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春的反击,迟到了15年

娱乐 2025-07-21 00:56:08

作者 - 无菌卤蛋

监制 - 她姐

一场10年前的性骚扰,将李宇春拉回了那段她同样不愿回忆的过去。

台上,王大刀讲述10年前的一次性骚扰如今仍怎样影响着她:尽管她当时故作轻松,但痛苦总是后知后觉。 从19岁到29岁,她不断想起那个骚扰她的老头的脸。

听后,李宇春第一次主动聊起了多年前那场网暴。因为没有及时而彻底地反击,她不得不经历着长时间的阵痛:“当时我好像在保持一种体面。时隔多年,我对自己非常懊恼,李宇春,你对自己极其的差。”

她提及的大范围网暴,发生在2010年,从网民到媒体,全网玩梗,有记者甚至当面问她:“对‘哥’这样的称呼会排斥吗?”

“我觉得不叫排斥吧,更多的还是一种娱乐。”

当时的礼貌带过,成了日后无休无止的自责,她不断想起、懊恼、痛苦:“李宇春你在说什么?网暴不是娱乐好吗?怎么连自己都没有保护好自己?”

如果不是主动提及,公众几乎不会将她和后悔、自责等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从超女夺冠的夏天开始,镜头面前的李宇春就少有情绪外露的时刻,永远理性,永远冷静。

这种克制的体面,从12岁开始,已经伴随了她很多年。

野鸭子

从小,父母就对李宇春实行“淑女”教育:吃饭必须手扶着碗,咀嚼不能发出声音,不然就会挨打挨骂。笑起来要微笑或是抿笑,要听话,长大了要考军医大。

小学时,妈妈给她扎辫子、戴漂亮发卡,穿着小裙子的她转头就冲去玩最爱的游戏“打野鸭子”:周围的人环成一圈,将一个沙包快速、用力、随机地扔出去,场中间的人需要躲避或是接住,如果被砸中,就会出局。

初中时她第一次离家住校。第一周结束,父亲接她回家过周末。看到父亲,李宇春很激动,远远就张开双臂朝父亲冲过来。

父亲没有举手回应,女儿的脚步放缓,他看见,一种克制的冷静重新回到了女儿身上。这一特质日后如面具般附着在李宇春脸上,成了她面对数十年网暴时的体面,也成了人们最看不透她的地方。

她按学校统一要求将长发剪短,很直很硬的头发总是炸呼呼地支棱着,跟母亲一起出门的时候开始有人叫她“哥哥”。

母亲曾和她说:“春春,你看人家都说你有点像男娃娃。”

“哪个说的哦?他们都说我秀气。”李宇春用四川话回答,满不在乎。

那时,她已经展现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但她同样不太在乎,希望成为一名律师或心理医生。

无论如何,那个12岁被错叫“哥哥”的女生不会想到,21岁那年她将会成为当年最火选秀节目的总冠军,令无数的人为之疯狂。她更想不到的是,“哥”这个字将会成为一句最恶毒的咒语,给她带来一场疯狂的、长达十年的、或许仍在持续的全民性网暴。

她,成了那只被人群围猎的“野鸭子”。

没人不知道李宇春

2005年,民选偶像横空出世。

顶着金色爆炸头,穿着利落裤装的李宇春,打破了女孩子留长发、穿裙子的普世观念。她在舞台上潇洒唱道“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你要相信我的情意并不假”,让无数观众相信了她:眼前这个女孩注定发光。

那些呐喊着的人们,不知道什么叫打投、控评,只知道要必须让所有亲朋好友都用小灵通发出短信,投给这个特立独行的女生。

352万选票,无数个热血沸腾的灵魂,成就了那个夏天的奇迹。

李宇春成了选秀史上第一位全国性的“民选冠军”,宣布的那一刻好多人都哭了,唯有她云淡风轻,没有意识到这次夺冠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在此之前,她就拿到了所参加比赛的几乎每一个冠军。

李宇春从小爱唱歌,3岁时连路都走不稳,就能边唱边跳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小学时,当扎着马尾辫的李宇春拿起话筒,能让周边玩耍女生们瞬间安静,在她身后听得入迷。

