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展映,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重申”

娱乐 2025-08-28 23:58:46

国产电影《南京照相馆》近期陆续登陆北美、澳新、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该片编剧张珂近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不仅分享了影片海外传播的细节,更深度解析了创作背后“以小见大”的叙事巧思、史料支撑的严谨态度,以及通过电影争夺二战历史叙事定义权的深层使命。

电影《南京照相馆》海报

谈及影片成功的原因,张珂认为“以小见大的切口”“浸润式情感表达”是关键。电影以“照片”这一日常载体为核心,折射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历史:“对日本侵略者而言,照片是煽动军国主义的工具;对中国人来说,它是记忆的载体,更是反击侵略的武器。”这种对立让“相机与刺刀同样是武器”的隐喻深入人心。

《南京照相馆》创作的严谨离不开扎实的史料支撑。张珂回忆,他与导演申奥、编剧许渌洋在创作期间,曾反复研读张纯如所著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其中,日军随军摄影师的一段日记,更是直接成为影片情节的灵感来源——摄影师乘船抵达南京时,见江水被鲜血染红,竟感叹“画面绚丽无比”,还遗憾“没有彩色胶卷记录这动人心魄的景象”。

“面对中国人鲜血染红的江面,他却视之为‘美景’,这种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无比震惊和愤怒。”张珂说,为还原这一残酷的历史真相,团队几乎完整保留了这段日记的核心表述,将其融入角色“池田”的戏份中。片中,池田从日本前来协助伊藤冲洗照片,乘船抵达南京时,面对血红色的江面发出了与日记中相同的感慨。

电影《南京照相馆》剧照

张珂介绍,团队查阅资料时发现,当年许多日军随军记者、摄影师沦为“战争机器的帮凶”。张珂强调,伊藤这一角色正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法西斯的缩影,“在影片前期他看似‘人畜无害’,甚至对部分角色表现得‘友好’,但本质上是打着伪善旗号行惨无人道之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角色,让观众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虚伪与残酷”。

张珂表示,《南京照相馆》登陆海外市场,正是因为创作团队希望以电影这一“最流行、最易触达广大观众的艺术媒介”为载体,发出中国的声音,“在中国,我们始终理直气壮地宣告:这场胜利是反侵略、反法西斯、反军国主义的胜利,绝非日本右翼所歪曲表述的‘终战’。”

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一特殊节点,影片的海外传播将更具深远意义——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展映,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重申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陈茜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