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拔出萝卜带出泥!释永信彻底翻车后,才知道证严法师有多让人敬佩

娱乐 2025-07-29 13:17:59

7月27日晚,关于释永信涉嫌非法挪用少林寺项目资金、破坏佛教清规的消息“炸”遍全网,这位“少林寺掌门人”不仅被注销戒牒,还引来多方联合调查,让人唏嘘之余也警醒。

这让人想起另一位法师,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她用一生践行“慈悲济世”,为佛教注入崭新生命。看了她的经历,才明白她有多让人敬佩。

释永信的塌房现场

七月份的娱乐圈流量洗牌一波又一波,可谁料到,最炸的瓜竟然来自佛门。释永信,一位掌控少林寺36年的“CEO式方丈”,这次终于自己手撕了“禅意高僧”滤镜。

根据少林寺官微发布的声明,这位手握MBA高学历、注册近800笔商标的佛教界大佬,涉嫌严重犯罪,包括挪用项目资金、侵占寺院资产,更被曝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甚至育有不止一名私生子。

佛门净地,被彻底染黑,少林寺的信仰光辉,也被风暴吞没。而释永信打造的佛门商业化,如今更被视为佛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歧途试验”。

证严法师的前期

对比释永信的“商业翻车”,这位曾被无数人看不起的女性僧人,却用自己的方式重塑了佛法的“渡己渡人”。

证严法师,或者说,83年前的那个“被过继”的小女孩王锦云。她的起点,无比平凡,甚至比许多还俗僧侣更为低微,她在台湾小镇的战火硝烟中长大,看遍了很多死亡。

当年,仅仅因为家里穷,她15岁时亲眼看着养母因胃穿孔跪地求生时,她发下愿望,“自己愿折寿12年换母亲性命”,从此终身茹素。这份青少年的执着,也在她未来的慈善志业中,奠定了基础。

后来,亲人的生死离别与苦痛,让王锦云对“生老病死”生出了质疑。

一个普通的女孩,靠一本《梁皇宝忏》,求得“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的觉悟。就这样,她从红尘中剥离,剪去了青丝,也改写了命运。

清修梦破碎

纵使从此隐没于佛灯长明,证严法师仍然认为,修行就是与世隔绝。她最初的小木屋,四处漏风,生活清苦到仅以野菜果腹。她坚定地认为,拒绝外界供养,闭目冥思便足够靠近觉悟。

可一滩血,撕碎了这迷雾。

那是1966年的一个春天。她在医院看到一名难产妇女,只因交不上8000台币的保证金,只能被抬回家,留下了一地猩红,她的生命,也随之消逝。

证严法师痛心哽咽,贫与病,从来都是生死两端的死结。从那一刻,她第一次意识到,救赎不是自洽的修行,而是要跨越苦难,搭桥为舟。

真正让她彻底觉醒的,是与比利时籍 的贝蒂修女在谈话中对说:“佛教这么伟大,如果做社会服务工作,影响会更大”。

听到这句话她大为震撼。那个晚上,她再也无法入眠,点起孤灯,望着苍茫山色思索。佛教里的仁爱不应流于清谈,而是应入世实践。这里开始,便是慈济功德会的雏形。

不做“天上佛”

证严法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慈济功德会”。这个起点没有资金,也没有信众的供养,她选择从劳作入手,自制生活用品,将赚来的24块台币作为善款。

第一笔救济资金,资助给了一位来寻亲的福建老太太。这名老太太后来滞留在了台湾省,没有亲人,晚年又多病。

等到基金不足,她灵机一动,用锯子切了30个竹筒,分发给社区主妇,向大家传达了一个理念,每天存下五毛钱,聚沙成塔,便足以救助无数危难。

这个被嘲笑“就几块钱能干嘛”的创意,成了慈济初期最经典的“竹筒岁月”。默默的在人群里,开始燃下一把火花。

要行动,更要远见。证严法师意识到,贫穷的根源在病。她从小范围义诊开始,一步步地立下盖大规模医院的愿景。

当底下反对声一片时,她只是淡然回了一句:“别人能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这就是佛法之路。”

“慈悲没有界线”

慈济医院落成第一天,证严法师便推翻了当时医院运营旧规则,制定了“免交住院保证金”政策。这项开创性的尝试,更引发整个台湾医疗机构的连锁改革,完善了全岛的医保支持。

更大的挑战,来自1991年,那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证严法师为大陆发起募捐,并将希望小学、医疗系统引入受灾地区。

当时在台湾省质疑声一片,她却只淡定回应:“慈悲不分政治、种族、地域,众生皆平等。”

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佛法之道,不是高高在上的清规,而是踏入人间的践行。

结语

释永信走的是商业道路,而证严法师以柔克刚,将几十年赤诚修行与世相融。一个行骗自肥,一个慈悲济世,她们的背影,铸成两个极端。

证言法师以仁爱而治,让人敬佩!

信息来源:

1、分享心得:把每一个人都当成证严上人.凤凰网

2、解密慈济如何进入大陆 1991华东大水灾打破交流坚冰.凤凰网.

3、证严法师获选百大人物 《时代》:她已是圣人.NOWnews.com 今日新闻网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