起初,因为嗓音低沉,与常见的清亮童声不同,这名羞涩的小学生只在家人、好朋友面前开嗓。初中住校后,她开始独自探索成长方向,音乐人格似乎开始觉醒。

初二时,她鼓起勇气参加了学校的校园歌手比赛。

那天上台前,她的手心出了好多汗,湿湿滑滑的,腿也一直在发抖,就这么抖着上了台,灯光照在身上,李宇春的状态一下就变了:“音乐一开始响起,我就觉得很自然。”

登台时,没人在意这个瑟缩的女孩,可她一开口,瞬间抓住了众人的耳朵:这个特别的女中音,一下子就和其他学生区别开来。等到一曲歌毕,李宇春一下台,又开始发抖。但这一次,众人看她的眼神也变了。

她唱着当年春晚爆火的一首《中国娃》,一举夺得第一名。从那以后,每次校园唱歌比赛她都报名、夺冠。次数多了,老师找到她,让她给别人一点机会,“你不要参加比赛了,去表演一下就可以了。”

她走在学校里,发现开始有人偷拍她,她走进教学楼,总能听见楼上有人喊她的名字,就连去饭堂吃个饭,都会有人围观。一次,她和同学吃完饭正要付钱,老板却摆手:“已经有人为你付过了。”话音刚落,老板又转头对她的同学说:“但是你的还没付!”

还有许多人找她要签名,甚至拿出去倒卖。那是90年代末期,这个初中女孩的签名以2块多一个的价格被他人买走。

从初中到高中,李宇春一直是人群视线的焦点,上了大学后,她在校外到处参加比赛,更是斩获无数个第一。彼时她虽未万众瞩目,却已经闪闪发光。

大三时,第二届《超级女声》海选来到成都唱区,吸引近4万人参加。李宇春陪同学去现场报名,看到眼前人山人海:“路都快被压断了。”她只想赶紧逃离。

她正想走,路过的朋友何洁拉住了她,带她去旁边照了快照,又看着她填表、交照片,李宇春这才报上名。

海选时,她唱了一首《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随意做了几个动作,就晋级成都赛区50强,从此一路高歌猛进。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她。

那个夏天,李宇春的中性风无疑成为最鲜明的存在。无需强烈的女性符号,只凭桀骜不驯的态度和独特唱腔,就打破人们对明星、女性的固有印象。人们,为之疯狂。

外界反响热烈,李宇春波澜不惊。5020时,她再次唱响《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在台上潇洒扭动,顺利晋级。总决赛,她又一次唱起这首歌,一举问鼎全国总冠军,成为了“想唱就唱”最自由的体现。

当年,05超女”前三强走出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三位个性十足的初代民选偶像,那个一夜爆火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可心里还有更多疑问。

没人了解李宇春

为什么是李宇春?许多想知道答案的人们,开始深扒李宇春的过去。

父亲是铁路警察,母亲是小学教师,爷爷喜欢女孩,给她起名“宇春”,寓意宇宙里的春天。父亲希望她成为栋梁,母亲想要她成为淑女,尽管想法不同,但两人一拍即合:必须严格要求。这种培养,造就李宇春性格中霸气、担当又克制、细腻的一面。等到初中离家,看到女儿还是那么听话乖巧,父母便放下心来,并不知道自己开始错过女儿的成长。

尽管唱歌总是第一,但李宇春也不了解自己的梦想。最初,她的理想是当律师,又自知腼腆,“我不太会说服人,不太适合”。后来,她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想成为一名心理医生。直至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她仍未把音乐视作未来职业,只作热爱。

很难相信,“大名鼎鼎”的李宇春在大学的第一堂音乐课上,曾几乎崩溃:“我就疯掉了,弹钢琴我连手要怎么摆都不知道。”周围同学大多从艺校考入,对于音乐教学非常熟悉,而她从普通高中升上来,一问三不知,她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不适合做音乐?”

