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电影《翠湖》引航 昆明影视产业如何绘就“光影蓝图”

娱乐 2025-07-19 06:35:55

近年来,乘着“天然摄影棚”的春风,昆明影视产业陆续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致力于讲好“昆明故事”。随着《翠湖》剧组主创捧起金爵奖杯,这部电影也成为昆明本土影视力量崛起的标杆。同样,《翠湖》诞生的背后,也有着本土主创的身影。

未来,昆明影视产业如何迎来自己的“光影春天”?《翠湖》的主创们讲述了自己的建议和期望。

营造低成本创作空间 给本土创作者生存“减负”

“此前在《翠湖》的拍摄阶段,翠湖公园管理方和社区在场地协调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影视作品在昆明拍摄的支持和服务意识的提升。”《翠湖》导演、编剧卞灼说道。

而要从“服务者”走向“讲述者”,卞灼认为,昆明影视产业发展还需要在更加贴近专业市场的同时,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生态。“毋庸置疑,云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四季皆可拍摄的‘天然摄影棚’,昆明也接待过很多剧组取景拍摄。但‘摄影棚’与‘原创地’并不矛盾,理想状态下,外来创作与本土表达应该并行不悖。”卞灼表示,云南既应欢迎商业剧组来取景,也应扶持本土导演讲述自己的故事。

卞灼建议,在扶持本土创作者方面,昆明可参考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青年导演计划”提供无题材限制创作基金、西安“西北影像计划”打造的“政府基金+电影节+高校产学研”等模式,在创作基金、专业电影市场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扶持和帮助。“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存压力。如果能打造‘低成本创作空间’,提供或补贴租金低廉的共享办公空间、小型排练场、简易剪辑室等,降低初创团队的运营成本、设置相应的青年人才扶持政策、减免政策,相信也能够更好地支持本土创作者的成长。”

此外,卞灼还建议,可以用更加专业、开放的态度来支持文艺作品的创作。“文艺作品的创作其实并不具有收益的确定性,是一项有风险的投资。但一部好的作品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应和力量。不妨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来支持本土影视产业的发展和文艺作品的创作。”

给予本土创作团队更多信任与支持

作为云南本土话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作品《桂梅老师》的领衔主演,已经有四十五年艺龄的李红梅老师也参与了《翠湖》的演出。“电影的选角导演第一次找到我时,由于时间无法确定、怕耽误电影拍摄进程,我没有答应参演。后来,导演拄着拐杖(彼时卞灼腿骨折)来到我的办公室,和我再次详谈电影演出细节时,我被这位年轻的本土创作者的诚意和创意打动了,最终同意参演电影。”

在李红梅看来,云南山美水美、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多元,是艺术生产的富矿。而作为生长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文艺工作者,也更有责任要大力讲好本土故事,讲好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往《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以云南为题材的电影曾经影响过几代人,近些年在云南取景拍摄的影片更多了,外来的支援和能力更强了,但是从本土创作的角度来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李红梅认为,云南有优秀的艺术工作者,但很多时候没有机会担当主创来讲好本土的故事。

近年来,云南省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也希望能够以《翠湖》为契机,给予云南本土创作团队更多信任和支持,让本土创作者讲好云南故事。“另外,也希望我们未来能够更多地关注云南本土的创作团队,提供更好的孵化政策,让创作不为资金投入而痛苦。同时,也希望未来各级部门能积极引进技术力量支持本土创作者,让本土的创作者团结起来,相互欣赏和成就,一同讲好云南故事。”

同样参演《翠湖》电影的王娟老师则认为,云南自然条件优越,给电影的前期制作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便利。“作为一名演员,也希望云南的影视产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期望云南能够有好的本土故事,从《五朵金花》的歌到《翠湖》普通家庭三代人的肖像,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本土故事被看到、被了解。”

深耕特色补齐短板 完善产业链条

作为《翠湖》这部影片的美术指导,黄锦老师的履历非常耀眼。黄锦不仅是中国电影美术学会高级会员,职业生涯中曾参与了《太阳照常升起》《李米的猜想》等知名影片的美术道具工作,是《无问西东》的美术指导之一,独立美术指导的影片有50余部。

用黄锦自己的话来说,担任《翠湖》的美术指导,是一次“一见钟情”的美妙过程。“卞灼导演的才华以及他关于昆明、关于翠湖、关于城市变迁与个体记忆的剧本构思打动了我,剧本里细腻的、带着翠湖水汽和春城阳光的情感和对昆明城市肌理和市民生活的精准捕捉,让我从美术指导的角度看到了一个能让我深度挖掘昆明地域美学、呈现独特城市气质的绝佳机会。”黄锦回忆。

“记得有一场演员在小船上的晨戏,需要在小船的一个特定的角度架设机位拍摄,为了捕捉到最理想的‘翠湖晨雾与城市海鸥交融’的氛围,我们团队连夜通宵改造游船。这种将想象落地、让环境成为叙事一部分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创造的喜悦。《翠湖》获奖那一刻,感觉我们共同守护和呈现的这份‘昆明记忆’得到了认可,意义非凡。”黄锦说。

黄锦常年与国内各类成熟剧组合作。虽然不少剧组都曾有过来云南拍摄的经历和计划,但聚焦于本土故事的剧组并不多。黄锦认为,《翠湖》获奖后,为云南及昆明的影视产业发展带来了非常显著且积极的变化。“一方面是社交媒体上对昆明城市风貌的关注很高,另一方面,昆明影视取景地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有一些制片人、导演和投资方会主动询问在昆明拍摄的体验、成本、政策支持等情况。很多专业人士也通过《翠湖》看到了昆明不同于传统影视基地的独特美学价值和叙事潜力,这种外部聚焦对提升昆明的影视产业形象非常有帮助。”黄锦表示。

在黄锦看来,当下,产业链发展不完善是制约昆明影视产业发展最关键的瓶颈问题。在他的实际工作中,遇到过多次由于缺乏成熟专业的影视全流程服务链,导致剧组很多核心环节仍需依赖外地(如北京、上海,甚至国外),大幅增加了成本和协调难度的工作情况。虽然目前现有政策释放了影视产业发展的积极信号,有了好的开端,但在资金扶持力度、覆盖范围、申请流程便捷性以及扶持的持续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黄锦认为,未来,昆明在打造影视产业过程中,可聚焦于“小而美、特而精”的差异化路线打造上。通过充分发挥气候、自然风光、多样性城市景观、多民族文化的核心优势,成为追求品质、独特视觉风格和深度叙事的创作者的首选地之一。“同时,我们可以深化‘在地性’资源利用,构建独特IP,如‘昆明故事’IP,系统挖掘整理昆明丰富的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老街巷故事、少数民族史诗等,建立可供影视改编的‘故事素材库’并主动向创作者推介。”

在扶持本土人才方面,黄锦建议,可设立“昆明本土电影孵化基金”,覆盖从剧本开发、前期筹备到制作、后期乃至部分宣发的全流程。评审标准应更侧重项目的创意性、在地文化表达和完成可行性。同时,打造“以奖代补”机制,对在重要平台(电影节、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取得优异成绩(入围、获奖、高口碑、高点击)的本土作品,给予高额奖励。

“在创造环境营造上,主管部门也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一线电影人举办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制片等专项工作坊。举办专注于西南地区或民族题材的影视创投会,为本土项目对接资金和市场,为更多的本土创作者创造被看见的机会。”黄锦表示。“我相信,只要我们找准定位,深耕特色,补齐短板,昆明一定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视版图上,迎来属于自己的‘光影春天’。”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李瑞莹

编辑:贺靖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许建龙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