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暗潮缉凶》10集(大结局19集),我凝神思考,想说:流量为王的时代也应该有道德底线!沈小舟死得太悲惨,但可怜必有可恨之处!

娱乐 2025-08-04 23:19:50

《暗潮缉凶》第十集里,直播公司CEO那个办公室,看着不像办公地,倒像进了庙——只不过供的不是神,是流量。

满墙电子屏闪着红光,上面全是“热搜排名”“打赏总额”“用户停留时长”,跟符咒似的贴了一圈。桌上还摆了个小牌子,写着“今日KPI:冲榜前三”。这哪是公司?这是“数据神殿”,老板不拜关公,拜的是实时数据流。谁死谁活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上热搜。

沈小舟死的那场直播,直接冲上榜首,打赏金额一路狂飙。导播间里,工作人员一边啃泡面,一边调滤镜:“把脸色P白点,显得更惨”“背景音乐换悲伤钢琴曲,催泪效果更好”。弹幕刷得飞快,“主播好可怜”“打赏666”,转头就有人问“后续更新了吗?等不及了”。你看着这画面,心都凉了——这不是看悲剧,是追剧。一个人的死亡,被当成“爆款内容”来运营,连悲伤都被算成转化率。最讽刺的是,有人边打赏边说“愿她安息”,可手一点,又刷了个“求更新”。同情是真的,消费也是真的。人性就这么被撕成两半,一半在哭,一半在下单。

更可怕的是,这套系统已经精密到像打仗。石强峰想找目击者问话,结果人家手机里早就装了舆情监测APP,后台不断弹出提示:“建议表述角度:同情弱者”“避免提及金海集团”“情绪值偏低,可适当渲染”。这不是采访,是排练。普通人连说话都被“指导”,说什么、怎么哭、往哪引导,全有人幕后操控。媒体公司甚至搞出个“悲伤指数”算法,根据网友情绪波动,自动调整新闻标题——今天“痛心!”明天“震惊!”,只为多骗几个点击。情感不再是发自内心的反应,而是被算计、被利用的流量燃料。你难不难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被“调动”。

主编办公室里那个关公像,更是神来之笔。红脸长须,威风凛凛,可手里拿的不是青龙偃月刀,是一根手机直播杆。这尊“神”不护正义,护的是播放量。传统讲的是“忠义仁勇”,现在讲的是“爆点、热搜、转化”。关公要是泉下有知,估计得气得把直播杆撅了。可在这儿,没人觉得荒唐,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伦理不是底线,流量才是王道。

等到真相终于被揭开,媒体的嘴脸更难看。连海平在发布会上刚说出真凶名字,记者们立马调转镜头,不再问“为什么犯罪”“受害者如何”,而是齐刷刷对准“警队腐败”“内部黑幕”——因为这个爆点更猛,更好卖。受害者家属站在角落,一句话没说,眼泪还没擦干,镜头已经扑上去怼脸拍,像秃鹫扑向腐肉。没人关心他们痛不痛,只关心画面够不够“有冲击力”。新闻不是为了揭示真相,是为了制造情绪海啸,好让自家平台多分一杯羹。

最让人心寒的,是事后网上的“二次创作”。沈小舟的照片被P成“天使降临人间”,配上煽情音乐,配上“愿天堂没有网贷”的标语,转眼成了“正能量爆款”。有人转发还说“看得泪目”。可你细想,这不还是在消费她?把她从“直播惨剧”变成“网络感动”,本质没变,都是把她当成情绪工具。她不再是人,是一个符号,一个可以被反复利用、不断变现的“IP”。她死了,可她的脸还在网上“打工”,替别人赚流量。

这集最狠的地方,是它让你看清:现在的媒体,早就不只是“报道”事件了,它在“制造”事件。它不满足于当观众,它要当导演。谁痛苦,谁就有“价值”;谁死得惨,谁就“有热度”。它用算法算出你的泪点,用标题勾出你的愤怒,用剪辑操控你的情绪。它不在乎真相,它只在乎“能不能火”。而我们每一个人,刷着手机,点着“心疼”,转着“求严惩”,其实也在无形中成了这场狂欢的参与者。

正所谓:“流量如火,能暖人,也能烧人。”可现在这火,已经没人管了。它烧的不只是沈小舟,还有我们最后一点对真实的敬畏。当眼泪都能被算成KPI,当死亡都能被包装成“内容”,那我们离真正的冷漠,其实只差一次刷新。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