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暑期档 解析片尾曲如何赋予电影“声命力”

娱乐 2025-08-01 13:41:43

1905电影网专稿当镜头落幕,余音如何留住观众离场的脚步?近期,暑期档几部热门影片的片尾音乐,便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观察样本。

电影的片尾,一首《永远的微笑》让1940年的经典金曲焕发新生;则以王安石的宋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作结,引千年古韵入戏;而的片尾曲《庙堂之外》,则以唐朝“打工人”的独特视角展开自述,深深地引发了当代共鸣……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师宋恩恩,带我们一起拆解暑期档这些热门片尾曲,如何续写电影的“声命力”?

当被问及哪首片尾曲最打动人心时,宋恩恩坦言:“若以情感触动深度排序,《永远的微笑》、《庙堂之外》和《桂枝香·金陵怀古》大致是这样的顺序。”

《南京照相馆》——《永远的微笑》:抚慰伤痕的温柔力量

宋恩恩认为最“加分”的《永远的微笑》。这首由词曲大家陈歌辛1940年为爱妻金娇丽创作的经典情歌,在导演手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由与秦四风重新演绎,置于沉重历史题材《南京照相馆》的片尾。

宋恩恩分析道:“影片展现了主角们的牺牲与南京的沦陷,观众历经两小时的沉浸,心情难免伤痕累累。此时出现的片尾曲并未选择延续或放大悲怆情绪。”

她特别指出《永远的微笑》编配的匠心:黄绮珊的人声与秦四风的钢琴伴奏,配器极其简洁清淡,甚至比原版更为纯粹。

除此之外,歌曲在旋律上采用了朴实的‘平行乐句’写法——两个‘心上的人儿’起句相同,后续发展却走向不同方向。这种处理营造出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如同一位母亲、故人或亲人在轻声诉说,慰藉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传递出坚韧的力量。

《长安的荔枝》——《庙堂之外》:古今共鸣的职场咏叹调

与《永远的微笑》不同,电影《长安的荔枝》片尾曲《庙堂之外》是一首全新创作的歌曲。影片借古讽今,以古代故事辛辣映射当代职场乱象,整体基调现代感十足, 片尾曲与此高度契合。

宋恩恩说:“《庙堂之外》主歌部分铿锵有力,副歌则悠扬且富有歌唱性。第二段主歌更融入说唱元素,整体符合当代审美趣味。”

同时,唐恬的词作具有一种委婉的深刻感。她与导演都擅长运用铿锵有力的文字节奏(或视听语言节奏)来展现小人物的英雄情怀。

而开篇的演唱坚定有力,乐句由短句、短句过渡到长句的组合,营造出一种略带笨拙却充满力量感的听觉体验,这与主人公李善德执着坚守内心纯真与家国情怀的精神状态完美贴合。

《戏台》——《桂枝香·金陵怀古》:古今同频的历史交响

电影《戏台》选用以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收尾。千年词句,唱乱世戏班。有观众说在歌声中“热闹渐褪,故事还在回响”。

《戏台》虽以嬉笑怒骂的荒诞形式呈现,内核却是历史的更迭、战争的残酷和权力对艺术的践踏。王安石词中描绘的六朝兴衰迭代,与影片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历史背景高度吻合。

宋恩恩揭示了作曲家的创新之处:“她并未套用任何现成的古典或流行曲式结构,而是完全依据王安石词牌本身的格律进行创作,这在听感上自然带来了浓郁的诗性。

同时,歌曲采用了中国民族七声调式。该调式在宫、商、角、徵、羽五音的基础上加入两个“偏音”。偏音的出现具有色彩修饰作用,例如曲中“星”字即为偏音,其出现能瞬间带来浓郁的古风韵味。

除此之外,演唱者的演绎也功不可没,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古今同频的命运交响感。

片尾曲绝非电影的简单附庸,优秀的片尾曲会赋予电影独特的“声命力”。当灯光亮起,观众离场,这段精心雕琢的“余音”,在观众心中久久回荡。它超越了谢幕信号,成为连接银幕与现实的情感桥梁,影响着观众最终带走的是未尽的思绪还是更深层的领悟。这便是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魔力所在。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