那是她人生最低迷的时期之一。校外,她通过比赛不断拿下第一,欢呼声不绝于耳;校内,她的成绩持续下滑,黑暗中无人在意。光芒背后,她从未对自己的声音、曲风感到自信。

一天,老师送给她一盘黄小琥的碟片,她翻来覆去地听,对这位女中音歌手的嗓音深深着迷,也从中听到自己声音的可能性。

她将碟片中最爱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选作期末作业,反复练习。

大二期末,这位“校外第一”第一次正式站上音乐学院舞台考试。“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她边唱边潇洒扭动,将旁人拉进她的磁场中。

老师给了这名音乐“差生”90多分,她逆袭成全年级第一名,终于找到专业上的自信。从此她仿佛打通任督二脉,以“情歌+舞曲”风格作为主攻方向,并将这首歌视为战歌,拿下一个又一个冠军,直至超女总决赛的舞台。

超女夺冠后,还在读大三的李宇春成了“空中飞人”,行程被各式各样的活动、见面会排满。身边的人不再是老师和同学,变成数之不尽的陌生人。

和以前一样,有一群人爱上了她。她们以她为榜样,自称“玉米”,受她影响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甚至带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歌迷基金,帮助了很多人。

与以往全然不同的是,还有一群人完全不了解她,甚至怀着巨大的恶意。一开始,他们称为玩笑,她也将其视为“娱乐”。

而后,寒冬。

红?黑!

“信春哥,得永生。” 活跃于21世纪初互联网的网友,几乎都听过这句话。夺冠走红后,李宇春的中性打扮随之成为全网取笑的段子,评价“非主流”“杀马特”都还算温和,诸如“不男不女”“人妖”等侮辱不绝于耳。

她的脸被P到乱七八糟的图片上,没有底线。网友把游戏复活甲叫作“春哥”,因为能永生续命。考试时要拜“春哥”,因为“信春哥,不挂科”。调侃世界上有三种性别,男人、女人、春哥……

那是中国互联网社交平台刚刚成型的阶段,人们对“恶搞”的边界并无认知,恶意却劈头盖脸。 就连很少接触网络的长辈和孩子,提到李宇春时嘴里也会玩味地跟一句“春哥”。

后来,这句话甚至脱离了李宇春本身。“你像‘春哥’!”它可能来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同学、亲人甚至自己喜欢的人嘴里,不起眼地夹杂在一些日常对话中,像一片稍纵即逝的落叶。这片落叶不重,以至于被形容的人难以分辨那种不适感。

在那场全民猎巫行动,对象是李宇春以及和她一样的短发女性。她们明明什么也没有做,却被迫承受恶意。等到多年后,长大的女生们无意间扫开那片落叶,才发现底下的伤痕:这种伤害所带来的痛苦,总是超越时间的。

当恶意没有边界,善良也只会沦为消遣。2008年汶川地震,李宇春第一时间捐款,又自发去去献血。勇敢之下,是她从小晕针的胆怯:“针一扎进去全身都冒冷汗。”但那次她铁了心要去。本是一件正能量的事,却成了黑料。

有人拿她左臂抽血、出来却按着右臂的照片,直指她虚假、炒作。李宇春不得不出面澄清,是左臂验血、右臂抽血。

可那些人并不在乎真相,澄清的新闻很快淹没在信息流里,而虚假献血的谣言却经由营销号传播,十几年来一次次出现在搜索里、笑谈中。

他们对她的指责本来就无关真相,只想看“春哥”出糗。

2009年,她和老东家天娱的合约即将到期,与此同时,针对她的黑称突然进入了一个大爆发的失控状态。外界纷纷猜测,或许是认为李宇春将不再续约,公司便抓紧时间大肆炒作,意图最后再收割一波流量。

无独有偶,同样的操作在之后一些意图跟天娱解约的歌手,如张杰、华晨宇等身上也曾上演,但时至今日唯有“春哥”的名号仍在流传。

李宇春曾无法释怀的采访,正是发生在那一时期。采访里,有记者故意问:09年网络流行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李宇春看着她,平静地反问:“例如呢?”

“‘哥生的不是病,是寂寞’‘不要爱上哥,哥只是个传说’之类的。”记者直接发难,却没有任何人制止。

“然后呢?”李宇春礼貌回应。

“你有没有印象深刻的?”记者再次逼问。

沉默了好一会儿,李宇春开口,“我觉得09年网络流行语,和我著名的经纪公司天娱传媒有相当大的关系。”她点到为止。

“是什么呀?”记者一心想要让她失态。

“还是不要说了,我还在这个公司。”李宇春回答。

“对这样的称呼会排斥吗?”另一名记者接过话头。

“我觉得不叫排斥吧,更多的还是一种娱乐。”李宇春眉头紧簇,但始终体面。

其他记者仍想追问,主持人终于叫停。

黑称漫天,她却等不到公司应有的保护,尽管出于感恩,她最后仍选择与天娱续约,但如常的体面之下,她的心早已血迹斑斑。

在一次内部年会上,本是话题中心的李宇春一个人远远地坐在角落,周围觥筹交错,节目轮番上演,她都视而不见,低着头打鼓,一刻不停,用力打了三四个钟头。直到那台架子鼓被打破,也没人看清她的表情。

