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点开屏幕,炫彩的灯光搭配着动感的音乐,几个主播在聚光灯下整齐舞动,屏幕上方的礼物榜再次刷新,“小怡人气值超越饼干!”控场主持人的声音响起:“C位切换倒计时321。”
这不是综艺节目的选秀现场,而是当下“刷10条短视频能撞见3条”的团播直播间。 团播是一种多人在同一直播间进行舞蹈、唱歌等团体表演的演艺直播形式。作为直播领域蹿升最快的赛道,今年以来,团播凭借多人同台的集体表演和观众“指哪打哪”的互动方式,引发广泛关注。
以前看电视是“你演我看”,现在看团播是“我刷你变”,观众仅需刷刷礼物、发发弹幕,就能决定谁占C位、跳什么舞,PK的胜负全看观众打赏的实时涨幅。
当“月入百万”的传说在社交平台上刷屏,当“自从做了团播后,差点忘了以前是干什么的了”话题冲上热搜,我们需要擦亮双眼,看清团播的A面与B面。
一
团播的A面,光鲜亮丽。
在传统影视行业经历转型期的当下,团播意外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吸纳数以万计的从业者。例如团播的前台通常需要5至7个主播,幕后需要搭配1.5倍人数的主持人、运镜师、灯光师、运营,以及妆造、舞蹈、服装等中台部门。不少主持人、专业演员甚至其他行业的精英,都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观众成为“云导演”
“刷嘉年华换C位!”“火箭点舞!”,此类控场词在团播间已司空见惯。送个小礼物可以点播一支舞,刷个大礼物就能把喜欢的主播推到C位。而团队之间PK的胜负,也全看观众支持的“血条”长短。这种即时的参与感和掌控感,让观众更深入地融入表演过程当中。
直播带货“plus版”
团播带货,是将传统直播的单向推销转化为一场多方参与的“流量游戏”。7月10日晚,头戴麻辣王子头套的主播手拿辣条,与“宇宙009”男团一起跳舞,背后大屏显示着品牌广告,这场直播带来了50多万元的销售额,超出了团队预期。在这里,团播带货不再是生硬吆喝,而是品牌借由娱乐场景的“软植入”,让观众在参与中完成消费,流量真正转化为购买力。
专业化的破圈之路
团播运镜师“暴力舟舟”在直播时,因花式运镜走红,被网友称为“互联网掌管镜头的神”,个人直播间在线人数达4万,远超其拍摄的主舞台流量,幕后工作者也站上了流量C位。
头部团队为了更好的视听效果,配备了多个机位和更高级的灯光设备。主播们也从连续几天跳同一支舞,到每天都要跳好几支新的舞蹈,考验每一个主播的舞蹈功底。这些差异化的努力,推动着整个行业向着更高水准、更多元的方向加速发展。
二
团播的B面,暗流涌动。
明码标价的“爱情票”
“能上大票的,都是爱情票”,这句话道出了团播热情互动的冰冷内核。为了获得更多打赏,主播们不得不进行“双重表演”,镜头前连跳8小时,下播后还要花大量时间维护好与“榜一”大哥大姐的关系。有新人主播坦言,公司强制要求每天至少私信感谢50名送礼观众,少一条就扣钱,这种维护关系的方式在业内被称为“写作业”。当互动变成必须完成的机械任务时,情感本身便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
礼物不停,跳舞不停
“如果小礼物一直在点,我就要一直跳。”一场直播7至8小时,加上妆造、练舞、直播后复盘、回复大粉聊天的时间,头部团播主播工作时长能达到12小时。高强度体力消耗导致主播出现内分泌失调、失眠焦虑、关节劳损等问题,尤其团播的工作时间经常是晚上甚至深夜,长期熬夜导致的心脏隐痛、失眠,正侵蚀着年轻从业者的健康,同时,更严峻的是职业生命,团播行业更新换代极快,对年龄也非常敏感,表现不佳的主播,很快就会被新人替代,竞争十分残酷。
违规擦边
为刺激打赏,部分直播间不断试探底线。部分主播通过“抽打臀部”“泼水湿身”等暗示性动作博眼球,引人联想的低俗玩法、暴露的着装、各种刻意的不雅动作等,更是成为引流惯用的伎俩。这种将低俗当卖点的做法,不仅严重污染网络空间、扭曲价值导向,更是对主播职业尊严的践踏和对观众(尤其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潜在危害。
三
7月30日,抖音宣布升级《抖音直播团播内容管理规范》,并同步发布《抖音直播团播机构管理规范》。8月6日,抖音直播举办“团播机构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多家机构联合发起自律倡议,承诺合法合规经营、抵制不良内容、保障从业者权益。
无论是A面还是B面,都是团播真实的一面。而这场热闹的直播狂欢将走向何方,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
主播:劳有所得
这要求行业划定清晰的规则底线,杜绝单方面“霸王条款”与天价违约金,保障主播合理工时、健康防护、透明分成等正当权益。同时,努力为新主播创造更多机会,对陷入瓶颈的主播也多一些宽容,而非把他们视作可随意替换的“零件”。只有当主播的汗水与付出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整个行业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
平台:“守土有责”
近日,微信平台发布公告,对于团播中涉及引人联想的低俗玩法、着装暴露、刻意做出不雅动作等低俗违规行为,处罚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提醒教育、减少推荐、中断直播、禁播、清空或扣除信用分,情节严重者将永久封禁账号。2025年上半年,抖音直播已对54家涉及传播色情低俗信息、实施诈骗行为或向未成年人提供经纪服务的违规公会进行了清退处理。
然而平台手握流量分配的核心权力,责任远不止封禁违规账号这么简单。例如,可以持续优化算法推荐,加强对低俗擦边内容的过滤,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建立更精细的管理体系,对头部机构与小微团队差异化引导;利用技术手段强化主播资质审核,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参与等。这些举措既贴合平台能力,更是其应尽之责。
用户:理性破茧
作为行业运转的燃料,观众的打赏与互动直接牵引着直播间的内容走向。我们需警惕算法编织的“情感茧房”,认清直播间精心设计的“专属感”不过是一场商业表演;同时,要避免将打赏异化为操控他人或填补现实空虚的工具,并对诱导性话术保持清醒。我们每一次理性的点击与消费,都是在共同塑造更清朗的直播空间。
作者/抱柱君 刘丹
编辑/尹玮 校读/李乐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