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依真的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在最近一期的《是女儿是妈妈》中,节目组设计了一个特别的任务——让四位女儿以脱口秀的形式,表达平时难以对妈妈说出口的话。为了帮助她们完成任务,节目组还特别安排了几位编剧来协助写稿。
然而,写脱口秀稿子往往会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例如,这些年黄圣依频繁出现在芒果的各种情感类综艺节目中,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呢?
面对这个问题,黄圣依的回应不仅十分得体,而且还显示出了她的深思熟虑。
黄圣依的编剧是郭展豪。与黄圣依讨论稿子时,郭展豪提出了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您参与了很多芒果的综艺节目,基本上将所有亲密关系都展示给了观众,这样做好吗?大家都看到了这些私密的关系。
实际上,黄圣依曾参与过《妈妈是超人》展现亲子关系,《婆婆和妈妈》讨论婆媳关系,《再见爱人》讲述婚姻关系,《是女儿是妈妈》呈现母女关系,《乘风破浪的姐姐》则侧重事业女性形象,黄圣依几乎涉及了情感类综艺中的所有主题,甚至有网友开玩笑称,黄圣依似乎有个不成文的“法则”:和谁的关系不好,就把谁带上综艺节目,不仅能顺便赚点钱,还能借机化解尴尬的关系。
尽管这个问题有些尖锐,但黄圣依并没有表现出不悦或尴尬,反而非常坦然地作出了回应。她表示:“我觉得将生活中的一面展现出来,让观众从中看到一些自己可以借鉴或避免的地方。这些关系暴露出来,像一面镜子,当大家看到这些关系中好的与不好的部分时,也能反射到自己的生活中,进而产生一些改变或者思考,我觉得这就是这些节目的意义所在。”
黄圣依的回答,实际上深刻阐明了情感类综艺的价值所在。每次人们讨论这些综艺时,总会有一种声音认为明星的表现都是剧本,都是演出来的。但不论是不是剧本,只要这些情感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其中所呈现的处理方式对于观众来说,确实是有借鉴价值的。
当然,对于明星而言,参与此类节目风险不小。郭展豪感叹黄圣依的内心力量,因为没有任何一段关系能经得起公众的逐帧推敲。但黄圣依依然表现得非常理智,回答也别具一格。她说道:“任何一段关系里都没有完美的人,参加这些节目只是让我们能更快速地看到问题的方向,可能会更快地发现自己走错了路。所以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黄圣依的确很善于从这些节目中学习,显然她在这些节目中获得了不少成长。她在备采时也提到:“通过这些节目,我意识到通过外界的讨论或第三方的视角,能给我提供很多宝贵的建议。我可能比较钝感,心比较大,因为我心大,不太会在第一时间解释一些刻板印象,但通过这些节目的讨论,我反而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
这正是我所欣赏黄圣依聪明的地方。在情感类综艺中,艺人只是观众的镜子,观众通过艺人所展现的亲密关系,照见自己的人生困境,这是最容易的事情。真正难的是,艺人能将节目和观众的讨论当作镜子,通过反思与自省,提升自己,黄圣依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黄圣依的成长也体现在她如何处理外界的建议和自己的人生选择上。在参加《浪姐》时,宁静曾特意提醒她,不能随便接活,不要消耗自己,并告诉她:“你一定要有自我。”黄圣依很听得进,开始专注事业。而在《再见爱人》中,面对飞行嘉宾和网友的讨论,黄圣依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想法,最终果断选择了离婚。她在后来的脱口秀环节中也提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芒果和网友们都在场。我确实能够从这些真人秀节目中听到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而黄圣依自己则表示:“好的建议,我会认真听取,尽量多吸收。至于那些不好的建议,我不去关注,因为有些东西我能够分辨清楚。”实际上,她的确非常懂得分辨,特别是在与郭展豪讨论稿子时,黄圣依能精准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她不认为自己上节目是在暴露“家丑”,而且她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郭展豪曾将妈妈比作前任,黄圣依觉得,这样写既不符合妈妈的个性,也显得不必要。她更倾向于保持妈妈本身的梗和特色,因为她本身自带流量,不需要借助其他人的流量。她还戏谑地说道:“现在,前任的流量似乎比较匮乏,不必借他们的。”
我尤其欣赏黄圣依的一点,就是她对公众人物所应承担的责任感。她曾说:“作为公众人物,我们是社会形象的一部分,观众会通过你来学习,借鉴,进步,甚至体验情感上的波动。这是我们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如果我能让更多女性认知自己的价值,绽放出自我,那我很愿意去做。”
也许有人会觉得黄圣依是在喊口号,但我认为,她作为公众人物,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勇于表达出来,比那些不愿承认自己责任的人要更有担当。毕竟,参与真人秀的艺人很多,但真正能从中成长并为观众提供价值的,却少之又少。
与黄圣依相比,许多参加真人秀的艺人甚至连“有效”都谈不上。比如朱丹,上完《浪姐》后,仍然说出“鸡腿给弟弟吃”这样的言论,显得连基本的女性进步都没学到,显然浪费了机会。
对于艺人而言,真人秀或许只是一个工作,但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那也是一种能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