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向太的视频只有四分钟,我来回看了三遍。
她云淡风轻地说:“20岁第一天拍戏,导演和男主同时喊我去宵夜,我就知道,这戏不演也罢。”
弹幕飘过一片“霸气”“姐姐好飒”,我却突然鼻子发酸——想起我妈,也想起17年前那张被她揉成小球的辞职信。
2
2007年,我妈32岁,在县城当小学语文老师。
校长喊她去陪县领导“喝杯酒”,原话是:“你酒量好,不去可惜。”
那天她穿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袖口磨出了毛边。
晚上10点,她回来了,脸没红,嘴唇却在抖。
第二天一早,她写辞职信:
“我不干了,省得每天像被狼盯着。”
外公气得拍桌子:“铁饭碗你说扔就扔?”
我妈低头只说了一句:“我怕。”
3
向太在视频里讲,自己当年有退路——模特收入不低,还有向华强撑腰。
可我妈没有。
她揣着最后一个月工资800块,牵着我去了市里。
租的砖混房,夜里能听见老鼠打架。
她白天在超市理货,晚上去夜市摆地摊,卖五块钱一双的袜子。
冬天手裂得像干涸的河床,却从没听她喊苦。
后来我考上大学,她给我发微信:
“姑娘,记住——咱不靠酒桌换前途。”
这句话,我存在备忘录里整整七年。
4
向太说:“接受潜规则的人,不是走捷径,是走进死胡同。”
评论区有人杠:“人家有靠山,普通人拿什么硬气?”
我回他:
“就凭还能转身离开。”
转身当然疼。
我妈转身那十年,老了好几岁:
颈椎病、胃息肉、常年37块的口红。
可她保住了两条——
一条是自己的脊梁,
一条是我心里对“对”与“错”的标尺。
5
去年我毕业,进了一家广告公司。
实习第三周,组长发微信:
“周末陪客户去周边古镇,两男两女,热闹点。”
附带一个坏笑表情。
我盯着屏幕,指尖冰凉,瞬间理解当年我妈为什么嘴唇发抖。
我回了一个“抱歉,家里有事”,
然后把聊天记录截图、存档、发给自己。
星期一,组长当众骂我“不识抬举”。
我二话不说,收拾东西走人。
那天晚上,我给我妈打电话,
她听完只说:“别怕,饿不死。”
一句“饿不死”,比任何鸡汤都顶饱。
6
向太的视频下,有条留言被顶到第一:
“姐姐,如果当年你去了,也许现在更红。”
向太没回。
我替她回:
“更红”不等于“更自由”。
自由是——
半夜回家不用删聊天记录,
上班不用在胸口别上“忍”字,
老了可以大大方方告诉女儿:
“妈这辈子,没靠别人抬轿子上山。”
7
有人把职场潜规则比作“暗门”:
推开,可能省爬十层楼;
不推,就得一步一步爬楼梯,
还随时可能被后面的人踩。
可暗门里早就装好摄像头,
今天不曝光,明天也曝光;
你不曝光,别人也会曝光。
到那天,
爬得越高,摔得越疼。
8
写这篇文章时,我给我妈发微信:
“向太说,人生唯一捷径就是不走捷径,我替你点了个赞。”
我妈回了个“憨笑”表情,又说:
“我下周要去考教师资格证,重操旧业。”
我愣住,她52岁了。
她补一句:
“现在校长是女的,不怕。”
我盯着手机,眼眶一热。
9
如果你也遇到“饭局”、遇到“暗门”、遇到“喝杯酒就好商量”,
记住向太那句话:
“纸包不住火。”
火先烧的是尊严,
再烧的是前程,
最后连回忆都烫手。
转身离开当然难,
可难只是一阵子,
不转身,才难受一辈子。
10
视频最后,向太对着镜头笑:
“姑娘们,别怕说不。”
我也想补一句:
“兄弟们,也一样。”
潜规则面前,
没有性别优待,
只有选择——
今天给自己留点底线,
明天才有底气跟孩子说:
“爸妈这辈子,没白活。”
【注: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娱乐和启示,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