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人、加时、加量、加料:喜剧综艺打起「持久战」

娱乐 2025-07-25 19:21:38

文 | 深响,作者 | 吕玥

“反正你不让我上,我就上那边(节目)去。之前上节目要海选,今年上节目发奖金。”

邱瑞在《脱口秀与Ta的朋友们2》(以下简称《脱友2》)舞台上的调侃,精准概括了今年喜剧综艺的修罗场。

《脱口秀与Ta的朋友们2》

脱口秀演员议价权的悄然提升,正是平台综艺比拼白热化的最鲜活注脚。今年暑期档,腾讯视频的《脱友2》与爱奇艺的《喜剧之王单口季2》(以下简称《喜单2》)先后脚上线,两档节目像商量好似的,和去年一样上演正面对垒。

去年,初登场的《喜单》以新鲜感居上,靠付航的“Passion”梗火速出圈。今年,《脱友2》《喜单2》再次交锋,陷入了势均力敌的贴身肉搏。目前无论是口碑热度还是话题讨论度,都尚未拉开明显差距,一场考验耐力的持久战已然打响。

这种胶着状态,恰恰揭示了当下喜剧综艺特别是脱口秀综艺的竞争核心——当“同题操作”难以避免,当选手让观众难辨出处,当新鲜感不再是最大变量,段子本身的深度、共鸣度与创新性,成为了决定胜负的终极砝码。今年谁能笑到最后,将会取决于哪些关键点?作为综N代节目,要持续输出什么才能真正扎进观众心里?

加长又加量,人海战术能搏出黑马吗?

有趣的是,就在整个剧集市场都喊着“提质减量”、追求越短越好的今天,这两档头部喜剧综艺却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去年观众就已在调侃喜剧综艺扎堆,“量大”到追不过来,今年《脱友2》和《喜单2》这对老对手,更直接把“饱”升级成了“撑”。

这一点从节目时长就能直接看出——《脱友2》前四期直接拆成上下集,单集至少都稳稳当当超过了一小时,到了第五期更是拆成三期播出;《喜单2》也不遑多让,首期就切成四个大块,单一部分的时长甚至有的超过两小时,称得上是一场喜剧马拉松。

节目敢做这么长,并非是硬“水”时长凑数,底气全在于节目的“人海战术”。

今年的《喜单2》聚拢了48位演员,《脱友2》阵容更庞大,达到了59位。更关键的是,两档节目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人打擂台的策略,把聚光灯慷慨地打向了那些带着新鲜故事的新面孔

比如《喜单2》的先导片就直接讲了个争夺“新晋大魔王”的主题故事,《脱友2》一开场也是把“新朋友”的加入作为重要亮点。王建国、杨笠等老将们从节目中退场,庞博做起了节目主持人,新人们获得了相当充足的舞台空间,也避免观众陷入“老梗疲劳”。

《喜剧之王单口季2》

力推新人,确实也是平台和行业打出的一记“一举多得”的好牌。

对脱口秀新人而言,当下就是个“黄金时代”,节目对新人的渴求度前所未有。当然对平台和节目组,押宝新人也是“高性价比”的策略: 新人基数大,意味着“黑马”爆款出现的概率几何级增长。去年一个付航带火了整个《喜单》,今年谁能复制这种神话?两档节目上百人,下一个“付航”就藏在其中。

对时刻期待新鲜感的观众来说,新面孔自然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故事,他们讲学历歧视、职场困扰、婚恋困境、小城青年奋斗……内容更贴近真实生活,少了老演员们心照不宣的“内部梗”,多了份未经雕琢的“地气”和强共鸣。

《脱口秀与Ta的朋友们2》

笑声的源头,本就应该是最鲜活的生活本身。当荧幕上不再是几个老将讲着风格熟悉的段子,当来自天南海北、有着极具差异性人生经历的脱口秀演员们都站在了舞台上,用自己独特的人生切片制造笑声与思考时,这场让观众“吃到撑”的脱口秀盛宴,才真正有了撑起暑期档的底气和意义。

职场、性别、阶层、原生家庭,喜综话题走向深水区

此前,脱口秀更多还是讲生活见闻、大众化消费趋势以及网络热点,有些话题风险性颇高,比如杨笠一句“男人普通且自信”引爆全网,冒犯的边界在哪、喜剧的尺度该多大,吵得翻天覆地。

