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综艺还在靠剧本制造冲突博眼球时,《花儿与少年・同心季》却凭龚俊的 “神级表现” 逆势出圈 —— 开播即登顶热搜,弹幕刷屏 “龚俊让旅行综艺回归本质”,连路人都忍不住感叹:“原来旅行综艺不用撕 X,也能这么好看!” 这位被网友称作 “新晋综艺鬼才” 的演员,没靠夸张人设,没抢镜头刷存在感,只用一套独特的 “旅行哲学”,就让这季《花少》活成了观众心中的 “理想旅行模板”。
不同于以往综艺里 “嘉宾等着节目组安排” 的被动模式,龚俊从一开始就把 “主动” 刻进了骨子里。节目组故意不提前透露目的地,本想制造 “未知感”,他却悄悄开启 “备课模式”:熬夜查每个站点的人文历史、特色景点,甚至专门找老师学当地常用英语单词,连小众村落的民俗禁忌都记在小本本上。有网友扒出他出发前的搜索记录,从 “摩洛哥蓝城拍照角度” 到 “冰岛极光观测指南”,细致到让旅游博主都自愧不如。他在采访里说:“我不是来录综艺的,是真的想好好走一趟这段路”,这份真诚,戳中了看惯 “综艺套路” 的观众 —— 毕竟谁不想要一个 “提前做好攻略,带你少走弯路” 的旅行搭子?
更难得的是,他把 “高情商” 藏在细节里,悄悄化解了《花少》往季最头疼的 “尴尬魔咒”。和张晚意同住一间房时,对方不好意思地说想上厕所,他立刻起身坐到门口:“你慢慢来,我帮你守着”;航班上李沁睡着,他默默帮她填好入境卡,折好放在座位扶手上,还特意避开了容易弄丢的角落;七人第一次一起吃饭,姐姐们纠结点餐时,他拉着张晚意快速筛选出几个热门选项,再拿给大家确认:“小事我们先定,大事一起商量”。没有刻意的 “暖男人设”,所有举动都像本能反应,就像身边那个总会默默把事情安排妥当的朋友,让人觉得踏实又舒服。
20 多小时的颠簸山路,成了他 “旅行哲学” 的最佳见证。其他人都在车里昏昏欲睡,只有龚俊撑着眼皮核对行程表,时不时抬头看路况,还顺手把大家散落的外套叠好。有镜头拍到他手指在手机上快速滑动,放大看才发现是在查 “山路突发状况应对方法”。后来遇到小塌方,他第一时间站出来:“我去前面看看情况,你们待在车里别下来”,回来时裤脚沾满泥,却笑着说 “没事,前面有村民说能绕路”。这种 “永远在线的责任感”,让不少观众想起自己旅行时遇到问题,总有人会主动站出来扛事的瞬间 —— 原来综艺里的 “靠谱”,从来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龚俊的 “实用主义”,更是打破了综艺嘉宾的 “花瓶误区”。他会开车,能把七座车稳稳开在盘山路上;会做饭,在民宿里用有限的食材给大家煮出番茄牛腩面;连学英语都带着 “目的性”,记的全是 “哪里能买到新鲜水果”“医院怎么走” 这类实用句子。马思纯没吃到飞机餐,他立刻找空乘要了小面包,还额外多拿了两盒牛奶:“你胃不好,垫垫肚子”;张晚意忘带转换插头,他从包里掏出一个多口转换器:“我怕大家忘带,特意多备了一个”。这些看似 “不起眼” 的技能,凑在一起却成了 “旅行刚需”,有网友调侃:“龚俊不是来录综艺的,是来当旅行管家的吧?一人活成一支队伍!”
放眼全球综艺市场,“真实感” 早已成为破圈关键。韩国《尹食堂》靠嘉宾们认真经营餐厅的日常圈粉,英国《克拉克森的农场》因真实的农耕困境引发共鸣,而龚俊在《花少》里的表现,恰好契合了这种 “去剧本化” 的趋势 —— 观众想看的不是精心设计的冲突,而是陌生人一起旅行时,那些自然流露的温暖与默契。他没有刻意讨好谁,也没有争抢镜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把旅行过好,却意外让观众找回了看旅行综艺的初心:原来最动人的不是异国风景,而是一起看风景的人,以及途中那些互相照顾的瞬间。
当然,也有声音质疑 “龚俊是不是太刻意表现自己”,但更多人反驳:“如果‘刻意’是提前做攻略、主动解决问题、照顾别人情绪,那希望更多综艺嘉宾能这么‘刻意’”。其实争议的本质,是观众对 “综艺真实性” 的期待 —— 比起那些靠撕 X、卖惨博眼球的节目,大家更愿意为 “真诚” 买单。龚俊的成功,不在于他多有综艺感,而在于他把 “旅行” 当成了生活本身,而非一场表演。
如今《花少・同心季》还在热播,龚俊的 “旅行哲学” 已经成了观众的 “旅行参考手册”:提前做攻略是对旅行的尊重,主动照顾别人是对同行者的善意,而保持责任感是对自己的要求。有人说 “因为龚俊,我也想好好规划一次旅行”,这或许就是综艺最好的意义 —— 不是制造话题,而是给观众带来正面的影响。
你觉得龚俊的 “旅行哲学” 戳中你了吗?如果旅行,你最想和他这样的人同行吗?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