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集体进军长内容,综艺人要开始焦虑了吗?

娱乐 2025-09-29 13:47:00

最近冷眼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综艺人在集体追求“做短”,这不止体现在这几年各平台都在布局微综等小体量内容,在宣传侧也更重视短内容向的宣推手段。

而从视频平台中成长,以短内容见长的网红博主们,却在寻求“变长”。美食赛道的“食贫道”,以韩国传教为切口做了一期纪录片《神民的名义》,其质感及深度已经接近调查报告;“盗月社食遇记”则做了以三位女成员为主导的新系列《今日的饭》,带素人圆梦旅行。

还有最近在综艺人之中引起不小“恐慌”情绪的影视飓风,其创始人Tim因为一个赌局,在杭州一座小岛上开启了100个小时无间断直播,引发了跨越平台的全民狂欢,并斩获2亿播放量。另一位大网红毒角show,则告诉冷眼他们也在考虑进军综艺行业,而且是“扎扎实实做内容”。

做长内容的追求短,做短内容的渴望长,谁说综艺行业没有自己的“围城。

这也引发了冷眼的思考:网红做综艺/纪录片,应不应该被看好?面对来势汹汹的他们,综艺人又是否应该焦虑?

用时间换内容

《与Tim在荒岛共度100小时》其实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影视飓风从去年1月份开始,定期推出以“100人挑战”为主题的带有一定综艺感的混合型内容,今年6月份与其他创作者一起前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实地探访You Tube头部创作者Mr Beast,他们的创作开始逐渐转向与Mr Beast类似,有任务卡设置的极限挑战型内容。

《Tim100小时》源自于《让同事荒岛生存100小时……》视频下,创始人Tim自己立下的flag——若视频登顶B站榜一便亲自上岛直播100小时。《同事100小时》发布后12小时冲上榜一,Tim则遵守承诺,前往湖心孤岛,开始了自己的100小时野外求生。

这种“荒岛流放”型的极限挑战内容很独树一帜吗?并非如此。冷眼至少在十年前,就见过类似逻辑的综艺了,比如《我们15个》。

与《Tim100小时》相比,诞生于十年前的《我们15个》甚至做得更极致。它把15个性格、文化教育背景迥异的选手聚集在一起,他们要在平顶之上生活一年甚至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这15位选手的全部资产,只有一个谷仓,5000元钱,一台非智能手机,两头牛和若干只鸡。

冷眼甚至敢这样说,如果只是拼创意呈现的话,那么国内大部分综艺团队都能做出来比《Tim100小时》更极限更多元的荒岛直播节目。比如十年前的先行者,请15个素人齐聚一堂的《我们15个》又或者是去年冷眼曾写过,找到明星加盟的《十天之后回到现实》。

可从结果来看,无论是更极致的设定还是更豪华的明星盘子,关注度和口碑都不尽如人意。就像评论区观众所说,为什么这么多专业的综艺人却干不过影视飓风这群半路出家的“野路子”?

答案藏在“时间换内容”之中。

观众对影视飓风或者说创始人Tim,是有强情感链接的。

2014年Tim在优酷开设自己的账号并发布内容,那时候他只有11个粉丝,2015年1月份Tim在B站发布了首条视频,热评第一“这么好的作品竟然没人看”。

从11个粉丝的“个体户”到百人团队的创业者,观众是看着他一路走来的,这种情感黏性与烈度,绝非几个明星嘉宾所能比拟的。

这种对创始人的认可与情感连接,又使得观众的消费逻辑出现了变化的。

观众看综艺是为了窥私或消费,即使有明星加盟,大部分人看节目也是即看即走。当喜欢的明星淘汰了或者镜头分量少,就会弃综不看。

而观众的对网红的情感却是不同的,冷眼尝试用“高热情低要求”这几个字来概括。

从《Tim100小时》的弹幕和评论中就能发现,观众对他的表现报以极高的热情和赞美,但这场100小时的直播真的无懈可击趋于完美吗?并非如此。但观众对网红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他们愿意给自己一路看着成长起来的网红,更多包容与鼓励。

另外,与综艺团队的“闭门做节目”不同,网红做节目更多采用开放式的。他们会根据粉丝互动去调整节目,给予观看者最直接的反馈。《Tim100小时》某种程度上,就是粉丝与网红的一起产出的,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内容节目,而是一种情感共创内容。

网红求财,综艺求“全”

在关于这一轮网红集体进军长内容的讨论中,冷眼也看到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比起更专业的综艺团队,网红做的节目给人感觉更观感“干净”?这或许与“需求”有关。

