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罗永浩吃了顿西贝,回来就在微博吐槽: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这话一出,瞬间炸了锅。西贝老板贾国龙立马亲自下场回应,坚称没有一道菜是预制的,还放话要起诉老罗。
随后,西贝一系列动作不断:公开老罗当晚点的菜单,开放后厨参观,甚至喊出:不好吃不要钱。表面上看,西贝动作迅速又态度强硬,可从公关角度细究,却藏着不少微妙之处。
就比如,这件事儿,真的适合老板亲自下场公关吗?
公关没来,老板来了
先来说说老板亲自下场的优势,贾国龙作为西贝的灵魂人物,他的发声自带权威性。在这场预制菜争议里,他直接回应,表明西贝对自身菜品品质的绝对自信,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稳住西贝的老顾客,让他们相信西贝并没有“变质”。
而且老板出面,也向大众传达出西贝对这次事件的高度重视,不是随便敷衍过去,而是准备认认真真把事情说清楚,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但弊端也很明显,老板一旦亲自下场,个人情绪就很容易掺杂其中,贾国龙那句“一定起诉”,火药味十足,直接把矛盾激化。
在很多人眼里,这就像是一场个人恩怨,罗永浩本就有“维权斗士”的人设,这么一来,西贝反倒被塑造成了“傲慢”的一方,大众的同情心很自然地就倒向了罗永浩,本来是菜品和经营模式的讨论,却因为老板的强硬态度,变成了双方的口水战,这对西贝的品牌形象并没有好处。
并且从公关策略来看,老板亲自下场还容易让企业陷入被动,这不,贾国龙回应后,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进一步掌控舆论节奏。
西贝只能跟着罗永浩的节奏走,不断公开后厨流程、上线“罗永浩菜单”,看似在自证清白,实则暴露了更多运营细节,陷入了“自证陷阱”。
如果一开始不是老板亲自强硬回应,而是企业官方以更温和、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比如先承认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关注,再详细解释西贝的菜品制作流程和标准,或许就能避免矛盾升级,掌握舆论主动权。
再从品牌形象塑造角度分析,西贝一直强调自己的西北特色、现做现卖的新鲜理念,而这次预制菜争议本就冲击了消费者对西贝的固有认知。
老板亲自下场强硬公关,更让消费者觉得西贝不重视他们的感受,没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相比之下,如果企业官方能优先共情消费者,表达对他们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尊重,再逐步公开菜品信息,可能会让消费者觉得西贝更真诚,更愿意去理解和接受西贝的经营模式。
小结
这场“西贝之争”,表面是预制菜的争议,背后却是公关策略的大考验。老板亲自下场公关,有利有弊,但就这次事件而言,弊端似乎更为明显。
它给众多企业提了个醒,在面对危机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公关方式,平衡好企业态度和消费者感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