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流光溢彩却又浮躁至极的年代,综艺节目如过江之鲫,一期又一期地冒出来,仿佛不消片刻便被新潮浪潮吞没。《打歌2025》也不例外,才播了五期,我便把它当作背景音乐,连微博热搜的影子都没见过一回。这情形好似一张孤零零的自拍,发出去石沉大海,连个浪花都没激起。
节目打着“真唱推新歌,全开麦”的旗号,看似音乐综艺的顶配阵仗,可惜啊,它竟敌不过《歌手》节目里一个尾音的回荡。败不在嗓音,而在节奏。赛制一刀切,嘉宾“每人一首”,唱完便“下班”。我好不容易记住了喻言的高高马尾,镜头立刻切到了王赫野的西装,情绪尚未酝酿,热度还未升腾,舞台便如烟花般瞬息散了。
第二期,何洁唱《微光》泪眼婆娑,画面却迅速跳到孟佳的劲歌热舞;第三期,吉克隽逸的怒音犹在耳边,下一秒龚丽娜老师开嗓,我脑中旋律顿时清零。朋友群笑言:“这节目治好了我的歌单循环症,因为根本循环不起来。”的确,《歌手》的舞台是马拉松,一首歌生长成一段旅程;而《打歌》却似百米冲刺,热身刚起,终点已至,观众自然无从沉浸。
新歌本身也难讨巧。前奏一响,无人跟唱;舞台灯再炫,也勾不起心底往昔。第五期姚晓棠的《野星》旋律虽抓耳,却是初听之声,尚未来得及共情。倒是《歌手》上单依纯翻唱《永不失联的爱》,开口便是全民回忆的背景乐。
节目的阵容不差,何洁、吉克隽逸、龚丽娜,可比春晚排场;然而每人仅唱一首,故事线被硬生生截断,连粉丝都不想“二刷”。节目的观感像盲盒直播,一个拆完接一个,三秒刺激换一整天空虚。盒子堆积如山,却无一件值得珍藏。
制作方或许以为“公平”就是好看,可公平不等于精彩。《歌手》的晋级制是循环往复的陪伴,《打歌》倒像冷漠的相亲会,刚寒暄几句便草草换人,连加微信的机会都没有。有人说全开麦翻车,我倒觉得真唱是加分项,跑调也是血肉气息。真正扣分的,是不给歌手生长的时间。
也许荔枝台刻意碎片化节奏,以迎合短视频时代的浮躁注意力,结果却被算法反噬——我们现在连十五秒耐心都不剩了。于是我试着打乱顺序,把五期歌单串成循环,竟然发现情绪变得流畅许多。原来节目不过是机械堆砌歌曲,缺乏精心编排,就像播放器调到随机播放,旋律断裂,情感也随之中断。
新歌的推广不易,我本愿意宽容。但节目不给歌手机会展示,就像把陌生人拉上脱口秀舞台,三秒钟便熄灯退场,观众连名字都没听清,何谈印象?反观隔壁综艺《有歌》,请原创音乐人坐下来慢慢讲,十分钟让一首歌缓缓盛开,观众也甘心被故事和旋律牵引。《打歌》却把故事剪成预告片,只舍得给高潮,不肯给铺垫。观众无从投入,怪谁?
粉丝黏性同样被节目忽略。我的朋友是陈立农的铁杆粉,她卡着点守直播,可偶像刚唱完画面立刻切走。她只得关掉直播去刷直拍。节目像在赶客,忽略了粉丝真正需要的是陪伴,而非闪现。喻言粉丝团甚至紧急更改应援计划:“下周或许没镜头,氪金暂缓。”粉丝的热情就这样被节目组一刀一刀削去。
若下一期能让嘉宾返场,哪怕同一首歌加一个转音,也算给观众留下“未完待续”的牵挂,不至于一播即散。
节目组也许该反思,音乐综艺不是快餐,而是慢炖。观众愿意为歌声驻足,为故事落泪,只要你肯给他们机会。《打歌2025》,若能放慢脚步,让舞台有呼吸,让歌手有温度,也许终会从冷清热搜里走出来。愿这些旋律终能穿透喧嚣,让新歌开花,让歌者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