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破6000万,揭开了陈佩斯的真实处境,朱时茂的话终于有人信了

娱乐 2025-07-24 21:37:01

筹备七八年,投资方唉声叹气接连撤资,电影临近上映档期又被推迟。

陈佩斯的这部《戏台》从筹备到上桌可谓是一波三折,历经风险。

原以为“老套”的喜剧情节已经与当下主流审美脱节,没想到预售竟破了6000万。

80后、90后为主力军,00后也紧跟步伐,抢票抢得不亦乐乎。

退出春晚26年,年过七旬的陈佩斯,号召力依旧这么顶!

朱时茂评价陈佩斯的老话,也终于得到了验证!

迟来的“电影之约”

本该一周前上映的电影,因种种原因临时被推迟8天上映。

7月22日,陈佩斯在社交平台发布电影《戏台》的正式上映时间并表示会在7月24日在北京为影迷们准备一场提前观影活动。

《戏台》这部戏,由陈佩斯的同名话剧改编,由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

阔别电影舞台32年,陈佩斯再献“佳作”,观众的欢呼声依旧热烈,预售票房很快就冲破了6000万。

然而,能够将《戏台》搬上大荧幕,陈佩斯可是吃了不少苦。

这部电影从2018年开始筹备,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以传统喜剧的方式呈现“真实的戏班生活”。

陈佩斯是认真的,但投资方只关心成本和收益。

近两年,喜剧电影风评已经崩坏,《戏台》在叫座的商业片面前又显得吸引力不足。

一个70多岁的老头子,还能撑起票房吗?

因此,不少投资商为了吸引年轻看客的眼球,建议陈佩斯在戏中加入穿越元素。

陈佩斯一听,二话不说直接拒绝,《戏台》浓厚的时代背景决不能被“穿越”搞毁。

话剧《戏台》陈佩斯前前后后打磨了10年之久,豆瓣评分高达9分,陈佩斯有绝对的自信,因此他与投资商争执不下,一来二去换了两三个才算稳定下来。

对于投资商的犹豫和怀疑,陈佩斯非常理解。

“电影赔钱投资人会死,明星还能浮上来”

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将《戏台》搬上大荧幕。

资金链断裂,他卖房也要拍。

本着对作品负责任的态度,陈佩斯将细节“抠”到了极致,甚至“逼疯了”道具组。

陈佩斯没有邀请任何一个流量明星为影片造势,黄渤、尹正、余少群都是有真本事在身的演员。

余少群本身就是戏剧演员,在影片中饰演“虞姬”再合适不过。

尹正在《鬓边不是海棠红》演“京戏花旦”,恰巧陈佩斯看过,对尹正印象非常不错,于是就有了尹正的“金啸天”。

排练的时候,尹正天天找陈佩斯请教,回来还写笔记。

陈佩斯也是不吝赐教,怎么琢磨角色,眼神戏怎么演一一传授。

除了演员挑选,道具的使用陈佩斯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一个屏风,雕花弧度与当时的工艺有参差,反反复复做了5次才达到陈佩斯的要求。

为了民国戏班的“一桌二椅”,道具组跑了12个省市都没淘到旧货,不得已请来木工师傅对着文物图纸现场复刻。

好不容易拍完了,发行方考虑到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耐心,建议将138分钟的影片剪到90分钟,陈佩斯又摆摆手表示不同意。

这138分钟,每一秒都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都不舍得删。

发行方苦口婆心,与陈佩斯交谈了将近一个月,拿着剪辑好的片子给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才将片长缩短了13分钟。

超长的筹备周期,好不容易等到要上映又被推迟8天,陈佩斯连夜录制道歉视频。

8年来的付出被戏弄,陈佩斯真的值得吗?

《戏台》真的能够达到陈佩斯的理想效果吗?

