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演员「炸现场」,喜剧综艺「炸市场」

娱乐 2025-09-13 14:24:45

伴随《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下称《喜单2》)圆满收官,一众“小人物”也终于走出心底的浪浪山:

翟佳宁一语点醒内耗人:唯心主义的最高境界是唯我独尊;房主任用亲身验证:人到50也能重启人生;嘻哈则直接自曝身份:“21世纪最后一个女侠”其实是个(前)空姐。

演员们手握话筒在聚光灯下轮番上阵,用荒诞的、真实的、辛辣的、真挚的故事,带着观众完成了一轮接一轮的情绪快充。

5分钟表演,却让人快乐一整个夏天,这或许就是喜剧的力量。

当脱口秀从众多“情绪搭子”中脱颖而出,“后浪研究所”发现,这种即时生效的快乐,已悄然催生出一个有关“喜剧”的蓝海市场。《喜单2》不仅把麦克风递给了小人物,更递给了整个脱口秀行业,让不为人知变得广为人知,让曾经被忽略的,被看见、被听见、被记住。

为了从数据维度上呈现出脱口秀综艺到底让观众和市场看见了什么,我们盘点了近年热播的几档脱口秀综艺的数据表现,来看看线上脱口秀到底“火”在哪里?又为什么而火?线上爆火的脱口秀节目对行业有何影响?对品牌来说,脱口秀爆火又利好在哪里?

如今,在周末傍晚,约上三五好友,酣畅淋漓地看上俩小时脱口秀,已经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入夏的仪式感,其重要性,不亚于过年不能没有饺子,广东人不能没有福建人。

而在所有脱口秀节目中,《喜单》堪称标杆之作。我们汇总了过去几年季播类脱口秀综艺IP在豆瓣上的历年平均评分,其中,《喜剧之王单口季》《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都表现不错,得分均在6.5分以上,《喜单》则以7.9的平均分成绩领先于同类型节目。(注:平均分基于两季节目的综合表现,分数取自两季数据的平均值。)

观众的高分评价,源自于台上演员对普通人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北漂沪漂的租房打工现状、脱单交友求职等一系列人生问题,总能被演员以出其不意的切入点、犀利的观点和生动的表现力引爆全网讨论。

《喜单2》整季节目仅有10期,据云合数据显示,《喜单2》不仅在“市占全网霸屏榜8月月榜”中荣获TOP1,还在细分维度中多次登顶:获得“全网综艺TOP1”共9次、“热播综艺TOP1”9次、“全舆情热度TOP1”7次,成为云合唯一夺得TOP1、且多次霸榜TOP1的喜剧综艺。

可以看出,随着每一期节目的更新都能引发观众的热情追更,充分展现了《喜单2》在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其IP影响力。

社交媒体层面,《喜单2》也展现出超高的人气。

据微博和小红书数据统计,自开播以来,《喜单2》在小红书的相关发帖量超61w,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达到23.8亿,微博近期作品阅读量也达到24.4亿,在同类型节目中数据表现亮眼。官方数据显示,微博热搜热榜1308个,主榜热搜206个,文娱榜热搜316个,其中TOP10热搜116个。

《喜单2》热度飙升的同时,也正让越来越多人看到喜剧的力量,正如小鹿那句“脱口秀是弱者的子弹”。50岁的房阿姨,用脱口秀释怀包办婚姻的痛苦;脱口秀演员王越,用男人才能共情的笑话,让男性对于“痛经”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唐香玉用脱口秀为自己争取到“吃蚂蚱”的权利。

小人物的生活烦恼和思考,不仅只是台上一笑而过的段子,而是掷地有声的回响,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带给人思考和治愈的力量。这才是《喜单2》为什么能在年轻人中迅速竖起口碑的关键原因。

让小人物完成到“喜剧之王”的转变,只是《喜单》这座冰山被看见的一角,在看不见的地方,《喜单》正在实实在在地撬动一个线下市场的崛起。

线下俱乐部悄然增多是明显的变化之一。台下十年功,脱口秀演员也不例外。聚光灯之外,每个演员基本都要经过数百场线下开放麦的打磨,而这除了演员自身的坚持,线下脱口秀俱乐部的托举显得尤为重要。

“后浪研究所”发现,曾经,脱口秀是北上广深文艺青年的“限定快乐”,而如今,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下沉市场渗透。近几年,三四线城市脱口秀俱乐部正在遍地开花。

今年的《喜单2》节目中, 线下俱乐部的覆盖度和合作数量再次提升,涉及全国35+家俱乐部,包括单立人喜剧、喜番喜剧、来疯喜剧、过载喜剧、后仰喜剧、不止喜剧、喜剧联合国、三脚猪喜剧、会说笑喜剧、SpicyComedy、Stand:by等在内的众多国内知名喜剧俱乐部, 覆盖了国内10+城市、3个国家/地区。

