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电总局下了一道狠命令:抗战题材微短剧必须立刻收一收“神剧体”,杜绝那种主角会自动回血、弹尽粮绝还能拿出隐藏外挂打鬼子、敌人全程智障化的“奇幻剧本”。央视一声怒斥,不仅撕开了当下文艺创作的一道道伤疤,也炸醒了沉溺于流量幻梦的创作者。
我们需要同仇敌忾、铁骨铮铮,但我们更需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手撕鬼子”的荒诞情节成为荧屏常客,抗日战士被塑造成飞檐走壁的超人、日军沦为智商下线的“纸片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文艺创作与批评生态的双重失守。
抗战神剧的病灶,是历史被流量吞噬的悲哀。“神剧”的病灶,源于历史敬畏的集体塌方与资本逻辑的野蛮生长。当创作者将抗战题材视为“流量密码”,历史便沦为任人打扮的玩偶。手榴弹炸飞机、自行车飞跃山涧、主角单挑日军连队……所有这些都违背了军事常识。某平台赫然显示,含“手撕鬼子”元素的微短剧点击量竟高出普通抗战题材30%。资本驱动下,剧本成了流水线产品,创作者将历史真实抛诸脑后,一味追求“爽感”刺激。
在数据至上的时代,历史剧创作陷入恶性循环。制作方为压缩成本,直接套用模板炮制雷同剧情;平台算法精准推送,让“爽剧”如病毒般扩散。难怪有创作者直言不讳:“观众爱看快节奏的,越夸张越有点击量。”
当历史真相被架空,英雄形象异化为无所不能的“超级战士”。日军则被刻意弱智化,成为衬托主角光环的滑稽道具。这种“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叙事,必将消解抗战的艰苦卓绝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神剧之毒,在民族记忆的伤口上撒盐。这些神剧的危害远超娱乐范畴,直指民族记忆根基。为此,广电总局紧急整治通知中一针见血指出,此类作品导致“低级红、高级黑”,是对先烈用生命铸就的历史的亵渎。
当年轻观众刷着短视频里的“包子雷”“手撕鬼子”,历史的沉重被解构为荒诞笑料。有大学生在论坛留言:“原来抗日这么轻松,早知道我也穿越回去打鬼子了。”这种认知偏差暴露了历史教育在流行文化前的溃败。
更令人忧心的是精神价值的消解。沂蒙山区大嫂用乳汁救助伤员的鱼水情深,被替换为穿着紧身衣的女战士与军官的暧昧互动;《论持久战》的战略智慧,简化为主角灵光一闪的“神机妙算”。当牺牲精神被娱乐化消费,民族精神传承的链条正在断裂。
清流涌现,真实的力量终将穿透荧屏。当神剧泡沫被戳破,一批尊重历史的作品正重塑抗战叙事的高度。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央视推出的《我们的河山》犹如一剂解毒良方。导演毛卫宁立下“三个真实”军令状: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生活真实。
镜头语言成为最有力的批判武器。开篇一镜到底穿梭于冒着热气的早餐摊、嬉闹的孩童、喧闹的叫卖声中,突然日军屠刀落下,人间烟火瞬间化为焦土。这种和平与战争的强烈对比,比任何说教都更具冲击力。
“渊子崖保卫战”的还原令人震撼。300余村民以锄头菜刀对抗日军机枪,鲜血浸透黄土。没有神功护体,只有血肉之躯的生命重量。王雷饰演的庄埼风从文弱书生到革命者的转变,在目睹学生被杀、教室被焚的惨剧中逐步完成……这种觉醒的沉重感,恰是对“神剧”最犀利的批判。
双剑合璧,创作与批评的重生之路。根治神剧痼疾,需要创作自觉与批评勇气的双轮驱动。创作者亟需补上历史敬畏这一课,要多跑档案馆,少盯流量榜;要深挖尘封的抗战家书、地方志、老兵口述史,从真实生命故事中汲取力量。如《觉醒年代》展现先驱者的理想挣扎,《长津湖》还原战争的残酷悲壮,无不证明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文艺批评必须敢于“刮骨疗毒”。对《生万物》这类被质疑“美化阶级矛盾”的作品,评论界应摆脱“人情批评”桎梏。一部神剧借“创新”之名肢解历史,批评家必须“手术刀”般精准解剖其谬误……这种“亮剑”不是毁灭创作,而是以专业素养守护文艺底线。
管理部门更需构建长效机制。广电总局已要求杜绝“现代技术手段粗暴嫁接抗战情景”的乱象,下一步可建立历史题材“双审核制”,引入军事史专家团队;尤其是各类平台必须破除“唯流量论”,设立历史剧创作白名单;教书育人的学校更需加强近现代史教育,培养年轻人的历史思辨力。
历史的尊严不在教科书的铅字里,而在每一帧对历史心怀敬畏的镜头中。只有让批评之剑斩开流量的迷雾,让创作之手捧起真实的土壤,荧幕上的山河才能还原历史本真面目。(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