意外惊喜,老友哽咽

首映礼当天,主演黄渤、姜武、尹正等人都来到了现场。

喜剧演员蔡明,老搭档朱时茂也来到了现场。

看到陈佩斯精心制作的电影得不到资本的理解,加上深夜的道歉视频,朱时茂的眼泪再也不受控制。

这是朱时茂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为陈佩斯流下眼泪,两个古稀之年的老人相立而泣,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蔡明也在现场哽咽,感谢陈佩斯对喜剧的坚持。

曾经的好友和搭档都非常认可自己的作品,观众也不例外。

曾经撤资的投资人不看好陈佩斯的理念,不看好《戏台》。

但预售数据却狠狠打了那些人的脸

数据显示,85后,90后的观众占比高达58%。

00后也不甘示弱,在网上号召大家一起为陈佩斯老师冲票房。

这下不光是老年人,中年人,小孩子都在为票房做贡献。

虽然陈佩斯已经阔别春晚舞台26年,但他曾经的作品放到现在看依旧让人捧腹大笑,创作理念也不过时。

重新编导《戏台》也没有采用现代那些网络热梗,而是延续了陈佩斯擅长的“反讽”手法。

画面没有堆砌绚丽的特效,而是像纪录片一样真实自然,在快餐化的商业片中,《戏台》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观众看完点映之后纷纷拍手叫好,直呼这才是“细糠”、姜还是老的辣。

与投资人叫板一意孤行的陈佩斯再一次印证了朱时茂对他的评价。

倔脾气说一不二

“陈佩斯性子倔,认死理”

作为陈佩斯多年的搭档和好友,朱时茂这样评价他。

虽然是老友之间的调侃,但却道出了陈佩斯真实的性格。

这对老搭档曾在春晚上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绩,就连“小品”这种表演形式也是二人定下的基调。

《吃面条》试演时给观众乐得停不下来,厨师的扣子都崩开了。

然而,这部作品看似欢乐,实则极尽反讽之能。

后来这对老搭档一口气连登十几年春晚。

《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

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及其经典。

那么,在春晚舞台如鱼得水的两个人为什么突然“断更”了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陈佩斯的倔脾气了。

1998年,《王爷与邮差》是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舞台合作的最后一部小品。

他们筹备了7年之久,每个包袱和动作都是精心打磨过的。

然而,刚一上台朱时茂的麦克风就掉了,为了观众能听清只能扯着嗓子喊。

不一会,陈佩斯的假发移位、朱时茂的扇子坏了……

层出不穷的舞台事故让二人应接不暇,表演结束刚下台,陈佩斯就哭了。

自那之后,陈佩斯和朱时茂就在春晚销声匿迹了。

一是因为压力大,二是因为陈佩斯和春晚领导理念不合。

小品本来就是逗乐的,但领导不允许观众太开心。

春晚后台的人都是大爷,惹不起。

最关键的是,台下的观众都是托,陈佩斯感觉受到了侮辱。

别人的明星和演员上春晚已经成了执念,陈佩斯却因为央视侵犯自己的著作权跟央视打起了官司。

事后他自己也说,跟央视打官司的代价很大,但他就是要争个理儿。

就像《戏台》一样,那么多投资人不看好,他偏偏要一条道儿走到黑。

加穿越元素,不行;请流量明星,不行;剪时长,不行。

在投资人和道具组看来,他可不就是死倔死倔的吗?

但事实证明,陈佩斯的倔是有道理的。

演员眼神要精准,道具要还原,戏服要考究,可以说每一秒镜头都是在他的高标准要求下呈现出来的,每一秒都是他的心血。

别说他不舍得删,换做谁花8年时间打磨一部作品都舍不得删。

有时候,认死理并不是一件坏事。

结语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现在的喜剧市场,只会堆砌网络热梗,看得观众尴尬到无地自容。

相反那些过去的小品,观众看了一遍又一遍仍意犹未尽。

好的故事值得反复咀嚼,老艺术家的坚持不无道理,割韭菜的商业片只能被称作“垃圾”。

这个年代,像《戏台》这样“慢慢来”的良心之作已经不多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期待《戏台》的表现吧。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