偶尔,她也有忍不住的时刻。在2010年的Why Me南京场,李宇春唱到最后一首《流言》,失声痛哭。那是她出道后唯一一次当众哭泣。那年,她26岁,被流言侵扰已长达6年。

这是李宇春少见的情绪流露,更多时候,她的体面从不被当回事。

2016年,在某音乐巨头的年度盛典上,一个荒谬的错误堂而皇之地出现:提前录好的音频里,竟公然将李宇春的奖项称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男歌手”!霎时,全场哗然,每个人都想第一时间看到李宇春的反应:究竟是继续上台领奖?还是扬长而去?无论哪种方式,注定都将掀起热议。

那次晚会堪称灾难,许多纰漏在许多环节、许多明星身上接连上演,可如此离谱的侮辱只有一个。众目睽睽下,李宇春走上了台。

她面带微笑领下奖项,推进了整个环节,礼貌而周全。

后台采访时,当主持人试图以玩笑搪塞,李宇春,执过话筒:“在非常专业的颁奖典礼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向艺术道歉。”这是她出道十年以来,讲出的第一句道歉的要求。

“今天出现在很多艺人身上的失误,我对这个有一点质疑。我们应该有更多很好的音乐人,应该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表演环境。”之前,她顾及整场晚会所有人员的付出,没有公然表态,现在,她终于发声,却不是为了自己。

此时,距离她被网暴为“春哥”已过去了整整十年。她平静地着注视前方,那里没有一点变好的迹象。

不回应不代表不反击

相比现在许多艺人耍大牌、感情混乱、不当言论、劣迹塌房等各式各样实质性的错误,李宇春出道以来没犯过什么大错,但她承受的暴力,远远超过许多劣迹艺人。

那些恶意来得莫名其妙:只因一个短发,外号“春哥”就取代了她的一切成长、作品、女性特质,她的厉害之处很容易被忽略。

在一句句“春哥”的狂欢中,那些猎巫者从不知道,李宇春早已经往前走了。

夺冠之后,李宇春发布第一张EP唱片《宇你在一起》,创造了1秒钟超200份订单的付费下载记录。2006年,她又交出第一张专辑《皇后与梦想》,年终销量超137万张。那年,国内音乐市场从唱片时代向付费数字时代转变,许多歌手出专辑的计划被无限搁置,唯有她一路高歌。已经式微的内地唱片业,称她为“神话”。

她带着自己原创的演唱会品牌Why Me”,每年与观众见面,以回应旁人的疑问“为什么是李宇春?”是坚持,是证明,也是她在警醒自己,要不断进取才能回应“为什么是我”。

在污名化愈演愈烈的2009年,李宇春的自信摇摇欲坠。不过,她仍旧没有恋战,转而开始自己做原创。

因为对创作没有自信,李宇春将写的第一首歌扔进了电脑垃圾桶。一天开会时,同事主动向制片人提及:“春春还有一首歌。”

禁不住大家怂恿,李宇春从电脑垃圾桶里把这首歌“救”了出来。

众人围坐在一起,开始播放。那首歌只有1分多钟,李宇春却觉得过了好久好久。她仿佛回到了初二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的时候,“手心不停地流汗,很热”。

“非常好。”听到制片人的评价,李宇春第一反应是:“你一定在骗我,只是碍于情面。” 她是双鱼座,矛盾、纠结,不敢相信自己写下的第一首歌有什么绝妙之处。

这首歌,后来还是发行了,并成了许多人多年不换的闹钟、来电铃声,又在发出十年后,二次火遍全网,被不止一代人喜欢,这也是大众熟知她的作品之一:《下个路口见》。

而后,李宇春的音乐作品更是数度破圈,一些兼具艺术性与全民娱乐性的歌曲被反复唱起:《和你一样》《蜀绣》《少年中国》……

对于网络暴力,她用自己的方式回击。演唱会上,她曾自编自导了一段名为《态度》的VCR:在一群举着“春哥”“选秀”牌子疯狂喊叫的人群中,李宇春一脸不屑地走过,混乱中,架子鼓等乐器被人砸碎,但她大步流星、从未低头,将流言恶意甩在身后。奇迹般地,随着她走向光亮,吉他的碎片凝聚成了最趁手的音乐武器,她握着吉他,单枪匹马却满身光芒……

