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创作仍在黄金时代

娱乐 2025-09-27 21:06:43

左起依次为克里斯提安·琼、霍猛、蔡尚君、毕赣、王庆锵。

本报记者 袁云儿

近日,在导演贾樟柯的“撮合”下,霍猛、毕赣、蔡尚君三位手握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荣誉的中国导演相聚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班,与戛纳电影节电影总监克里斯提安·琼、柏林电影节节目策划王庆锵围坐一堂,同观众分享他们近几年的创作感悟与征战国际电影节展的经历。

三位导演今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载誉归来,霍猛凭借《生息之地》摘得柏林最佳导演、毕赣以《狂野时代》获戛纳特别奖、蔡尚君执导的《日掛中天》将辛芷蕾送上威尼斯最佳女演员宝座。主持人贾樟柯用“各有锋芒却同守初心”概括三位导演的创作特点。他说:“或许他们作品的高光能让我们意识到,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华语电影依然在创作上处于一个‘黄金时代’。”

“我拍《生息之地》,是想记录中国人与土地几千年来的情感联结。”霍猛从2018年的《过昭关》开始就聚焦农村题材,“我们吃穿住行都来自土地。机械化、科技化以来,年轻人成了家庭主力,传统孝老爱亲的关系在微妙变化,但那些勤劳、坚韧的品质还在,我想把这种‘交锋时刻’拍下来,既是寻根,也是观照现在。”

蔡尚君此前的《人山人海》《冰之下》多展现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感,不过从《日掛中天》开始,他从关注外在现实转型至关注内心。《日掛中天》中抛弃了因果叙事,而是用人心念头的瞬息万变推动影片发展。蔡尚君坦言,起初他还担心“中国式情感伦理难被西方观众理解”,但在威尼斯展映后他欣慰地发现,“痛苦与欢乐的人性共通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共情。”

如果说蔡尚君描绘的尚属当代人的心理状态,毕赣从导演首作开始就是在用影像“造梦”,令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朱丽叶·比诺什喜不自胜的《狂野时代》也是如此。在他看来,梦境是人的本能:“原始人夜里没有光,大脑靠梦境维持视觉,电影和梦境的意义太像了。我想让年轻人也能看到电影的光。”

三位导演获奖让人看到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潜力。柏林电影节节目策划王庆锵直言,有人说外国人不喜欢中国电影,这是个完全错误的印象。在他看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力非常旺盛。他觉得相比日韩的电影工业,中国目前的情况要好很多。克里斯提安·琼也表示,现在提交电影节的中国影片不仅数量多了,而且不少作品有着年轻人独有的锐气。

尽管当天烈日暴晒,活动现场仍然坐满慕名而来的影迷、影视专业学生和青年创作者。面对大家的踊跃提问,三位导演也将自己真诚的想法和盘托出。

当被问及拍摄遇到困难怎么办时,毕赣的回答简洁又坚定:“拍电影是因为喜欢,不是因为行业火爆。”他说,在这一前提下,所有困难都不应该前置,拍电影就是要解决困难。“今天跟几位坐在一起,就是希望能让大家看到我们作出的努力。”

关于创作者缺乏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常常陷入没有灵感的困境,三位导演都分享自己的小妙招:蔡尚君引用加拿大作家门罗的观点“不是发掘故事,是用新眼光看日常”,通过一个杯子、一束光,找到人与物的隐秘连接,故事就来了;毕赣鼓励青年创作者要慢慢建立自信,坚持把灵感碎片写成剧本,结构会慢慢浮现;霍猛则建议“多阅读、认清楚自己擅长什么”。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