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偷鸡不成蚀把米!正撞枪口的乌尔善,给所有“成功人士”提了个醒

娱乐 2025-09-20 06:47:23

说起乌尔善这个导演,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他那部《封神第一部》,那时候票房大卖,口碑也挺稳的。可谁想到,转眼间第二部就闹出这么大动静,路演现场直接被观众怼上去了。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网上到处是讨论的帖子,让人忍不住想聊聊。不是说要吹谁贬谁,就是实打实看看这背后的来龙去脉,顺便想想这对那些混得风生水起的成功人士来说,是不是个挺接地气的提醒。成功了容易飘,飘了就容易忽略底下人的声音,结果一不小心就栽跟头。

先说说乌尔善这个人吧。他1972年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蒙古族,从小家里就有点艺术氛围。爸妈一个是歌唱家,一个是医生,外公还是画家啥的。他上学时候从中 央美院附中毕业,然后进油画系学了两年,转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没急着拍大片,先从广告入手,拍了不少商业片子,积累经验。2004年弄了个独立电影《肥皂剧》,在釜山电影节拿了提名。2011年《刀见笑》出来,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到手。接着《画皮2》票房7亿多,《寻龙诀》16亿多,一步步爬到商业大导的位置。2023年7月20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票房26.34亿,不光国内火,还传到国外,让人觉得中国神话片终于有点工业化味道了。服化道用心,年轻演员演得有劲头,大家都说这导演靠谱,有野心。

那时候乌尔善风头正劲,采访里说要拍三部曲,第二部很快跟上。观众等了差不多一年半,2025年1月29日大年初一,《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终于来了。开头票房冲得快,很快就破10亿,但问题也跟着冒头。很多人看完觉得和第一部比,差距太大。姬发这个主角,第一部里家国情怀强,实力在线,第二部里打仗输一场就心态崩,考虑放弃家园,忽略父兄牺牲。遇上邓婵玉后,更优柔寡断,西岐百姓遭殃,他还纠结怕毁了闻太师连带邓婵玉出事。观众觉得这男主没英雄样,吐槽声一片。魔家四将出场,本该有压迫力,结果镜头一闪而过,焦点全在邓婵玉身上。殷郊的法相,宣传说用心做,实际红蓝光混一起,像廉价特效,大家说像煤气灶火焰,远不如宣传海报霸气。

这些问题一堆,网上评分下来,豆瓣从第一部的7.9掉到第二部的6.2左右。同期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特效细腻,角色有深度,票房直奔150亿,成国产影史第一。很多影院一看势头不对,赶紧调排片,减《封神2》的场次,加《哪吒2》。比如鹤壁那家影院,本来人少,上《哪吒2》后爆满,经理乐坏了。其他地方也这样,影院为赚钱,自然选热门的。这对比一出,《封神2》就显得尴尬了。第一部火的时候,大家夸工业水准高,第二部却被说敷衍,特效没跟上,剧情改动太大,不合原著精髓。

乌尔善一看口碑下滑,决定带剧组路演,拉近距离。2月4日,太原某影城,活动刚开始,就有观众情绪上来,直接质问为什么口碑两极分化,为什么不考虑观众反馈。现场气氛尴尬,乌尔善没当场回,其他演员也没吱声。视频传网上,讨论热烈,有人猜那观众是炒作,但她后来发长文,说只是失望于特效和角色处理,没其他意图。2月6日,乌尔善发视频回应,说路演没听清,网上看到后感动,感谢批评,会认真思考,用在未来创作里。希望观众继续坦率反馈,一起完善。但这回应来得晚,票房已受影响,上映8天破10亿后,增速慢,最终勉强12亿,远低于预期。片方2月18日宣布延长放映到3月31日,想多捞点,但影院不买账,继续减场次。

这事儿一出,乌尔善的声誉有点滑坡。第一部攒的好评,第二部消耗不少。他低调下来,没再大张旗鼓谈第三部计划。剧组其他成员也沉默,没公开表态。网上有人说,这片子投资大,亏本风险高,乌尔善作为总导演,压力不小。比起徐克的《射雕英雄传》,那部也被嘲剧情不连贯,但《封神2》的问题更集中在外包特效传闻上。片方辟谣,说殷郊法相是国际工作室Scanline VFX做的,不是4500元外包,但观众不信,觉得成品不像样。

说白了,这事件像个镜子,照出成功后的隐患。乌尔善从广告导演一步步上来,靠实力站稳脚跟,第一部成功后,期待值拉高。第二部没顶住,问题暴露。不是说他多坏,就是在处理反馈上慢了半拍。路演本想救场,结果成火上浇油,观众直接怼,偷鸡不成蚀把米。成功人士容易这样,风光时听不到真话,忽略小问题,小问题积成大祸。电影圈竞争狠,观众眼睛亮,花钱买票,就想值回票价。导演再牛,也得接地气,听听底下声音。乌尔善这回栽了,但也算教训,以后创作或许更谨慎。

想想其他行业也一样。企业家做产品,火了就扩产,但不听用户反馈,下一代就砸锅。明星拍戏,红了就接烂片,粉丝转黑。成功不是终点,得保持谦虚。乌尔善回应时说感谢批评,这点还行,但行动得跟上。片子口碑崩,票房低,投资方亏,导演名声损,这链条反应大。国产电影正起势,神话题材有市场,但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得注重细节。比起《哪吒2》的成功,《封神2》提醒大家,续集难拍,容易翻车。

这事儿也让观众反思,花钱支持,就有权说意见。网上吐槽多,但理性反馈帮电影进步。乌尔善团队以后或许多调研,原著粉丝意见多采纳。第三部如果拍,得吸取教训,特效剧情都把关严。整个行业看,这事件敲警钟,成功后别自满,听反馈是王道。那些“成功人士”,不管啥领域,都得记着,群众眼睛雪亮,忽略他们,迟早吃亏。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