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辣辣
近日,德云社又出大事了,不过这次的大事是一桩喜事。
上海德云社即将开张。
这下,喜欢听相声的观众,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相声了。
据说上海德云社的装修,除了以前的复古,还加了一些现代化特征。
里面不仅仅有茶喝,还有咖啡喝,观众的选择余地比较多。
毕竟不是谁都喜欢喝茶。
德云社内部之前发生很多事,但都不影响德云社的继续扩张。
当很多人还在为郭麒麟和郭德纲的矛盾吵闹不休时。
他们早已闷声干大事,开启了更多赚钱机会。
也许两人的矛盾都是给德云社提升名气与热度。
矛盾人人爱看。
所以只要他们的矛盾还在,郭麒麟接班不接班的热度还在,那么德云社就有赚钱机会。
除了上海德云社开张,郭德纲还澄清了他和儿子郭麒麟之间,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矛盾很大。
他表示郭麒麟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亲情永远都在。
他和儿子关系很好,经常一起聚餐喝酒。
他为了和儿子一起喝酒,还专门买了杯子。
他还表示,现在郭麒麟如此优秀,就是因为他以前的教育。
将儿子教养的如此优秀,怎会是害他?
有人自然不相信他的澄清。
还讽刺他给郭麒麟买喝酒的杯子,给二儿子买别墅豪车,未来还给公司股份。
给哪个儿子花钱多,哪个儿子花钱少,一目了然。
有人还说,郭麒麟如此优秀,不纯粹是因为郭德纲的教育,还有郭麒麟自己的努力。
而郭德纲的教育,只是客观上促进了郭麒麟的进步,并不是主观上的关爱。
从精神和心理层面上说,郭麒麟童年受的伤很严重,可能一辈子都治愈不了。
或者表面治愈了,心底的伤痕还在。
有一句话说,童年的伤害,要用一辈子去治愈。
其实郭德纲和郭麒麟之间虽然有些矛盾,但是毕竟是亲生父子,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严重。
他们在外人看来,好像有很严重的矛盾,但是私底下,却齐心协力发展德云社。
他们的格局应该比较大,有长远眼光,深谋远虑。
这些家庭矛盾的新闻,也会促进德云社的发展。
为什么郭麒麟要把家庭的私人事件说出来?
其实这些事件都能作为相声题材。
一方面,题材有了。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德云社的热度。
先说郭麒麟所谓的家中没有他的生活用品,没有牙刷、毛巾事件。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在家,住在别的地方。
因为不常住在家里,家中也有可能没有他的生活用品,一般回到家会买新的。
这些其实看起来都是平常小事,很多人也都不在意。
如果有人在意了,反而被说多心、矫情、敏感等。
另外,吃饭时的先后顺序,有的家庭就有相关规定。
长辈先吃,晚辈后吃,客人先吃,主人后吃。
所以以前郭德纲让徒弟们先吃,因为徒弟们算是客人。
至于没有椅子之事,有时候家中客人太多,没有椅子也是正常的事情。
主人一般都会先把椅子让给客人,所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还有郭德纲总是批评郭麒麟,其实也可以和普通家庭进行比较。
普通家庭里,父母批评孩子,不夸赞孩子,是很多家庭都有的。
因为怕孩子骄傲或者父母就没有夸赞的习惯。
甚至有的父母还打孩子,所谓打是亲,骂是爱。
虽然这种教育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很多家庭都习以为常,觉得都不是大事。
但是放到郭德纲家中,就觉得是大事。
也是因为没有把他们的家庭当成普通家庭来看。
一旦当成普通家庭来看,就觉得其实什么都是小事。
最后谈接班问题。
接不接班,给不给股份,都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没有逼迫之说。
郭麒麟如果不想接班,郭德纲就算再想让他接班,也不会真的去强逼。
这对郭麒麟不会造成实际上的损失。
郭德纲也只是口头上说说,郭麒麟想做什么,还是可以去做喜欢的事情。
再者从商业上来说,公私必须要分清楚。不能因为是儿子,就马上给他股份。
郭麒麟都没有开始接班,也没有付出任何行动,先给股份肯定不合适。
况且他们的家庭,比那些豪门家庭更是小巫见大巫。
没有那么多利益上的开撕。
就算郭麒麟接了班,若拿钱拿的多,就像于谦一样,不给股份,也无所谓。
如此分析下来,其实郭麒麟和郭德纲的家庭矛盾并不是很大的事情。
但是却被他们自己传出来,又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热度很长时间都没有散,也许这正是他们的目的。
一旦有热度,有流量,那就相当于赚钱机会很多。
用家庭的小事,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双方都能得利。
郭德纲和郭麒麟其实相当精明。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利益、钱财,有时候比亲情更重要。
不要说这种说法不对。
如果说亲情更重要,那么兄弟姐妹之间为什么还要争遗产?
亲兄弟为什么还要明算账?
为什么有些亲人闹翻,只是因为钱财分配不公,利益影响太大?
更不用说那些“谁又消失了”的新闻,正指向利益大于亲情这一点。
当然,这不是绝对说法。
毕竟每个人的人品与追求都不一样。
只能说,从这样的观点来分析郭德纲和郭麒麟的一些事情,就会豁然开朗。
也许郭麒麟刚开始说的家庭事件,是有感而发。
但后来这种事情,一直被作为话题。
既在相声台上说,也在观众台下去传,还有人更是为此闹得很凶。
其实站高一点,就会看得远。
能看清楚这些传闻,都已经做了最大利益化。
永远不要以普通的想法,去揣度商人的想法。
一个月赚3000的人,永远不会理解月赚300亿的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