但今年,真正扎人心的、更猛的变化都藏在了演员们的段子里——那些曾经被认为观众接受度不高的敏感话题,如今也可以被演员们直接摊开在台上解剖。

比如在《脱友2》里,你会发现演员们不再满足于浅层的生活调侃,而是以更锋利的视角切入工作、性别、阶层、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等敏感地带。

大家像是一群提着手术刀的社会观察员,专挑最疼的神经下刀——中专毕业的小奇模仿HR腔调“中专生太强大了,我们不敢要”,把学历歧视现象撕开给人看;法务孙西吐槽给塌房明星写声明的道德困境,弹幕直呼“娱乐圈照妖镜”。包括原生家庭这种常见题材,小帕也用“这世界不一定有男人爱我,但一定会有男人打我”,笑着把创伤变成对暴力的公共审判。

《脱口秀与Ta的朋友们2》

推动这场深水区探索的核心力量,无疑是女性演员群体的崛起和表达升级。

2017年《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台上只有思文和陈晓靖两个女性。而在《喜单2》里,今年有20位脱口秀演员都是女性,占比超40%。数量大增后,紧接着就是女性“上桌”表达的进化——她们不再满足于讲恋爱八卦或吐槽男朋友,而是把话筒怼进现实生活中女性要面对的各种隐蔽困境的褶皱里。

比如王越聊痛经的经历,痛斥传统“生个孩子治痛经”的思想,简单直白讲出了“几十块钱的药能解决,为什么搭上我几十年人生”。嘻哈作为前空乘人员,点明了行业长期要求女性穿高跟鞋、短裙与丝袜,但丝袜在逃生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喜剧之王单口季2》

还有房主任的讲述,成为了目前《喜单2》最具穿透力的内容。这位50岁的山东农村女性,将30年家暴经历与离婚抗争转化为极具个人风格的黑色幽默。其表演引发强烈共情,影响力更溢出屏幕,收获多个热搜,还被称为是“脱口秀版出走的决心”。

《喜剧之王单口季2》

《喜单2》开播至今,网友对女演员的内容讨论度颇高,话题 血肉疯长的声音 占据热搜,引发破圈热议。当然这种深水区探索,也难免仍会伴随着更尖锐的审视。 有观众质疑节目是否过度集中于女性苦难叙事,认为存在议题同质化风险;也有人讨论房主任段落中节目剪辑对“泪点”的强化是否刻意引导情绪。

事实上,《脱友2》里的小帕在内容中回应质疑:“只要问题还在,表达就不会停”——这句话恰点明了这场集体探索的驱动力:并非演员刻意选择沉重,而是现实中的问题天然成为喜剧创作的富矿。当节目敢于提供这样的表达场域,当观众愿意倾听并与之共振,这本身就构成了当下喜剧综艺最核心的突破与价值。

嘉宾影响节目“气质”,观众要观点也要情绪

在选手规模扩张与议题深化的双重背景下,嘉宾席的功能定位,悄然成为区分两档节目气质的关键分水岭。表面看都是“给分+点评”的配置,但《脱友2》与《喜单2》对嘉宾价值的呈现截然不同。

《脱友2》更多是将嘉宾视为内容共建者,也是节目的“老朋友”。

比如张绍刚的主持,串联起选手与领笑员的无缝对话;鲁豫、罗永浩、大张伟作为前几季的嘉宾,各自风格鲜明也都已被观众熟知。不需要节目组硬塞台本,鲁豫可以寥寥数语点破段子里的真正用意,罗永浩用“大局观”总结复盘选手的表现,大张伟用“谐音梗”活跃气氛并包裹住了对情绪的敏锐洞察。嘉宾席不再是简单的气氛烘托,而是也成了内容生产的第二现场。

《脱口秀与Ta的朋友们2》

《喜单2》里,嘉宾设置的更多,各自发挥作用不同。

今年庞博从选手转型主持,能提炼选手金句,主要职能则是赛制衔接与时间管控。付航、小鹿等上一季“魔王”的作为熟悉选手的朋友们,点评会更侧重在讲选手在这个内容表达背后的故事。杨天真、郭麒麟以及大鹏在情感共鸣层面发力,引发观众共情。比如房主任的表演结束后,杨天真泪洒现场并强调“我们永远要为自己争取”,这在网络上也被不少人称为“女性天生就理解女性”。