除了和全国各地的脱口秀俱乐部通力合作,《喜单》还通过巡演、专场等多种形式持续为行业注入活水。

例如,《喜剧之王单口季巡回演出》走过20多座城市,拼盘演出大麦评分高达9.2,小鹿等知名演员也在节目后随即启动全国巡演,这些动作不仅拓宽了市场的广度,也提升了脱口秀文化传播的深度。

随着《喜单》等脱口秀综艺热播,线上节目与线下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脱口秀从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化。线上节目为草根新人提供舞台和机会,带动线下演出市场和俱乐部规模化发展;线下剧场繁荣又为新人提供实践平台,反哺线上节目输送新鲜血液。

产业从一家独大到多点开花,形成内容生产与人才孵化双向通道,越来越多城市脱口秀发展起来,观众从屏幕走向线下,新人从线下反哺线上,共同推动产业繁荣。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脱口秀已成为剧场演出第二大品类,占总票房的16%。更惊人的是增长率——演出场次同比上升54%,票房激增135%,观演人次增长124%。

此外,市场的成熟,更直接体现在演出品质与票价的“双升”。曾经脱口秀专场票价大多不超过180元,而如今,如小鹿、付航、刘旸等头部演员的专场门票最高已达580元,并且常常一票难求。演员个人商业价值的提升、专场内容的精细化制作、观众付费意愿的增强,共同构筑了脱口秀商业价值的正向循环。

可以说,《喜单2》不再仅仅是一档节目,它已逐渐成为一个生态型的喜剧品牌,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多城多地共振,真正把脱口秀做成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快乐正在变得更易得、更精彩、也更值得付费——而这,或许正是“喜剧大众化”动人的样子。

脱口秀的魅力点燃了荧屏和剧场的观众,同时,它的热度也不断蔓延到商业层面,吸引了越来越多品牌的目光。

随着线上线下的出圈效应叠加,广告主们也看见了喜剧内容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爱奇艺数据显示,《喜单2》广告收入较首季实现翻倍。

这一数字不仅印证了节目的市场号召力,也让品牌们意识到:无论是 综艺IP、选手个人,甚至是那些出圈的热梗,都可能成为新的传播入口。

如果说首季《喜剧之王单口季》已经让市场尝到了“喜剧综艺+品牌营销”的甜头,那么第二季则是直接把牌桌上的筹码大幅提升。

相比去年的6家品牌赞助,《喜单2》今年迎来了数量更多的合作伙伴,阵容里既有乐堡啤酒、夸克APP这样的新生代品牌,也有出行服务、美妆等更广泛的行业加入,为节目注入了更加多元的商业能量。

统一春拂的表现尤其亮眼。继“春拂绿茶”在首季脱颖而出后,统一春拂在本季继续延续了品牌与节目的联动效应,新品“春拂焙茶”通过与节目内容的巧妙结合被更多观众看到。产品的清爽特质也与喜剧综艺的轻松氛围形成呼应,让品牌在观众日常消费场景中更自然地出现。

与此同时,滴滴出行今年也玩出了新花样,不仅结合节目内容产出了多个爆款广告,还在线上线下的宣传中将“喜剧语境”与品牌服务巧妙结合,进一步放大了声量。

可以说,《喜单2》不仅让合作数量大幅增长,更通过行业版图的拓宽与营销玩法的升级,让品牌影响力在节目舞台和大众市场上实现了双重放大。

当然,《喜单》也并未止步于单一内容的播出,通过IP衍生,《喜单》正在不断延伸“喜剧价值链”。这种延展,不仅引领了一股新的内容潮流,更成为推动行业商业化生态繁荣的关键驱动力。例如衍生节目《下班啦2024》的推出,就迅速吸引了每日鲜语、度小满、统一等众多广告主的入场,拓宽了节目之外的商业增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衍生内容天然具有“轻量、灵活、贴近生活场景”的特点,这也让其在节日营销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以春节为例,品牌往往需要更轻快、接地气的传播形式来激发消费者共鸣,而衍生IP节目正好提供了这样的舞台——既能延续主节目的热度,又能与品牌在类似春节这样的重要营销节点深度捆绑,制造更高频、更接近用户生活节奏的传播场景。

《喜单》的IP衍生内容不仅在数量和影响力上不断拓展,更在满足品牌多样化营销需求、尤其是节日场景营销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承载力与创新空间。

在衍生内容不断拓宽商业化场景的同时,节目正片中的品牌投放也展现出更灵活、多元的亮点玩法。《喜单2》不仅是观众的快乐源泉,也成为品牌创意投放的活跃舞台。

统一春拂作为两季节目的常驻嘉宾,已经可以精准抓住选手热梗段子的传播效应,让新品“春拂焙茶”与表演巧妙融梗,一举成功出圈;文旅行业同样借势乘风,“房主任”的爆红带动地方文旅发展,实现从舞台到城市的跨界传播。

