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闪光的夏天2》:韩红小课堂成节目最大亮点

娱乐 2025-07-26 02:39:04

近年来,“音乐节”逐渐成为音乐综艺的新宠,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去年,浙江卫视和优酷联合推出了一档关于音乐节的竞演真人秀《闪光的夏天》。然而,由于节目形式较为传统,看点有限,冷眼对此反响平平,并未给予过多讨论。

进入2023年,《闪光的夏天》迎来了第二季,令人惊讶的是,节目邀请了韩红担任制作人和总导演。在音综领域,导师亲自执导的设定实属罕见,这让冷眼倍感好奇,便开始关注起新一季的内容。

那么,借助韩红的“个人IP”,打造音综究竟可行吗?这两年,明星个人IP综艺呈现出向A类节目的靠拢趋势。张颂文的《灿烂的花园》,赵露思的《小小的勇气》,以及吴克群的《老有意思旅行社》,均是以艺人的个性为基础策划的整季节目。然而,观察整体走向,明星IP综艺依然偏向生活类内容,真实感、治愈感和流动性是连接明星与综艺的有效切入点。

音综如《闪光的夏天》,虽然多位导师的参与使得个人色彩并不明显,但有时导师的角色超越了选手,成为了观众注目的焦点。自《爆裂舞台》以来,韩红就以主理人的身份为节目注入活力,此次《闪光的夏天2》更是让她以总导演和导师的身份拉开整个节目的帷幕。

首先,韩红并不是仅在幕后点评表演、给出建议,而是从选角阶段便积极参与。她从三十多组注目的音乐人中,精心挑选出10组新声代歌手,接着在歌曲选择、编曲及舞台表现上都全程把控,深度参与内容呈现。

其次,韩红通过真人秀的叙事,巧妙串联起整个节目的故事线。观众不仅能看到她如何挑选新声代歌手,还能感受到她在比赛准备过程中给予选手的指导,深入展现了新声代歌手的多样性和成长轨迹。最终,韩红无疑成为了节目的灵魂人物,依靠其“小课堂”的形式,让节目在叙事上游刃有余,从选拔到呈现,流畅自然。

例如,针对乐队与李允儿合作的《山歌好比春江水》,韩红一听就指出编曲存在的问题,强调缺乏新意。首唱后,她更是毫不留情地发出质疑,“你们难道不是搞音乐的吗?”对姚琛和曾比特的《看我72变》,表演结束后,她同样没有留情面,直言“唱歌不是比谁声音大谁唱得高。”这样的犀利点评,无疑给冷眼带来了紧张感,同时也让人产生了对专业评论的期待。

当然,韩红并非只是“甩手掌柜”,她的亲力亲为和严厉批评都赋予了节目更多的真实感。在筹备第二场主题演出时,韩红亲自指导新声代歌手,一句一句地教授,展现出对节目的认真程度,让冷眼相信她的导演地位并非流于形式。

然而,尽管韩红的表现赢得赞誉,但节目的整体表现却让冷眼感到杂乱无章。虽然节目主打“专业主义”,但参赛车手不仅有周震南、姚琛等少数流量明星,还引入了若干实力新面孔,这些新面孔和观众的熟悉度显然需要时间来培养。

冷眼原以为节目会像以往那样运用音乐来塑造人格,没想到却一上来就是大量的真人秀内容,而这些内容并没有结合过去的经历与比赛初心,而是直接进入分组选歌环节。不会合理安排选手、缺乏明确机制的分组选曲,甚至让选手们自行商量,结果犹如一场无序的混战。

在看完竣工一筹莫展的分组现场和磨合过程后,观众自然而然希望接下来能看到精彩的合作舞台,结果却并未如愿,节目大量篇幅花费在个人solo表演上,反而让本应展示的合作舞台成为了最末的附属品。

这一现象导致冷眼在看完首集后,完全搞不清楚节目的重点何在。只记得钟懿因无法跟上周震南的节奏而落泪,李允儿对合作一筹莫展而心存委屈,至于新声代歌手的个人曲风及音乐特质,则完全没有留给观众的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冷眼认为,《闪光的夏天》可能正陷入了“为模式而模式”的怪圈。开场映入眼帘的便是强制搭档合作,要求新声代歌手在72小时内完成歌曲改编。然而,合作却显得过于仓促,未能与嘉宾的个性及音乐理念相结合,反而影响了选手们迅速进入角色的节奏。

