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以一句“她杀了她”的宣传语引发广泛热议,这句充满悬念的表述背后,藏着关于成长、压力与亲子关系的深刻探讨。
在本期《》中,主持人晓丽与影评人马戎戎展开深度对话,层层拆解影片中“她杀了她”的多重含义,揭示竞技体育光环下少女的内心挣扎,以及家庭教育中隐藏的深层矛盾。
“她杀了她”作为贯穿影片的核心宣传语,并非简单指向一桩凶杀案件,影评人马戎戎将其拆解为三层含义,每一层都指向影片中不同维度的冲突与毁灭。
第一层:现实层面的“凶杀”——对手与朋友的消逝。
影片开篇便以“花滑运动员江宁杀死对手钟灵”的案件结果切入,营造出强烈的悬疑感。突然出现的钟灵,既是江宁在冰场上的强劲对手,也是她孤独训练生活中唯一的“朋友”。这个红发少女天赋异禀、自由洒脱,与被严苛训练束缚的江宁形成鲜明对比,两人从惺惺相惜到关系紧张,最终走向“血色悲剧”。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钟灵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江宁在巨大压力下幻想出的“分身”——她既是江宁渴望成为的自由自我,也是她恐惧超越自己的竞争对手。这场“凶杀”,本质是江宁在自我认知混乱中,对理想化分身的毁灭。
第二层:自我的分裂与吞噬——现实自我杀死真实自我。
在马戎戎看来,影片更深层的“杀戮”,是江宁的“现实自我”对“真实自我”的扼杀。长期以来,江宁在母亲兼教练王霜的严格管控下,被迫压抑真实的欲望与天性:她不能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不能表达对训练的抗拒,甚至在身体发育导致状态下滑时,还要承受“不如12岁的自己”的否定。
现实中的江宁,是为了满足母亲期待而存在的“花滑机器”;而真实的江宁,渴望自由、渴望被接纳、渴望摆脱“必须成功”的枷锁。当两种自我的冲突达到顶点,现实自我对真实自我的碾压,最终将江宁推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第三层:扭曲的爱与控制——母亲的“严苛”杀死女儿的生命力
王霜作为江宁的母亲与教练,始终是剧情推进的关键角色。她从未直接参与“凶杀”,却以“爱”的名义,成为女儿焦虑与痛苦的根源。王霜将自己职业生涯因怀孕中断的遗憾,全部投射到女儿身上,不断向江宁灌输“你必须完成我的梦想”的观念;她严格控制女儿的饮食、社交甚至情绪,将“成功”定义为唯一的人生价值。
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本质是将女儿视为弥补自身失败的工具,而非独立的生命个体。马戎戎认为,王霜的严苛训练与情感操控,最终“杀死”了江宁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力——那个本可以拥有多元人生的少女,在母亲的期待中,逐渐失去了感知快乐、追求自我的能力。
影片通过非线性叙事,逐步揭开“凶手”与“受害者”实为同一人的真相。那么,这个“凶手”为何会走向“杀人”?答案藏在层层叠加的压力与扭曲的亲子关系中。
江宁的崩溃,源于三重压力的长期撕扯:竞技体育的残酷竞争、母亲的情感绑架,以及自我认同的迷失。作为花滑运动员,她必须面对“只有冠军才有价值”的赛场规则;作为女儿,她要背负母亲未竟的梦想,承受“我的失败都是因为你”的精神枷锁;作为少女,她在身体与心理的成长中,既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否定。这些压力交织在一起,让她逐渐分不清“自己是谁”“为谁而活”。
王霜的教育方式,恰是压垮江宁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将自己的人生失败归咎于女儿,用“我为你付出了一切”的话术进行情感操控,甚至在江宁状态下滑时,用“发育后就不行了”的评价打击其自信。
这种“严苛的爱”,本质是一种精神虐待:它让江宁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只能通过成绩来证明,一旦失败,便对不起母亲的牺牲。当钟灵这个“完美分身”出现时,江宁既羡慕她的自由,又恐惧她的“优秀”会让自己彻底失去价值——最终,对“被取代”的恐惧,引发了对分身的“杀戮”,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毁灭。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的成功,离不开演员对复杂角色的精准演绎。饰演江宁的与饰演王霜的,分别以突破性的表演,让角色的挣扎与矛盾跃然银幕。
张子枫为贴近花滑运动员的形象,不仅在外形上进行调整,更在心理层面深入角色。马戎戎特别提到影片中“陆上绳训练”的场景:江宁因动作不够完美,主动要求反复重来,直至像陀螺般旋转到失去理智。
这段表演中,张子枫精准呈现了角色从“强迫自己完美”到“精神失控”的过程——眼神从坚定到空洞,肢体从紧绷到僵硬,将一个被压力逼至疯狂的少女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马戎戎所言,张子枫的表演展现了“从少女演员到实力派演员的蜕变”,她用身心的投入,让观众看到了江宁在自我分裂中的痛苦与绝望。
相较于江宁,王霜在剧本中的戏份虽有限,但马伊琍凭借细腻的演技,让这个角色的复杂性远超文字描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处理完尸体后母女对视”的场景:王霜的眼神中,既有掩盖真相的惊慌,又有对女儿的了然,更有“无论你做了什么,妈妈都会替你承担”的坚定。
马戎戎评价:“她用眼神传达了剧本未写的内容——王霜的焦虑、脆弱,以及对女儿既控制又心疼的矛盾心理。”在马伊琍的演绎下,王霜不再是简单的“恶母”,而是一个被自身失败困住、用错误方式爱女儿的可怜人。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中母女的冲突,并非个例。正如晓丽与马戎戎所讨论的,同期上映的导演作品,以父子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相似的主题:东亚家庭中,父母常将自身的命运、荣辱与子女绑定,形成一种“共生式”的关系。
正如马伊琍在见面会上指出:“很多孩子的‘病’,其实是在替家里的人生病。”父母未被治愈的创伤、未完成的遗憾、未和解的自我,往往会通过教育传递给子女。
王霜将职业生涯的失败归咎于女儿,本质是将自己的痛苦转移给下一代;而江宁的崩溃,既是对自身压力的反抗,也是对家庭未解决矛盾的“承接”。这种“代际传递”的痛苦,让子女在成长中被迫背负不属于自己的重担。
但影片并未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通过江宁的“疯狂”与最终的“破茧”,传递出希望:孩子自身的生命力,终将突破桎梏。正如马戎戎所言:“孩子或许比大人更成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家庭的枷锁,寻找真实的自我。”这也给现实中的父母带来启示:真正的爱,不是将子女塑造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而是接纳他们的真实,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