,《奔跑吧兄弟》让她以明媚笑容和敢拼敢闯的形象走入大众视野。此前,她在香港娱乐圈以混血精致五官和灵动气质赢得一席之地,时尚圈的人气逐渐积累。但真正让她爆红的是综艺中“女汉子”与“少女感”并存的设定——在泥潭中奋力拼搏、撕名牌时的爆发力,与镜头前精心打扮的柔美形成鲜明反差,真实感迅速俘获无数粉丝。正值娱乐圈流量红利期,Baby的走红恰逢时代浪潮。她的微博粉丝量从千万飞跃至亿级,商业代言从二三线品牌跃升至国际大牌,甚至一度并肩“四大花旦”。2015年,凭借“天价片酬”主演《孤芳不自赏》,即使剧中被曝大量使用抠图技术,话题效应依旧推高了收视率。彼时,她被视为资本眼中的“流量密码”,粉丝心中的“顶流女王”,犹如站在娱乐圈金字塔尖,未来光明璀璨。
然而,流量神话的背后隐含巨大隐忧。Baby在综艺中凭借“综艺感”吸引热度,却难掩演技短板。《建党伟业》中短暂亮相还可归为“客串”,但《微微一笑很倾城》里的呆板表情和《创业时代》中浮夸台词,逐渐令观众失去耐心。“瞪眼式演技”“抠图女王”的标签紧随其后,每逢新剧上线,批评声往往盖过赞扬。
口碑裂痕逐渐显现,流量与实力的矛盾愈发尖锐。2017年《孤芳不自赏》的“抠图事件”成为口碑崩溃的导火索。剧中大量绿幕合成镜头,甚至出现“人景分离”的穿帮画面,引发观众质疑演员的敬业态度。尽管Baby以“怀孕导致身体不适”作解释,但“不敬业”形象已深植人心。此后出演的《我的真朋友》《渴望生活》等剧,尽管搭档实力派演员,却难掩剧情平淡和表演生硬,豆瓣评分长时间徘徊在5分上下。更雪上加霜的是,随着95后、00后新生代演员凭借扎实演技崛起,Baby仍陷“流量套路”,角色设定多为“傻白甜”或“霸总娇妻”,难以突破舒适区。尽管红毯造型频频登上热搜,但鲜少与作品和演技挂钩。观众的审美疲劳逐渐演变为信任危机——当商业价值远超专业能力,曝光率凌驾于作品质量之上,流量泡沫终将破裂。
在流量退潮的大环境下,Angelababy的境遇映射整个娱乐圈的变化。从吴亦凡、李易峰等曾经的顶流崩塌,到《狂飙》《漫长的季节》等作品靠实力逆袭,观众已远离“唯流量论”。如今,娱乐圈更看重“德艺双馨”:德是公众人物的底线,艺是扎实的立足点。那些真正长青的艺人,如周迅、黄渤、赵丽颖、易烊千玺,皆凭借一部部扎实作品重塑信任。相比之下,Baby在流量红利消失后,尚未筑起足以撑起口碑的“作品护城河”。
疯马秀或许不是终点,却极有可能成为Angelababy的新起点。与其纠结于是否跌落神坛,不如正视娱乐行业变革。观众从未拒绝转型,但对“敷衍”和“不专业”零容忍。若能静心打磨演技,凭借作品重新塑造形象,逆风翻盘仍有可能。毕竟,娱乐圈最不缺乏昙花一现的流量,最珍贵的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实力。
Angelababy从嫩模崛起到顶流小花,经历了争议和口碑滑坡的十年历程,恰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娱乐圈的流量狂欢与价值回归。疯马秀引发的波澜终将平息,但留给所有艺人的问题始终如一:当聚光灯褪去,你还能留下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部作品和每一次表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