除此之外,品牌结合观众情绪与选手个性,推出碎片化广告,让品牌与观众的认同感自然建立,更加强调情感的共鸣,同时广告词也更加贴合选手风格。

滴滴出行结合选手特色设计广告词

左右➡️

更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热梗的即时性为品牌提供了快速反应的土壤——比如唐香玉甩出“女人敢炸蚂蚱不敢吃蚂蚱”的金句后,夸克立刻上线广告“上夸克搜‘哪里的蚂蚱做法最好吃’”,笑点与广告一气呵成,持续吸引用户关注。

品牌根据选手爆梗即时产出广告词

左右➡️

《喜单2》让品牌的投放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与内容同频共振,从新品上市到文化联动,从情绪营销到热梗借势,多元化亮点层出不穷,也让品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

如果说笑声是脱口秀的“第一语言”,那么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的舞台上,笑声背后更多的是共鸣、呼吁和立场。这个舞台,不仅属于技巧娴熟的喜剧演员,更属于那些曾经缺乏话语权的“小人物”。

从去年的黑灯吐槽“不锈钢盲道”,到今年嘻哈提倡“空姐裤子自由”,脱口秀早已超越了“快乐”和“吐槽”,成为了一种社会表达方式,把小人物的视角、边缘群体的困境、社会结构的矛盾搬上舞台,让更多原本沉默的声音被听见。

这种“被看见”的力量,首先体现在新人演员的崛起。今年《喜单2》共有27位新人登场,其中全国12强里新人比例高达41.7%,而4位00后选手更是全部闯入半决赛。

数据背后,是一批年轻面孔的持续发声,他们用属于新一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把新的生活体验和问题意识带到舞台上。这不仅丰富了脱口秀的内容生态,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脱口秀不是少数人的娱乐,而是年轻一代共鸣与思考的出口。

在更多被看见的“小人物”中,房主任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从6月27日到8月8日短短六周,她凭借《喜单2》的曝光成为赛道里涨粉速度最快的新人,抖音与小红书涨粉高达97.9万,总粉丝量逼近百万。

一个草根新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数百万观众认可,本身就是节目社会意义的最佳注脚——她的走红不仅仅是个人突破,更是小人物通过喜剧被看见、被理解的一次集体胜利。

更重要的是,《喜单2》从来没有停留在制造笑点的层面。演员们用段子不断触碰现实困境,输出价值观点,把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现实的思考化作轻松的表达,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

节目在全网带动的讨论,已经超越娱乐本身,而成为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折射与推动力。它提醒我们:笑声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锋利的;它能化解焦虑,也能唤起责任感。正是在这“有泪有笑”的深度沟通中,《喜单2》把喜剧的意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话题造浪者”的全网破圈,到“附近也开麦”的线下扩张;从赞助矩阵与IP衍生的商业跃迁,到“小人物被看见”的价值共鸣,《喜单2》完成的,不是一季综艺的热度循环,而是一套内容—行业—商业—社会的闭环重构。在这样的跃进中,我们看到,喜剧不只制造笑声,更在制造连接——连接个体与个体、城市与城市、品牌与用户、今天与明天。

对行业而言,这是一条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新人与00后迅速进入主赛道,俱乐部网络与专场品质双升,线上内容成为线下供给的“孵化器”,让脱口秀从小众兴趣变为可付费、可传播、可复制的生活方式。

对品牌而言,这是一张清晰的商业地图:赞助升级带来声量与信任的上限,IP衍生为节日与场景化营销打开高频触点,选手共创与热梗敏捷传播把沟通成本降到最低、把记忆锚点拉到最近;当品牌学会“说人话”,产品就能顺势进入观众的日常清单。

而对观众与社会议题而言,价值的答案更简单也更难得——舞台为普通人亮灯,段子为真实处境命名。那些曾被忽略的困境、细微的情绪、需要被理解的身份,在笑声里获得了尊严与被听见的权利。当喜剧把“我”的故事讲清楚,社会的对话就更顺畅,商业的转化也更自然。

《喜单2》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某个爆梗、某次爆满,而在于它把“让更多人被看见”变成一种稳定的能力——一种能持续孵化新演员、激活新市场、成就新品牌、开辟新价值的能力。

下一季的舞台灯亮起时,或许还是五分钟、一支话筒,但被点亮的,将是更多的城市、更多的生意、更多的普通人。有泪有笑的深度沟通继续进行,喜剧的力量,也将继续把不为人知,变成人人可知。

撰文:大倪、迟雨

插画、视觉:曲枚

本文配图由即梦AI参与生成

这个夏天,你最喜欢的脱口秀演员是谁?

你会去线下看脱口秀演出吗?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