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再回《五十公里桃花坞》,周杰在正片里,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温和了。
见面环节,他主动玩梗,说自己的代表作是《一起来看流星雨》,又说自己是歌手,唱了两句“北京”。
曾经“过午不食”的原则也轻轻放下,与大家一起大快朵颐。
但在衍生节目里,他依然是那个脑子清醒,观点犀利,啥都敢说的周杰。
别说,他虽然一共也没来两天,但对当下桃花坞现状却很有洞察,每句评价都一针见血。
周杰,应该不会有人不认识吧。
虽然最近这些年没有出来演影视剧,但手握两部大IP《还珠格格》和《少年包青天》。
别人不知道,《少包》叨姐反正是没少重刷。
前段时间还刷了老版《还珠》,发现当年不怎么喜欢的尔康从人设到演技都堪称一绝,现在的影视作品里很少有这样的男主角了。
周杰和桃花坞的渊源要追溯到2021年,他是第一季的元老人物,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节目组邀请他回归,大概也是为了五周年增加一点噱头。
但周杰有自己的想法。
衍生节目里,主持人问:为什么会回到桃花坞。
周杰表示,回来看看都找了什么人,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问,来了之后感觉怎么样?
周杰直言不讳:这群人也没干啥事。我以为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没看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好像还不如我们,我们那时候还干了很多事呢。
这真不能怪周杰“拉踩”,当年的桃花坞是有实验性质的,这一点从邀请的人员构成和举办的一些活动就能看出来。
第一季除了演员歌手之外,还有时尚杂志主编苏芒,搞行为艺术的陈陈陈,搞设计的欧欧。
那时,嘉宾们除了自己内部的活动之外,还真的有试图为当地做一点什么,有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思。
比如集体绘制幸福大道,直播卖当地的桃子,给树穿毛衣等等。
再看看现在,嘉宾们几乎全都是娱乐圈的艺人,大家来来去去就是为了刷个脸。
桃花坞已经完全变成了自娱自乐。
不仅初心早就没了,内容也越发没有创意。
主持人明知道周杰敢说,还敢继续问。让他聊聊第五季和第一季的氛围有什么不一样。
周杰说:没有我们那么热闹。
主持人让他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现在的氛围,他说:冷清。
虽然周杰解释说冷清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懂的都懂。
其实,现在节目之所以让周杰感觉冷清,可能还是跟嘉宾的流动性太强,大家不自觉就变成了小团体有关吧。
而且,这一季老坞民疲软,新坞民缺乏创意,自然也就冷清了。
周杰是有思考的。
他说,第一季桃花坞让他印象最深的事是“做饭”。
原因是每天大家都在考虑怎么解决吃的问题,做饭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但他认为,做饭其实是一个障碍。
他倒不是觉得做饭累,而是认为在节目里做饭是浪费时间,如果不用做饭,可以更系统地走出桃花坞,去做有创意的事情。
别说,你还真别说。
这种社交观察类节目,做饭当然是可以供观察的其中一环,但如果每天不是做饭就是吃饭也很无聊。
在第五季就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刚刚吃完一顿,没一会儿又吃另一顿,这还是在有盒饭吃的前提下。
实际上,有些人没有什么有趣的业态或者事可以做,节目组又没有统筹的时候,那大家除了闲聊也就只能做饭吃饭了。
想想辣目蒸馒头都能变成一个业态,反复展示;朱丹的鸡汤也是不停重复重复再重复,就知道这个节目虽然24小时录制,但有效内容到底有多匮乏了。
周杰的清醒还体现在他对自己事业的态度上。
主持人问他有没有考虑回归拍影视剧,他的回答就很有意思,他表示,自己十年前就不想干这个行业了,他觉得来这个世界一遭是来生活的。
主持人不理解:但你不是塑造角色吗?
周杰给了个表情让他体会。
只能说,主持人还是太年轻,或者说,他没有考虑到周杰这样的演员对自己的事业是有要求的。
周杰说:一百个戏有两个让你满意的就不错了,想遇到好的角色,好的剧本非常的难。十年,二十年可能都遇不到一个,所以,大部分演员都找不到自己的代表作。
在这方面周杰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其实,宁静的想法跟周杰差不多,年轻的时候有代表作,有代表性的角色,现在很少能遇到好剧本,与其去演烂剧,还不如干点自己喜欢的。
只不过他们的选择不同。
周杰选择去做农业,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宁静选择直播,上综艺,都是一种体验吧。
该说不说,周杰这样的人不好采访,好在他还是蛮配合的。
比如,主持人问了个傻问题:第一季的时候,您说您觉得自己是孤独的,现在呢?
周杰回答:更独孤了,并表示,这能变吗?这是本性。
他说,自己现在更确信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是我们在小的时候,不理解什么是孤独,以为没有伙伴就是孤独,其实不是的,孤独是内心世界的你,独处的时候你才知道,这个世界跟你有没有关系。
周杰还表示,原来自己怕孤独,但现在的自己学会接受孤独和享受孤独了。
这聊得就有点深了,主持人感觉有点没听明白,或者说无法理解和共情。
只能说,跟他平时采访的人相比,跟周杰聊天,有点超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