尤其是在首期,当新面孔众多时,选手们对曲目和搭档都陌生,对综艺制作的流程更是一无所知,必然在磨合中牺牲部分音乐打磨的精力。观众看到的,是选手在沟通上耗费了过多心力,而不是在风格上的深度探讨。

例如,李允儿在与简单对话乐队的合作中,因音调不合几乎耗费了一天半的时间调音;缺乏经验的钟懿与周震南合作,未能充分体现“传帮带”,反倒是钟懿忙着迎合周震南的各种编曲尝试,最终对这些尝试失去了应有的理解;姚琛与曾比特为相互配合,各自收敛锋芒,因而未能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72小时的限时改编更是加重了创作上的压力。即使是专业歌手在72小时内打造完美舞台都非常困难,又何况这些新声代歌手要同时兼顾与搭档的协调、演唱、编曲及舞蹈走位。

显然,这一切对选手们来说简直是个噩梦。李允儿作为民歌科班出身,刚从民歌转向流行曲风,但在与乐队组合时仍需在传统民歌与摇滚电音间寻找平衡,难度颇高。即使是周震南,面对一首高难度的《壁上观》,他也无比忐忑,算是完全放弃了提升舞台亮点的其他优势,仍然因与个人曲风不匹配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种种机制的压迫让新声代歌手难以承受,既未能展现出个人优势,也未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尽管导师的调教毫无置疑地很辛苦,但在冷眼看来,无论是韩红还是新声代的艺人,似乎都在这场比赛中有些“吃力不讨好”。

虽然节目组不断强调要让新声代走出舒适区,试图通过72小时的机制展现他们在压力之下的飞速成长,但却没有让观众看到他们的舒适区究竟是什么,亦难以赢得共鸣。对于改编,观众显然不会认为这些新声代歌手能够超越原唱,因此他们需要强调的是“不同”。

但在72小时改编的巨大压力之下,新声代歌手们实际上没有太多机会去探讨如何打造“我的歌”,而是不得不迎合节目的要求、导师的期待,结果让舞台缺少了原本可以更具个性化的亮点。

除了机制上的问题,真人秀与舞台的内容衔接也显得乏力。在《闪光的夏天2》中,似乎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设置的,例如选手之间的矛盾、韩红的严厉点评、导师的舞台、个人solo以及合作舞台等,犹如一片片孤立的拼图。

然而,这些片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连贯性实在不够明确。节目组花费大量时间在真人秀内容上,试图呈现新声代歌手的成长故事,韩红、大张伟、吴克群等导师多次与选手交谈,鼓励他们坚持和表达,而选手们也参与了一些团建活动,以加深彼此的了解。

但这些内容越发需要在舞台上进行落实。观众期待在看完导师的严厉点评后,新声代歌手能在舞台上有所突破,通过表演体现成长;而在面对分组中的矛盾后,观众也期望选手能够通过音乐融合差异。在理想情况下,真人秀应该持续为观众设置悬念,以激发对舞台的期待。

比如在《乘风》中,陈德容一度因为表现不佳而引发不小的争议,但随着比赛的推进,她每次公演都有所进步,最终甚至能够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舞台设计想法,并与吴宣仪合作获得高分,展示了成长的轨迹,令舞台与真人秀内容紧密相连。

可惜的是,《闪光的夏天2》虽然号称强模式,却并未通过真人秀确立人物的音乐特质,后续舞台的表现也没能承接起观众的期待。首期节目应围绕人物特点建立强烈的音乐标签,却沦为了一场枯燥的舞台秀,铺垫那么多的合作矛盾,却未能在舞台上展现融合之美。

到了第二场,选手表面上应该已经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结果却又回到了1对1的竞技,所谓改编也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翻唱。敦促节目虽高调却岌岌可危。

事实上,《闪光的夏天2》在立意、题材、导师及选手层面都是合格的,但问题在于各个元素之间的连接过于松散,韩红、选手、赛制、真人秀及舞台各自为政。节目急需理顺内容间的联系,思考到底想表述的核心理念。综观全局,冷眼感到仿佛在玻璃渣中寻找糖果,最后只能在杂乱无章的节目中不断翻找韩红的精彩片段。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