《喜剧之王单口季2》

这种差异,在社交媒体也引发分野:偏爱观点输出的观众推崇《脱友2》鲁豫、罗永浩的“专业文化评论课式”介入,而重视情感浓度的群体则认可《喜单2》嘉宾的“沉浸式共情”。当然,嘉宾设置总是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比如有些观众认为《脱友2》的领笑员嘉宾们复活权太大,有观众则是认为《喜单2》的气氛组点评深度较弱,容易被拉进度条跳过。

不过整体上来看,两档节目都是在不约而同地试图突破传统嘉宾的边界,改变“嘉宾=裁判”的固有逻辑。当观众为《脱友2》罗永浩的犀利解析或为《喜单2》杨天真的眼泪截图转发时,实则投射出两种互补的期待:有人渴望笑声被赋予思想的重量,有人需要情绪的输出。

小金句大传播,品牌“长情”下注

在脱口秀综艺中,有一个存在感强到无法忽视的角色——冠名赞助商。

与传统综艺硬塞口播引发观众皱眉不同,脱口秀节目创新地将品牌直接编进了选手的段子里,而且没有引起观众太多的负面情绪。节目热播时,品牌火速邀约选手拍摄新广告;节目收官后,集结选手开线下专场巡演。这些也是其他类型综艺节很难做到的。

根据传媒1号发布的《剧综招商开年震荡|1号蓝皮书2025Q1·营销篇》数据统计,2025年Q1综艺节目整体招商数量同比减少约14%。其中台综招商数量缩水约13%,网综招商数缩水约16%。2025年Q2过半,综艺市场的招商情况也没有出现太大好转。

在如此严峻的招商大环境中,《脱友2》与《喜单2》这两档喜剧综艺仍成为了不少品牌押注的选项。

《脱友2》片头滚动着美团、茄皇、老村长酒、a2奶粉、脉动、乐事、海天等7家品牌,其中有不少品牌都是从以前的《脱口秀大会》时就参与进来的老朋友。目前只播出了第一期的《喜单2》已经露出了统一春拂无糖茶、vivo、飞鹤奶粉、夸克、乐堡啤酒等品牌,随着后续播出更多还可能会有增加。

《脱口秀与Ta的朋友们2》(上)《喜剧之王单口季2》(下)

在综艺招商寒冬中,为何这两档综艺仍能成为品牌押注的“安全岛”?

从综艺这个内容品类来看,每年爱奇艺、腾讯视频都相继加码,让两档脱口秀综艺同台竞技,展现出了各自的激情和特色,其实也推高了彼此的热度。

这种热度并非稍纵即逝,脱口秀综艺早已经变成了有较长生命周期的IP,也是平台的重点赛道。观众认可、平台加码,这意味着“老人”会有长线的曝光、“新人”作为“活水”源源不断涌现,市场盘子越来越大,品牌可挖掘的商业机会也就更多。

与此同时,从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来看,其独有的传播“基因”也是一个吸引品牌方的关键性因素——它或许是当下最擅长将“几分钟段子”,裂变为“几个月流量”的内容形态。

与依赖完整叙事的长综艺不同,脱口秀的段子天然适配短视频的碎片逻辑,选手的一段金句可以被精准切割成短视频持续传播。比如去年《喜单》中付航的“Passion!”梗,就使得这个词语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用户二创衍生出了魔性表情包,运用了在各种场景中。这种“内容自裂变”能力,使品牌曝光可以突破节目生命周期限制,当选手们的表演截图成为热梗被转发时,背景中的品牌标识也随之完成了广泛的人群触达。

暑期档这场《喜单2》与《脱友2》的再度交锋,共同拓宽了喜剧表达空间,也验证了喜剧综N代的进化路径——从追求“炸场瞬间”转向深耕“共鸣土壤”,从依赖明星吸睛转向托举多元声音,从制造竞技看点转向构建情绪共同体。

这种进化,也是对大众情绪的一种回应。当下大家呈现出了一种“清醒的矛盾”,既渴望从现实中短暂抽离,又需要情感锚点对抗虚无感。投射到文化消费领域,就表现为要以解构现实的爽感消解无力感,又要寻找更深度的精神支点。

喜剧综艺正好满足这个“既要又要”的需求——它敢于剖开社会肌理的褶皱,将话筒递给生活现场的亲历者,让笑声承载反思的重量而非消解。这样的内容才会在观众心中留存,也能在商业化寒冬中破冰。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