镜头一转,李宇春已走到舞台之上,拿着吉他恣意开唱,强大气场令无数玉米热泪盈眶:这是李宇春的态度,也是众多女性努力生长的态度。

她和一群同样向上的女性,在多年后终于被人们看见。2020年《乘风破浪的姐姐》出圈爆火,当年一起走红的,还有李宇春为其创作的《无价之姐》。

“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凝固的气场,敬请原谅,保持独有的锋芒,尤其遍地已偶像。狂我的狂妄,荒我的荒唐,打翻青春的鸡汤,管你的脸方不方?”歌词那么细腻却又如此坚韧,一如李宇春本人。

这首全民性传播的歌曲最火的时候,甚至取代了凤凰传奇,成为广场舞上热火朝天的“霸场曲目”,上到白发老人、下到几岁小孩,嘴里都能哼上几句“看我乘风破浪,多认真的亮相”。这样的破圈,不正是乘风破浪、无惧年龄的真实体现?

人们这才后知后觉,独属于李宇春的反击,同样,也是一场属于所有女生的自我成长。

李宇春,跃入那条河流

当恶意消退之后,人们才看到真正的李宇春,李宇春也才看到真正的人群。她似乎有些改变,继续发声,仍旧不是为了自己——她已经走到了很前面。

她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也许过去没能反击、也许现在还在痛苦的女生们。

看《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李宇春对“某哥某爷”的称谓不屑一顾:“他们说,某哥某爷是对厉害女性的敬语。那这样说来,某姐某奶,也可以是对厉害男性的敬语喽。”她的笑点里,流淌着女性之间细腻的理解与坦诚的勇气。

去年脱口秀节目里,Echo讲二姐的故事,二姐离家带走的单薄行李里带着偶像李宇春的专辑。

她没有回应,在热搜居高不下时,没有蹭一点热度,而是用一年时间,为二姐们、为女孩们,打磨制作了一首《冬泳》,然后带着它登上了脱口秀的舞台。

她唱了那首名为《冬泳》的新歌,将命运的跌宕、冰冷、疼痛喻为一条河流,可她不悔跃入其中:“我拼命呼吸,生与死,我都会游到底,我终会逃离。”当女性纵身跃入河流,呼吸、搏击,无数的命运便改写了。

在那些不屈的一跃中,我们看到脆弱的她、逃避的她、内耗的她,也看到成长的她、治愈的她和那些在伤害中面对、反击、最终开出最灿烂的花的她们。这,才是“初代民选偶像”20年来经久不衰的魅力。

放眼整个娱乐圈,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李宇春这样的存在。

过去20年间,关于“为什么是李宇春”的疑问,不知不觉也成了一种现象,一种每次都厉害到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现象:连续20年在跨年晚会担任零点压轴嘉宾,连续10年登上福布斯中国名人榜连续多年压轴,出场时永远的C位,各种奢牌高定的宠儿,各大电影的鲜明角色,连说起脱口秀效果都那么好……

“顶流”来来去去,李宇春不争不抢,却始终轰动全场。

当然,人们还是会问:“为什么是她?”也慢慢开始明白,这是她的成绩,是她的态度,是她20年的努力,也是一名女性20年的成长。或许,她站在那里,有些规则便自成一派,有些力量便喷涌而出,无需强行定义,甚至可以把它解释为一种魅力,一种玄学,一种女性向上的生命力。

看着她纯粹、真挚地站在台上,想起她的粉丝玉米叫她春春,有时也叫她“葱”,冥冥中也与她第一次登台唱的歌曲回响了。

13岁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她唱的那首《中国娃》里有一句“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掺假”,事实上,她已经做到了。

李宇春站在那里,一如2005年,她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登上封面时的描述:“代表张扬的个性,这就是她成为全国偶像的原因。”

那只被人群围猎的“野鸭子”,将所到之处都踏成了舞台。

李宇春,始终站在舞台中央。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