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这几年最让我意外的,不是哪个顶流塌房,而是赖冠霖突然宣布——他退圈考公,上岸成功。
是的,你没看错。一个二十多岁的顶流小鲜肉,资源不断、粉丝遍地,按理说最不缺的就是钱和名气。结果他甩掉这一切,转身钻进体制,干脆利落,毫不犹豫。
这步棋,我只能说,真狠。狠在什么?狠在他看透了。
偶像练习生的舞台,他站在过顶点
2017年的《偶像练习生》,韩娱的起点。那时候节目组砸钱,资本狂欢,粉丝打投疯狂得能把服务器刷崩。
赖冠霖那会儿刚成年,娃娃脸、个子高、腿长,一站出来就像漫画走出来的人。
我记得特别清楚,很多观众第一眼就说:这孩子能火。
果不其然,他顺利出道,商业资源扑面而来。广告、综艺、偶像剧,一条龙全配齐。
他不是业务能力最强的,但架不住颜值和气质。唱跳还算稳,演戏也不拉胯,综艺里有点慢热,但偶尔抛个梗也挺讨喜。说白了,他当年的那份热度,不是空穴来风,是实打实踩在流量红利上的。
按常理,他只要维持身材颜值,再炒点话题,至少还能火个五年十年。可现实真这么简单吗?
流量是幻觉,他比别人早醒
看看这几年娱乐圈,你就懂了。吴亦凡、鹿晗、杨洋,这些名字当初火得跟太阳似的,现在呢?有的身败名裂,有的被后浪淹没。
资本对流量的态度从来都是冷酷的——今天捧你,明天就能换掉你。
赖冠霖不是没试过“往上冲”。
他演了青春偶像剧,转型做演员;他还自导短片《冬天和春天打架》,入围金鸡奖。看似成绩斐然,但在这个行业,你稍微不在风口,立刻就被遗忘。
他自己也说过,那时候虽然荣耀不少,但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
换句话说,他在娱乐圈里找不到归属感。别人还在迷恋流量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想:我到底想要什么?
这就是清醒。别人还沉醉,他先醒了。
真正的拐点:他选了“体制”
2024年底,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上,他的身份亮了出来——“台湾文化大使”。
再往深一点看,他已经考公成功,成了一名公职人员。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有人觉得浪费了天赋,有人说他认怂,也有人羡慕他稳。
可我看,这不是什么退步,而是一次升级。
想明白一个事:钱和流量,能给他短暂的掌声,但给不了安全感。
体制身份,却能让他稳稳当当走几十年。娱乐圈是浮萍,体制是大树,他选了大树。
更重要的是,他早就表现出这种倾向。
2019年在韩国综艺,他自称“中国台湾人”,岛内喷子骂他,但大陆观众记住了他。后来,他在微博喊自己是“护旗手”,配图五星红旗。
爱国情怀,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从始至终。
所以今天他出现在体制内,你真觉得意外?其实是顺理成章。
大阅兵那一幕,比任何偶像剧都震撼
9月3日大阅兵,镜头扫到观礼台,他穿一身黑西装,站得笔直,眼神里全是光。
他拍照、发ins,配文写着“迫不及待”,喜形于色。
有人酸,说这是作秀。
我觉得这是人之常情。想想看,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站在那种场合,亲眼看祖国军力展示,心里的那股自豪感,能装得住吗?
这画面,比他演过的任何剧都真。
因为这不是演,这是他的人生。
别说他“退圈”,这是提前止盈
很多人习惯说他“退圈”,好像是混不下去了才走。
可事实是,他完全有资源继续混,真要咬牙,几年热搜不成问题。
但问题是,他算账算得比别人明白。
娱乐圈的钱快,风险也快;体制内的钱稳,身份更稳。他要的是后者。别人是被动出局,他是主动跳出。
这叫什么?这叫止盈。
比股票跑得快一步,你就赢了。
我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觉得他狠
说句心里话,我不是赖冠霖的粉丝,但他这波操作真让我佩服。
娱乐圈那么多年轻人,沉迷虚名,挣了钱就飘,或者在塌房边缘摇摇欲坠。
偏偏他,敢在最红的时候掉头走人。
这事看似不合常理,但越想越合理。
娱乐圈像是赌场,人人想着押注赢钱,可多数人最后输光。
赖冠霖的聪明,就在于他赢了一笔,就带着筹码走人。
这不狠吗?狠极了。
时代背景:年轻人普遍“求稳”
赖冠霖不是孤例。你看这几年考公考编的热潮,就知道年轻人普遍心态变了。
以前大家嚷嚷着要创业、要爆红,现在更多人想要稳定的身份、确定的未来。
这背后有大环境因素:经济结构在调整,流量红利在消退,大家更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赖冠霖的选择,正好踩在这股潮流上,只不过因为他是明星,所以特别戏剧化。
他只是先走一步
所以最后我想说:赖冠霖不是“退圈”,也不是“认输”,他只是先走了一步。
他比别人更早看透幻象,更早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娱乐圈的故事会继续热闹,但越来越多人会像他一样,开始追求确定性。
真正的“上岸”,不是粉丝多少,而是能不能在社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赖冠霖,走得早,但走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