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追影》上映后口碑很好,排片占比和票房占比都超预期,加上票房表现强劲的《浪浪山小妖怪》和依然没有颓势的《南京照相馆》,市场“三足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三部电影分走65%的排片,其他电影只能分到一点汤。
其中看上去最惨的当属《东极岛》。截至发稿,排片压缩至7.6%,单日票房估计也就600万出头,平台给出的最终票房预测,也从开始的9亿多,锐减到如今的4.32亿。
很早之前,好莱坞电影媒体“deadline”透露《东极岛》的制作成本8000万美金,国内媒体换算成了人民币,大概在5.7亿左右。目前片方分账刚刚1.1亿,还不到制作成本的五分之一,账面上,电影将面临巨亏。
客观理性点儿,我们不回避电影的问题,但对电影的贡献也不能视而不见。
《东极岛》主要问题出在剧作上,里斯本丸号沉没、岛上渔民救人,本就是凸显人道主义的一次纯粹救援行为,承载不了一部重工业电影。管虎确实选题错了,既要又要,结果导致电影节奏拖沓、情节细碎、煽情和转场生硬,用倪妮那个角色来凸显女性主义,实在败好感。
桥段逻辑也不太经得起推敲,几个岛上的渔民被带到大船上到底是什么目的?没交代他们帮忙搬东西或救人的情节;高潮段落的虹吸,难道是需要的时候才有,不需要就停吗?莫名其妙的就停掉了。
以及导演尽量赋予电影大片质感,用海上救援、扫射和里斯本丸号断裂、沉没这些元素凸显大片质感,但毕竟受限于题材,观感还是不如《八佰》震撼。
但不能否认《东极岛》的贡献。
虽然票房不佳,但这部电影也为暑期档添了一把柴, 也是整个暑期档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大片。
以及拍水下戏份的突破,做到了帮助国产电影在这个领域上的工业进步,做了技术探索,难怪郭帆导演也带着摄影指导刘寅一起探班,学习交流。
但当下观众的情绪是这样的,不喜欢的电影,恨不得投资者和导演亏到跳楼。但这么想《东极岛》肯定会失望了。虽然表面上亏损,实际上电影已经大赚特赚。
先来看下《东极岛》背后资本。
这部电影排在出品方第一位的是管虎和梁静的公司七印象文化,他们也是这个项目的主控方。电影投资如此巨大,却没有引入太多资方。《东极岛》只有10家出品方和11家联合出品方,去掉重复的子公司,只剩下18家。
但真正出钱出大头的,是在出品一栏的几家公司。光线和中影是上市公司,没有公开投资份额,但都公告表示参与了电影出品。现在行情这么不好,几家公司能轻易掏出5.7亿这笔巨款?所以8000万美金的制作成本,本身就存疑,要说没有一点水分,我不太相信。
《东极岛》的模式我不清楚,只是说这个行业很普遍的投资逻辑和融资方法。有号召力的导演和出品公司,做好剧本码好演员,会拿着项目到市场上找资金,报出去的数字往往会高过实际投资额,第一轮融资结束时,基本上电影还没开机就已经回本盈利,或个人投资减少尽量降低风险了。
接着拿到份额的投资公司,再“找下家”,通过下一级市场稀释自己的份额,融来资金降低自身风险,有点像击鼓传花,最后传到谁那里,谁的风险最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电影出品方都发过公告,警告消费者要小心投资骗局,不要轻易参与电影投资,当初《送你一朵小红花》《温暖的抱抱》和即将上映的《731》都出过类似新闻,也发过声明警告投资者。
那么,管虎和梁静会亏钱吗?
《东极岛》路演过程中,梁静哭完管虎哭。他们说为了这部电影两口子赌上全部身家,从《百鸟朝凤》宣传方励下跪开始,“卖惨”就是百试百灵的宣传妙方。
然而,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的管虎和梁静怎么会让自己陷入亏损风险呢?
事实上《东极岛》是稳赚的项目。
据媒体“南方都市报”在7月28日的报道,欧洲发行商Trinity CineAsia以8000万美元购得《东极岛》欧洲版权。砸这么多钱,这家公司的执行董事给出解释“继近期在欧洲成功发行多部影片后,我们决定乘胜追击。管虎导演是位非凡的电影人,其去年凭《狗阵》斩获戛纳奖项并创下4亿美元票房的成绩就是明证。”他透露此片是与“7印象文化”继《狗阵》《八佰》后的第三次合作。”
真巧,8000万美元,刚好覆盖了《东极岛》的制作成本,票房的每一分钱,都是赚的。
而且,资料显示,剧组因在舟山取景,获得了6000万元的地方补贴,这部分也算是电影的盈利了。
目前片方分账达到1.1亿,加上6000万的补贴,保守说,《东极岛》已经赚了1.7亿。
资料显示七印象投资占比35%,按照对等的分红比例计算,目前管虎和梁静的盈利就差不多6000万。
这还没算他们的导演费和制片酬劳。
当初欢喜传媒在明细表里公开了《红毯先生》各项费用,其中宁浩的导演费就拿走了2460万。管虎和宁浩是同级别的导演,他的导演费不会低于2000万,而导演费是算在制作成本里的,加上这个部分,管虎和梁静通过《东极岛》的收入或超8000万。
随着票房攀升,他们会赚的更多。
不得不佩服,梁静到底是演员出身,一边赚取高额盈利,一边还能在路演说“押上全部身家”流泪,要不是查查新闻,我都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