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演员王凯分享了他对综艺节目的看法。他提到,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演员,那么在选择参与综艺时,必须考虑到一个“度”。原因很简单,过多的综艺曝光可能会导致观众对你的角色缺乏代入感。如果你希望观众在欣赏你的角色时能感受到新鲜感,那就要谨慎对待综艺邀请,多做些思考。
在演艺界,曾有人提到,演员参与过多的综艺节目对自身是一种损耗。观众一时间可能会想起白鹿,她在横店扎根已久,接连出演同质化严重的玄幻剧。与此同时,她在综艺节目中的出镜率也让人印象深刻,常常咧嘴大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在看来她的新剧时,第一反应却并非关注她所饰演角色的性格,而是联想到她在综艺里的搞笑模样。结果是,观众们可能在看了几分钟后就选择放弃,这不仅影响了她的演艺生涯,也对整个剧组带来了间接的伤害。
提到综艺,邓超、陈赫、沙溢、李晨和郑凯等人常常位列其中。他们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深入人心,以至于一旦从综艺转战影视,观众的第一印象仍是综艺中的他们,难以融入角色,这无疑让人感到尴尬。
为了保护创作的纯粹性,陈建斌强调,真正的演员应该尽量避免参与真人秀。刘学义则表示他会尽量接触较少的综艺,以维护未来角色塑造的空间。胡歌认为,演员的理想状态是在角色中传递神秘感,避免过度表现个人性格。张译则坚决拒绝参加真人秀,只专注于影视作品,坚守职业底线。温峥嵘更是多次表明,从不接受采访或参加综艺,因为她认为神秘感能够增强角色的代入感,否则观众就难以将演员和角色区分开来。
朱一龙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演员,而非“明星”。每当他出现,往往是因为参与的电影,无论是宣传还是访谈,他总是在讲述对角色的理解。在没有作品时,他选择“隐身”,沉淀自我,学习新的表演技巧,阅读书籍,琢磨角色。因此,当我们欣赏朱一龙的新作时,总能迅速带入他的角色,随着角色的情感起伏而感同身受。他坚信,演员的魅力在于通过不同角色体验超越自身经历的生活维度。在选择角色时,他会权衡自身状态与角色的契合度,以真诚的表演传递故事的核心。
朱一龙对自己作为“演员”的身份怀有敬畏之心,强调需要将个人的能量注入角色,而非让光环照耀自己。他坚持在角色的背后默默付出,通过作品传递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他的作品《河边的错误》中,朱一龙运用戏剧化而外放的表演形式,努力突破以往的框架。
他坚信,演员的“光芒”完全依赖于观众的认可,正是观众的支持让他焕发出一些光彩。他始终将创作放在第一位,认为行业环境的优劣全在于作品的质量,而非外在条件。他呼吁创作者通过“好故事、好表演”赢得观众的喜爱。在这个安定富强的环境中,文艺工作者能够自由追求理想,而作为演员的责任则是通过作品向世界传递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坚定地相信“中国电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