网红们为什么要做长?答案很简单,为了提升IP价值力。

在《Tim100小时》中,Tim与上岛探望他的何同学聊天,两人聊到商业价值问题时,Tim感慨,像他和何同学这样的头部创作者,关注量上已经和一些明星差不多了,但商业价值仅为明星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在其他的采访中,Tim则坦言自己成立了影视飓风后,经常感受到商业上的巨大压力,总是受困于“客户需求、内容质量与观众观感”之间的平衡、学习模仿Mr Beast,包括在直播综艺方面的尝试,都是为了提升IP价值。

而不同的博主有自己深耕的领域,他们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要突出的是什么,这些客户需求落到内容上,反而更清晰直接。

还是以影视飓风为例。不管是之前的《同事100小时》还是《Tim100小时》,账号的人设、面向的客户以及内容能够带给客户的卖点都非常一目了然。

影视飓风的人设就是强科技向人设,硬核技术咖,所以他们的节目内容的底层架构也是建立在强科技向和硬核技术上的。《100小时》的前提准备环节,需要大量机器铺设以及实际环境测试,这就很自然地链接到了“设备植入”这件事。

因孤岛环境以及资金限制,节目直播需要多种方案对比,选择其中性价比最高、最有可执行性的那一个。“为什么不去问问神奇的人工智能助手呢?”,豆包的一系列植入也显得很自然。

整个创作过程中,网红团队只需在 “维持人设一致性” 和 “满足商单核心诉求” 之间找到平衡即可,无需应对过多外部变量,需求方向清晰,决策链路短,甚至很多时候网红本人就能主导创作走向,几乎不存在因多需求方拉扯而偏离核心的情况。

但综艺制作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更像是一场需要兼顾多方诉求的复杂博弈,“一对多” 的需求格局常常让制作团队陷入两难,甚至拖垮原本清晰的节目创作。很多时候,制作团队最初只是怀揣着一个探索新赛道的初心,可当想法落地时,却不得不面对一连串来自不同需求方的期待与要求。

不同于网红节目中“人设先行”的逻辑,综艺的招商吸引力和观众关注度往往与明星阵容深度绑定。制作团队在敲明星时,不仅要考虑明星的国民度、与节目主题的契合度,还要应对明星团队提出的各种附加条件,原本围绕“新赛道”搭建的节目框架,可能为了适配明星需求而被迫修改核心设定。

紧接着客户匹配又会带来新一轮的需求冲击。

品牌方会要求在节目中自然植入产品,小到饮料、零食的露出,大到要求设计专门的“产品体验环节”,甚至有些品牌会干预嘉宾选择,希望邀请与自家品牌调性相符的艺人;而平台方则会从流量角度出发,提出“增加话题性强的冲突环节”“强化某类热门 CP 线”等要求。这些来自客户的需求往往各有侧重,甚至相互矛盾——比如品牌方希望突出产品的高端感,平台方却要求增加接地气的搞笑环节,制作团队夹在中间,需要不断协调、妥协,原本清晰的创作思路在多方需求的拉扯下逐渐模糊。

更棘手的是,除了明星和客户,综艺制作还可能需要考虑监管要求、观众期待等潜在需求方。比如某些涉及传统文化的环节,需要符合相关的文化传播规范;而从观众角度出发,又需要兼顾节目的趣味性与价值观导向。

这些看不见的“需求”同样会对节目创作产生约束,让制作团队在每一个决策环节都要反复权衡,原本可能快速落地的“新赛道”想法,在应对多需求方的过程中,不断被修改、妥协,甚至最终偏离初衷,变成一档“四不像”的节目,原本的创作热情也在无休止的需求协调中被消磨殆尽。

如今,不少网红确实在集体转向长内容创作,从几分钟的短视频拓展到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vlog、系列专题视频。但他们依旧延续着“人设为核心”的线性逻辑,即便时长拉长,内容依然围绕网红个人展开,核心还是“单一主体+ 单一事件”的延伸,传播上仍依赖个人 IP 的吸引力,观众关注的是网红本人的状态与故事。

而综艺制作是“多主体+ 多线索”的复杂逻辑,从嘉宾选择、环节设计到传播布局,都需要统筹明星、客户、平台、观众等多方诉求,长内容里还需嵌入情感线、竞技线、价值传递等多重维度,既要保证内容的趣味性,又要平衡各方利益,这是网红长内容无需面对的复杂体系。

从节目内容聊到商业模式,冷眼其实只想说明两件事:其一,综艺人在内容策划方面无需感到恐慌和冲击,甚至被短视频网红影响制作思路,因为这背后是两套不同的内容制作逻辑;其二,网红的“单一”让内容和商业模式都很纯粹,反倒是综艺的制作链路与商业模式一直宛如一团乱麻,涉及多方需求与平衡。比起去追逐模仿网红们的内容创作,理清理顺这团“经年的”乱麻,才是综艺人应该花点心思解决的主要问题。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