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局势的动荡已持续多年,但2025年以色列面临的压力达到了新高度。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政府深陷加沙战争泥潭,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孤立日益加剧。
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死亡人数已超过65000人,这场冲突不仅消耗了以色列的军力和经济,还暴露了其外交策略的致命缺陷。
这场危机反映出强硬路线无法带来持久安全,反而加速了区域不稳。内塔尼亚胡的决策,正将以色列推向一个危险的边缘,末日的阴影似乎越来越近。
以色列建国以来,一直依赖外部大国维持平衡。早期,它在苏联和英法的支持下度过多次中东战争。但进入21世纪,美以关系成为其核心支柱,美国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否决权,为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
不过,2025年的全球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多极化趋势下,美国的霸权影响力减弱,欧洲国家开始转向更平衡的中东政策。法国和沙特阿拉伯共同主持的联合国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于9月22日在纽约复会,这标志着国际共识向巴勒斯坦倾斜。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会上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其他西方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葡萄牙迅速跟进,总承认国数量已达155个。这与以色列过去依赖单一盟友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如今的孤立不再是短暂的,而是系统性的外交失败。
内塔尼亚胡的领导风格加剧了这一困境。他上台后,坚持军事优先的路径,拒绝妥协性谈判。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后,加沙战争迅速升级,但以色列未能实现速胜目标。相反,冲突拖延至2025年9月,造成基础设施全面破坏,80万加沙居民面临驱逐风险。
以色列媒体报道,政府计划在10月7日前围困加沙城,这不仅引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紧急会议,还被指控涉嫌种族灭绝。内塔尼亚胡的内阁会议记录显示,他多次否决停火提案,优先考虑全面占领,这反映出其决策的短视。
相比早期以色列领导人在奥斯陆协议中的让步,如今的僵化推进忽略了国内民意,74%的以色列民众支持人质交换和停火方案,却被议会否决。
经济层面,以色列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战争导致旅游业下滑40%,科技出口缩水20%,GDP增长率从4%降至负1.2%。130位以色列经济学家联名警告,当前政策若持续,四年内国家经济和社会将面临崩溃。
内塔尼亚胡最近呼吁将以色列转变为“自给自足的超级斯巴达”,强调军事优先,但这引发工业界和学者的强烈反对。他们指出,这种转向将进一步损害出口,生活水平下滑,加深国际孤立。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正悄然收购以色列的困境资产,这预示着中东后美国霸权时代的到来。
国际压力是内塔尼亚胡绝境的核心表现。英国、法国等25国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人道援助机制不公,导致饥荒风险上升。欧盟冻结以色列资产10亿美元,推动经济制裁。
美国内部也出现裂痕,特朗普政府虽批准12亿美元军售,但国务卿鲁比奥在9月15日的联合记者会上承认,阿拉伯海湾盟友对以色列空袭的“野蛮行径”表达强烈愤慨。这暴露了美以关系的脆弱性,特朗普视以色列为生意伙伴,而非无条件支持。
内塔尼亚胡试图通过叙利亚空袭拉美国下水,针对伊朗代理人朱拉尼的行动本意引发土以冲突,却遭土耳其反弹,美国为此放弃库尔德支持,甚至特朗普与朱拉尼合影。这与肯尼迪时代鹰导弹交易的互惠不同,如今美国优先区域稳定,内塔尼亚胡的捆绑策略适得其反。
国内分裂是内塔尼亚胡走入绝境的直接后果。腐败调查自2019年起缠身,指控他接受媒体礼物换取有利报道。2025年6月伊以战争后,审判两次延期,一次因健康问题,一次受外部干预,但公众愤怒沸腾。
盖洛普民调显示,52%的美国人对内塔尼亚胡持负面看法,以色列国内70%民众要求其辞职。支持率跌至28%,右翼联盟勉强维持议会多数,但极右翼伙伴威胁退党。2025年8月抗议浪潮中,数万民众围堵总理府,街头冲突每日上演。
这与奥斯陆协议时期的全国共识不同,如今社会撕裂加剧,民主指数从7.8降至6.5,媒体自由排名下滑20位。内塔尼亚胡通过内阁否决停火,优先个人审判延期,这损害了公信力,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野心之下。
以色列的末日并非必然,但内塔尼亚胡的顽固加速了衰落。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对加沙北部行动表示极度关切,8月26日至9月1日816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安理会否决永久停火决议,但中国、俄罗斯等投赞成票,显示共识在变。
儿童基金会报告,加沙50多万人濒临饥饿,6.3万儿童遇难或受伤,这场人道灾难已超出军事范畴。内塔尼亚胡的遗产是分裂而非安全,2025年9月22日峰会落幕,40国领袖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美以缺席。中国调解作用凸显,推动伊朗以色列对话,重申核不扩散承诺。
中东向多极稳定转型,中国外交强调公正,推动援助通道和经济重建。这场危机凸显,单边军事干预无法持久,协商才是出路。
以色列若采纳两国方案,可避开灭顶之灾,但当前轨迹下,内塔尼亚胡的绝境或成国家转折点。全球变局中,中东的未来取决于是否回归公平原则,避免更多无谓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