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粉丝挤爆「时代少年团」演唱会, 有些话我不吐不快

娱乐 2025-08-24 01:16:57

追星不是新鲜事,但新一代的追星方式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较之从前的“心生崇拜”,如今可谓是“身心狂热”。

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

「谁是时代少年团??」

这几天,我身边不少中年人满腹疑惑地问,“我的记忆还停留在TFboys。”江山代有偶像出,「时代少年团」的演唱会超高规格的安保,成功破圈成为上海绝对的顶流!说起来,上海是见过各路大场面了,但这次安保竟然卷出新高度。不仅演唱会周边实行封路,各区调来帽子叔叔支援,体育场周边加设围栏,甚至有公司给演唱会让路,直接宣布居家办公!如此兴师动众,是因为这次观演人群预计将超过20万人——25岁以下占比超80%,有超过1/4是未成年人。演唱会的家长等候区设置了从A到K,11个字母的标识点,并配有移动厕所,一张门票允许一位家长等候全国各地的少女们,有票没票的都汇聚到上海,为自己的偶像助威。据说,演唱会提前4个小时就开始检票。现场安保众多,秩序井然,但仍有少数狂热粉丝,为了将灯牌带入场内,与安保发生冲突。未成年人追星,既有积极的一面,偶像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灯塔;也有消极的一面,党同伐异、网暴开盒,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边是数量庞大的未成年粉丝,一边是忧心忡忡的父母。今天,就来蹭一个「时代少年团」的热度,聊聊未成年人追星那些事。为了追星,人能有多疯狂?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追过几个偶像呢?只是,如今00后、10后的粉丝追星已不仅限于从前的购买专辑、海报、杂志等周边产品,而是从攒专辑、建贴吧到打广告、顶数据,到组建或加入粉丝后援会、粉丝群,参加见面会、粉丝握手会等线下活动,为偶像应援助威。饭圈互撕网暴、党同伐异的事件更是屡屡发生。有人省下饭钱,只为抢购偶像代言的天价商品,哪怕泡面啃到胃痛,也甘之如饴;有人跨越千里围堵偶像住所,在寒风中苦等数日夜,只为看一眼车窗里闪过的模糊身影;有人熬夜为偶像“轮播”“打榜”,即使课堂上呵欠连天、试卷一片空白也浑然不悔;有人轻信粉丝群里的“内部消息”,将父母的血汗钱转给陌生账号,最终在骗局里哭红双眼;更有人为“维护偶像名誉” 在网络上对他人恶语相向,用键盘织就语言暴力之网,却自诩“正义卫士”……新一代的追星方式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较之从前的“心生崇拜”,如今可谓是“身心狂热”。《半月谈》曾对全国2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开展“青少年追星调查”——42.2%的青少年从小学开始接触到“追星”;52%的青少年在长期追星,基本都达到3年及以上。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52.8%的受访青少年每月用于追星的花费在100元以上,花费来源主要是家长给的生活费、零花钱,也有部分来自工作或兼职收入、奖学金等。还有2.7%的受访青少年坦言追星花费是靠借款、贷款。“不花钱就不算追星吧?”14岁开始追星的陈妍妍觉得,不花钱就只是“好感路人”,真正热爱某个明星,肯定会愿意为他去付出。虽然她每个月生活费只有一千块,可是为了参与粉丝团线下活动,给偶像定制应援品及花墙、应援大屏、集资支援偶像新专辑、新杂志的销量,每个月她宁愿吃泡面充饥,也要把钱用在“追星”这件事上。当偶像开演唱会时,许多粉丝抢不到票只能斥巨资买黄牛票。票价从几百到几千,可谓是一掷千金,在所不惜。全然不顾门票紧俏的背后,是主办方刻意制造稀缺感,通过限量发售、饥饿营销等手段,激发粉丝的竞争心理和购买欲望,掏空钱包也要为之疯狂。新闻就曾爆出,有11岁的学生用自己家人的手机,为了得到偶像的演唱会门票,以微信发红包的形式给黄牛转账,结果被骗走11万巨款。还有青少年为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偷父母血汗钱。更甚者,为了响应“粉头”号召,自掏腰包为偶像进行天价应援,不惜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最终走上网贷之路……近些年,类似为了追星而导致发生金钱损失的事件,屡见不鲜。新一代追星的狂热与迷失“人手必须20个微博号”“MV打榜单曲循环3小时”“上热评了,速来转赞评”……类似的任务,是粉丝“打榜”的日常。每天包含投票、签到、搜索等打投任务有14项,由“大粉”在粉丝群里发布任务,“学生粉”在评论内“打卡”完成。“你哥值得更好的”“动动手指,忍心他被嘲笑吗”,“大粉”们的话术充满蛊惑性,搭配抽奖、活动优先参与的承诺,轻松就让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纷纷“入套”。心甘情愿当免费劳力,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关注偶像动态,刷微博、抖音查看偶像日常,熬夜为偶像打榜、做数据,全然不顾由于追星大量挤占了学习、休息和社交的时间,所带来的重重隐患。在“大粉”的洗脑下,青少年将饭圈规则奉为圭臬,轻易被煽动,在网络骂战、恶意举报中无脑地为之冲锋陷阵,全然不顾行为对错,严重破坏网络生态,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娱乐行业从业人员叶舒就曾说过——“大粉就像是粉丝中的‘传教士’,很多时候是由他们来解释一个偶像有什么特质,为什么值得被爱。而大多数青少年粉丝则由于能力有限,很容易情绪化,正值自我感动期,加上大氛围如此,就会不自觉地入套,附和、支持他们的观点,听从他们的指挥。而盲目崇拜和过度沉迷,还会导致他们对偶像的模仿达到狂热程度。不仅模仿偶像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还试图复制偶像的生活方式。比如,偶像喜欢某种风格的穿搭,他们就跟风购买同款;偶像说过的话、做过的动作,都会被他们反复模仿。在这一过程中,少年们逐渐失去自我独特的个性和审美,活成了偶像脚底下阴暗盲从的影子。极端行为频发,突破理性底线在追星狂热的驱使下,青少年容易做出极端行为。他们会因偶像的喜怒哀乐而情绪波动,偶像受到一点批评就会感到愤怒,甚至冲动地与他人展开网络骂战。当偶像遭遇负面新闻时,无论真假,都盲目维护,拒绝理性分析,在网络上中掀起骂战,举报在报道中“伤害”自己偶像的记者、对不支持自己偶像的人进行人肉搜索、“开盒曝光”、造谣攻击……这种在情感上与偶像深度捆绑,难以保持客观判断而形成的“固执己见”,也会在生活中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就曾指出:“一些学生已经把党同伐异的饭圈逻辑从网上带到了网下,日常生活中以敌我思维对待人和事。