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作为收信人之一的电影艺术家做客《蓝羽会客厅》,分享了她从影52年的心得体会。在她看来,艺术创作必须扎根生活沃土,才能让人物形象真正活在人民中间。
以下是电影艺术家宋晓英做客《蓝羽会客厅》的访谈实录
蓝羽:欢迎宋老师做客。前不久您和7位电影艺术家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当初收到回信时,第一时间是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
宋晓英:我是7月11号接到总书记的回信,7月12号的下午由李书磊部长组织我们文化艺术界的同志们开始学习讨论。我在学习过程当中感触很深的就是总书记提到的崇德尚艺,扎根沃土。
宋晓英:19岁我拍了,演了翠屏。我记得有一天下午,导演带着我们一行人参观地下通道。地道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宽,我们跟着一溜泛着黄光小灯泡慢慢深入其中。地道里边的构造总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感觉,在这边拐个弯再走一走,在那又斜着过一个弯又转回来了,我们就在里头盘旋。
宋晓英:我记得导演当时突然跟陪同的工作人员说,请你把灯关掉。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把我吓得蹦蹦跳。导演还让我们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谁都抓不着,保持着对于这种真实环境的体验,回去我们就开拍了。开拍的时候,我们钻到地下通道,一下就回到了我体验生活那一瞬间,即便是有照明,有灯光,思想意识完全是进入那种生活的状态,可想体验生活该有多么的重要。
宋晓英:《16号病房》我演一个病号,我去我们吉林省的医院,请朋友带我到住院病房,让我去看看当病号什么感觉。我觉得那里的人肌肉都是松弛的,眼睛都是那种呆呆的,看什么东西无力的,也不爱说话,往那一坐动作也都是摊的,眼睛就那样看着你。我在拍16号病房的时候,演病号演的挺像的。为此好多观众来信说,宋老师你哪不好,我是医生,对,他说我是中医,还给我寄信,写上中医的药方,补气血的。
宋晓英:一共5天时间。那时候小学生都放假了,我记得是长影小学校长,还有几个老师陪着我们参观学校,我主要是观察老师的神态。老师都很漂亮,特别热情,特别亲切,我从他那个状态当中感觉到,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老师,又是一个幼儿园的阿姨来哄孩子。老师们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大家长一样,又是亲切,但是又严厉,这个职业在他身上会有烙印的。
宋晓英:还有一个场景,我上了台阶之后,一个很大的镜子出现在平台上。我说你们学校还放一个大镜子,我不知道镜子是干什么用的,体验生活才知道,他说老师进教室之前要整理一下衣装,这都赋予了角色一些生活细节。
宋晓英:在拍时,有一场戏我跟导演还有一点小小的讨论,小小的冲突。导演说我应该大声的喊同胞们、姐妹们,我说导演这是不是他在这深沉的说着同胞们姐妹们。导演说这个不对,她说这里的台词应该昂扬起来,喊得漫山遍野都能听到。
蓝羽:当时的台词更像是一种真心的抒发?
宋晓英:是的。当我们要把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献给人民的时候,我要向大家宣布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多么凄惨但又壮丽的爱情。
蓝羽:当时收到过很多观众的来信对吗?有哪些是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宋晓英: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帮中学生、高中生给王老师写信。写的是王双玲老师您好,最后落款都是“您的学生”。
蓝羽:当初给您写信,您给他们回信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
宋晓英:长大了,有好几个当老师的,他说因为看了《烛光里的微笑》,王老师我现在当了老师了。我特别欣慰,我觉得电影的感染力怎么会这么强?所以在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当中就说我们应该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置身于人民,你从群众当中来,我们的故事就写老百姓的故事,我们演好了之后再反馈给他们。
宋晓英:从影52年不短了,但是在艺术道路上,我永远觉得我是一个年轻人,因为一生总结很多经验,说在我还觉得自己年轻,把这些经验奉献给观众朋友们,奉献给我们的艺术事业,奉献给我们的电影事业,你说我这一生多开心,不枉来一次,作为一个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