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超新鲜》最让我上头的,不是孙红雷把陈赫逼至走投无路,而是它径直将“尴尬”融入到了游戏规则之中,并且显眼地摆放在观众面前。
综艺没滤镜,尴尬直接摆脸上
别的综艺都在维持像剧本似的滤镜,它却在现场出现很严重的状况:三组MV风格全撞一块了。
王玉雯那时轻快地调侃自己“被算计啦”。
就在那一刻,我立刻明白——节目组设置的彩蛋不是靠剪辑组合的效果,而是嘉宾脸上真实露出的略显窘迫的社死神情。
先别着急,仅骂“乱剪辑”,将镜头慢慢地拉回到分组现场,刘宇宁在前一秒,还在说着“抽象风最炸”,而后一秒,当看到金靖组的粉红泡泡时,便秒变EMO。
这种“嘴上硬撑,那瞳孔地震”这般的微表情,相较于刻意地进行慢放,反而更加显得抓马。
我竟第一次在国产综艺里看见“后悔”被高清放大,就好像照镜子一般:我们双十一凑单买的丑东西,不也正是这副表情?
规则没说清,明星背锅我们解压
很多人抱怨,“规则没讲明白”。可我觉得,恰恰是信息的空缺,才催生出嘉宾那真实的社交反应。
职场中甲方一句“随便弄”,我们不也是连夜改了十次?
节目把这一潜规则摆到明处,让明星帮我们踩坑,观众在屏幕前得到了代偿式的快感——原来他们也会因“没说清”而背黑锅。
最明显的是,在“风格大杂烩”中隐藏着一条看不见的鄙视链。
金靖那组,所营造的浪漫滤镜,被称作“高水准”;王玉雯那组,所尝试的抽象实验风格,却被形容为“灰蒙蒙的”。
弹幕平台上,热闹得就如同朋友圈里的摄影比赛那般:拍天空稍稍地加点滤镜,便被视为具有文艺气息;拍垃圾桶,即便给它加上了滤镜,不过却也被称作是故意做出某种姿态。
这档节目,用一支MV,较为生动地揭露出了现实当中所存在的双重标准——那就是审美方面的高低程度,并非是那般绝对的。
很多时候,大家不过是在一起,渴望被肯定,寻找一种归属感和温暖。
吐槽妹妹上热搜,放水CP数据涨得欢
可别急着去给“受害者”站个队,仔细地瞧瞧,便能有所发现,王玉雯其实是已然尝到了那甜头:一条“被做局”的吐槽剪辑,比起她演三集甜宠剧来,还要更加出名。
黑红也算是一种红,在这流量池中“犯难”可是最为省成本的热搜助力之举。
观众觉得自己是在心疼妹妹,实则是在给那算法递上一把刀子——平台正盼着你多骂上那么几句,以便把那片段推给更多“满腔义愤”的人。
提到算法时,就不得不提刘宇宁的“两次放水”。
表面上好似是一种,绅士做派;细细琢磨,反倒更像是精准地,给CP粉投喂。
头一回改规则让陈星旭获得了镜头;第二回故意猜错,把高光送给了对家。
弹幕刷屏“好暖”之际数据已然将“宁旭”标签锁进了推荐流。
我们觉得自己在看真情实感,实际上是在为CP大数据,添砖加瓦。
自然你也能试试“反嗑”这事儿。
我那闺蜜就死磕着:刘宇宁放水啦,是因为他不想加班呢。
早早结束,早早收工,明星其实也是打工人嘛。有证据表明他放水之后,马上瞅表——那小举动跟咱下班前30秒关电脑一个样哟。
这么一解读,CP糖立马就成社畜梗啦,节目还多了层“互联网民工纪实”的滤镜呢。
别替明星叫屈,他们能抱怨就上热搜
再来说说节目里最具争议的“不提前告知”之事。有人斥其为“剧本杀”,可我却感觉好似大型团建出了状况。
公司搞拓展时不也是这般?
领导一句“大伙自由发挥”,最后硬是把四组PPT拼凑成一份方案。
就在那时你才清楚:所谓协作,就是舍弃最具个性的人。
王玉雯的抽象风格成了被“优化”的那部分,恰似我被否掉的第N版海报。
那真就别替明星叫屈了,他们起码,还能够抱怨一下,就能上热搜之类的。
咱被毙掉稿子了,只能回到工位,乖乖地改呀改呀。节目把职场中的那些潜规则,弄成了游戏,让咱在安全的距离内,“再去经历”一回社死,接着就发觉——原来大家都一个样子呢。
瞧焦虑被摊开了,奶头乐也实现啦。
不过可别太得意。当“尴尬”成了固定模式,观众的接受限度会被越推越高。
今日王玉雯一句“被设局”能火明日或许就得有人现场哭到昏过去才配得上热搜。
综艺在流量之路上飞速狂奔,我们笑过之后随手点个转发,其实也是在给内卷再添一把力。
这么一想,我手里的薯片忽然就没那么美味。
最后给节目组出个小点子:下一期索性直白些,——向嘉宾表明“最终要做成一支MV,但是准许彼此搞小动作”。
将“不甚明确”转变为“清楚且能够去办理事务”,促使注重礼仪的人抛开面子,让害怕社交的人勇敢拒绝。
观众想要的实际上并非完美的舞台,而是明星在规则缝隙中展现出的那份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