长此以往,他们会拒绝复杂思考,难以保持批判性思考和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有粉丝为获取偶像行程,蹲守机场、酒店,干扰偶像正常生活,甚至跟踪、偷拍,这些行为严重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近些年,粉丝在机场追星致使旅客登机受阻、航班延误的事件常有发生。为了维护偶像,制造话题、刷票控评、拉踩引战、挑动对立、诋毁造谣,干预正常的比赛、活动,甚至向社会政治议题蔓延扩散,已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破坏,部分行为甚至造成了人身伤害。曾经甚至出现过,某明星因违法行为被警方拘留,然而其粉丝却在网上为其辩护甚至攻击执法部门。这种盲目追星的行为不仅扭曲了价值观和道德观,也违反了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饭圈中频频出现的乱象,不得不让人警惕。当不谙世事的青少年,成为明星背后的娱乐产业资本争抢注意力资源的利器,其思维、行动、价值观都极易被操控。这种价值取向的失衡,如同暗礁,威胁着青少年成长的航船。面对下一代可能出现的价值观扭曲和行为偏差,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都提出的极大挑战。势不容缓,整顿迫在眉睫。重塑理性追星路,星光熠熠正向行青少年追逐星光的背后,藏着心理与社会的双重密码。如何让追星成为成长的助力,需要多方携手同行。1.追星的“榜样作用”,可励志可误人其实,处于自我认同关键期的青少年,渴望通过追星寻找归属感与认同感。当学习压力如潮水般涌来,偶像成为他们暂时逃离现实的避风港,在虚拟的追星世界里,情感得以宣泄,孤独得到慰藉。只是,追星的浩瀚星河里,有人找到指引前行的灯塔,也有人陷入迷茫的漩涡。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指出,追星若引导得当,可成为青少年寻求志同道合、成长向上的渠道。当苏翊鸣在冬奥赛场摘金夺银,无数青少年被他的拼搏精神感染,将运动热情转化为坚持锻炼的动力;当谷爱凌的自律与优秀被大众熟知,“学霸偶像”激励着学子们在学业上奋勇向前。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所说——“追星的最高境界是追一种精神力量。现在所谓的很多追星只是表面性的模仿,这只是追星最低阶的状态 。”所以,父母要做的,并非反对孩子追星,而是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追星”优秀的明星偶像往往具备出色的才华和品质,如何引导孩子在追星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和清醒,从偶像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让追星成为助力自己成长的动力,而非阻碍自己前行的绊脚石,这是孩子的功课,也是父母的功课。2. 社会的“舆论作用”,可扶正可扭曲社会的推波助澜,是让追星浪潮愈发汹涌的重要推手。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媒体对明星资讯的狂轰滥炸,商业资本精心编织的消费陷阱,将明星包装成商品进行过度营销,构建起一个星光熠熠的虚拟世界。而网络平台为追求流量和热度,无底线推送明星资讯,将明星光环无限放大。一些平台算法根据青少年浏览偏好,大量推送明星花边新闻、八卦信息,挤占了科普知识、文化教育等优质内容的传播空间,让青少年的关注点过度集中在娱乐层面。此外,部分媒体为博眼球,对明星的负面新闻进行夸张渲染,或是对明星的奢华生活过度宣扬,导致青少年产生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认为只有像明星那样光鲜亮丽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当社会的舆论平台无法弘扬正义,就容易成了滋生乌烟瘴气的地方。好在,国家已经举起监管的大旗,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则,规范娱乐产业发展。早在2021年,中央网信办就开展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剑指网上“饭圈”突出问题。2024年,整治行动持续深入且范围扩大至体育领域,依法严惩拉踩引战和攻击谩骂等行为,依法依约关闭和长期禁言,处置了一批低俗炒作娱乐明星绯闻、丑闻、八卦的违法违规账号 。这些重拳出击,充分彰显了国家整治饭圈文化的决心,力求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与社会氛围,引导饭圈文化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不仅娱乐产业要肩负起明灯引航的责任,媒体和网络平台也要秉持社会责任,规范内容推送。利用算法优化推荐策略,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推送多元化、有价值的信息,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也应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引导他们理性追星、文明追星;学校应该邀请科学家、劳动模范、道德楷模等走进校园,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和人生经验,让青少年了解不同领域优秀人物的贡献,拓宽他们对偶像的认知范畴;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追星环境,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与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和价值观。“追星如同赏星,既要仰望其璀璨之处,也要明白星与天的距离,保持清醒的认知,方能在追星的路上不迷失方向。”青少年追星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反映。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把握好追星的度,让追星成为真正的“追光前行”。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璀璨星空中,找到指引自己前进的那颗闪亮之星。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