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播出的《奔跑吧第九季》中,本应欢快刺激的“撕名牌”环节却因一段惊心动魄的画面引发了全网热议。7月11日晚,节目一经播出,“周深录制综艺被嘉宾拖拽”迅速冲上热搜榜,粉丝们在话题广场激烈声讨,揭开了综艺背后潜藏的安全隐患和价值观争议。
这一切的焦点,是歌手周深与篮球运动员郭艾伦之间的对决。周深身高仅约1.61米,面对高达1.92米的郭艾伦,体型差距巨大。更为严峻的是,节目组让周深蒙眼参加比赛,使其完全无法预判对方动作,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
画面中,郭艾伦迅速抓住周深的衣领,将他整个人提起后拖行长达十余秒。在这段时间里,周深的颈部被衣物勒得发红,耳朵充血肿胀,面部多处擦伤,身体在地面上不断被拖拽,几乎无法反抗,场面令人揪心不已。
事后,周深以极高的情商幽默回应,“我还以为是在西安做面食呢”,用轻松调侃化解紧张气氛,展现出良好的风度。但细心的粉丝发现,他膝盖和颈部有明显受伤,节目组疑似通过后期特效掩盖了伤口。
这一细节彻底点燃粉丝愤怒,他们纷纷在官方社交媒体留言,指责节目组“无视安全”“罔顾嘉宾人身安危”。部分观众也认为节目暴力场景过多,游戏设置缺乏人性化考量,违背了竞技公平原则,甚至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让原本轻松的综艺蒙上阴影。
这次事件并非偶发,而是暴露了综艺节目设计的诸多弊端。安排体型、力量悬殊的嘉宾蒙眼对抗,本就是安全隐患极大的高风险玩法,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嘉宾的身体条件和游戏公平性。
更令人失望的是,当危险发生时,现场工作人员没有及时中断游戏,缺乏有效的应急响应。甚至有爆料称,节目还在后期通过添加笑声试图掩盖伤情,制造假象,完全忽略了观众的感受和嘉宾的尊严。
娱乐节目追求看点和竞技激情无可厚非,但“看点”的基础必须是对人的尊重;“对抗”的界限,绝不能触碰安全红线。
画面中,最令人震惊的不是身体的摩擦,而是工作人员的冷漠。当周深明显失去平衡、颈部受力过大时,没有任何暂停信号,没有人制止,镜头却捕捉着他狼狈的瞬间。这背后,是节目组对“冲突感”的病态迷恋:仿佛不制造惊险和尴尬,就无法抓住观众眼球。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综艺嘉宾是鲜活的个体,而非任人摆布的道具。他们为节目效果配合,但不应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周深那句自嘲“像在做面食”,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隐藏着无奈和苦涩。
想起高以翔录制节目时因过劳猝死,曾引发全网对“流量至上”文化的强烈反思。如今周深被拖拽事件,再次揭示同一问题:当“安全”屈服于“热度”,当“人文关怀”被“节目效果”取代,综艺已偏离了传递快乐的初衷,变成用嘉宾生命安全赌收视率的危险游戏。
有人说竞技游戏本就有强弱输赢,但竞技的核心是公平,而非以体型和力量悬殊制造“看点”。周深和郭艾伦高出近三十厘米,力量差距明显,节目组却设计了蒙眼撕名牌的高风险环节,这不是智慧的较量,而是将弱者置于绝对被动。
类似的“悬殊对抗”在综艺中屡见不鲜:娇小女嘉宾对抗壮汉、体能不足的艺人挑战极限运动,美其名曰“突破自我”,实则利用反差制造话题和流量。
真正的竞技感应当是实力相当的较量,是拼尽全力后的尊重与默契,是失败也能保持风度和尊严。像《真正男子汉》根据体能差异调整任务强度,《这!就是街舞》以尊重对手为前提,这些节目被观众铭记的,是参与者的勇气和合作精神,而非谁被“虐”得最惨。
反观周深被拖拽的画面,没有一点竞技精神,只有赤裸裸的“以强凌弱”,被包装成综艺效果。当嘉宾反抗徒劳,身体疼痛被笑声掩盖,这样的“看点”早已变味。
综艺要好看,更要安全。这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安全”不是事后赔礼道歉,而是事前科学预判:是否评估体型悬殊嘉宾适不适合对抗?蒙眼状态下如何防止意外?防护措施是否完善?应急预案是否落实?不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对嘉宾极不负责。
“尊重”不是形式上的客套,而是全程掌握分寸:嘉宾明确示意“坚持不住”时,能否及时喊停?对抗失控苗头出现时,能否放下“拍摄素材”的执念?就算有人现场喊“慢点”,也不会让观众看得心惊肉跳。
说到底,观众爱看综艺,是因为它能带来欢乐、真实互动与成长。没人愿意在屏幕上看到疼痛和难堪,更没人愿意听到“嘉宾录制时受伤”的新闻。
高以翔事件虽已过去多年,但“安全第一”四字绝不能淡忘。综艺可以有竞技激情,可以有趣味游戏,但绝不能用嘉宾的生命安全作赌注。
周深被拖拽的争议,不只是针对个人,更是对整个综艺行业的警醒:别让“节目效果”吞噬良知,别让“流量至上”模糊底线。嘉宾不是道具,竞技不是冒险。只有把“人”放在首位,综艺才能赢得观众的尊重,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