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陈凯歌今天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作品一部比一部排场大,在前妻洪晃眼里,他从来不是个“上等人”。
这不是情绪化的评价,而是亲历者对一个男人在关键时刻露出的底色的判断。
有意思的是,两人离婚已经34年了,走到今天。
一个是大导演,拿过金棕榈、奥斯卡提名。
另一个则是敢怼艺术圈假面、敢在公众场合“不给面子”的洪晃。时间拉长再看,当初谁更幸福,答案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
住在两千万宅子的“末代名媛”
洪晃这几年很少频繁抛头露面,但要说“消失”,那是笑话。
她开了短视频账号,隔三岔五晒点生活,甚至偶尔带点货。
最典型的一次,是今年9月,她直接发声批评蔡国强在山上“放烟花”的《升龙》项目,说这种所谓的艺术不过是破坏生态。这话一出,舆论场立马炸了——有人叫好,有人替蔡国强叫屈,但不管怎样,敢第一个站出来的,还是她。
洪晃就是这股劲,别人怕得罪人,她不怕;别人藏着掖着,她直接说。哪怕当年导演鄢颇“吃软饭”的事,也是她先爆出来的。
只不过人到中年以后,她也学会了收敛,不再剑拔弩张,但骨子里的自由和不认怂没变。
现在的她,64岁,独居在北京顺义一套大宅子里。
房子市价2000万往上,光院子就上百平。
她在短视频里晒过,下雪天,白茫茫一片落在木篱笆上,有点冷清,但安静。
院子一边靠近房子,一边空旷种树,分区清楚。
网友还给她出主意,说可以种菜种花,她一笑置之。
相比外头的荒凉,屋里布置得很温馨,落地窗的工作室,阳光一大片洒进来,简约舒适。
她对穿衣打扮从不在乎,爱马仕穿身上也能像“地摊货”,因为她不需要通过物质来证明自己。
“小人得志”的裂痕
说白了,洪晃的出身不是陈凯歌能比的。
她出生在史家大院,外祖父章士钊,父亲洪君彦是北大副主任,母亲章含之更是有“末代名媛”之称,还当过伟人的英语老师。这样的家庭氛围,让洪晃从小就接受“自由、独立”的观念。
12岁,她就成了新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公派学生。后来回国、再出国、再回国,做过播音员、保险经理、跨国公司驻华代表,还自己做投资。履历一摆,就是“她自己就是豪门”。
1984年,《黄土地》上映,洪晃在电影院看到陈凯歌的名字,觉得这个导演有点才华。
两人很快相识相恋。1989年,她和陈凯歌在美国结婚,给了陈凯歌一张梦寐以求的绿卡。
但婚后不到两年,裂痕就显现出来。陈凯歌和许晴的暧昧传得沸沸扬扬,洪晃不是没嫉妒过,可真正让她死心的,不是女人,而是陈凯歌的一句话。
1991年,两人去参加颁奖礼,被安排坐进加长林肯。陈凯歌兴奋地对她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上等人了。”
洪晃愣住了。她以为嫁的是一个把艺术当信仰的男人,结果对方在意的,是阶层和身份的虚荣。她后来回忆,这句话让她看见了一个“小人得志”的影子。
最终,洪晃选择离婚:“他会把我最恶劣的一面带出来,没有意义。”
离开之后,三段婚姻
离开陈凯歌后,洪晃不是那种“永远单身的女战士”。她有过三段婚姻。
第二任是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官员彭赛,婚礼隆重,宾客满堂,怎么看都是门当户对。但门当户对抵不过文化差异和现实的距离,最后还是离婚。
43岁时,她遇到了第三任丈夫——室内设计师杨小平。杨小平没什么名头,离过婚,还带着个儿子。但洪晃不在意,她要的是稳定。
杨小平的普通,反而给了她最平实的安稳。这一段,她终于守住了。
只是他们很少同框,有人猜测是异地婚姻,但这都不重要了。洪晃的后半生,不再需要别人来定义她的幸福。
反观陈凯歌
陈凯歌离开洪晃后,遇见了陈红。陈红是他真正的“贤内助”,在家里带孩子,在外面帮他做项目,成了“导演陈凯歌”的标配。
他确实成了名导,《霸王别姬》至今是华语电影的高峰。但这些年,也有争议,《无极》被群嘲,《妖猫传》扑街,《志愿军》被批宣传痕迹太重。有人说他后半生是“名利场导演”,艺术上的锐气早就消失了。
而洪晃呢?没有大制作,没有耀眼的奖项,却始终活得随性。她可以开腔骂艺术圈的假,敢怼“炫耀财富”的土豪导演,敢为环保发声。你说她是不是“上等人”?
谁更幸福?
这就回到最初的问题:三十多年过去了,谁更幸福?
陈凯歌有事业,有家庭,但也被裹挟在名利场的光环和口水里,想收也收不住。洪晃没那种大红大紫,却一直能活得像自己。
有人会说,幸福不能比。但如果一定要比,我更倾向于洪晃。她没有输给婚姻,没有输给时间,更没有输给别人给她设定的剧本。
有句话很硬:“她自己就是豪门。”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成立。
留个尾巴
回头看这段婚姻,其实像极了两个价值观的碰撞。一个人在乎地位和“上等人”的虚荣,一个人骨子里要的是自由和本真。相遇是意外,分开是必然。
34年后,陈凯歌还在拍他的大制作,洪晃则坐在她2000万的宅子里,晒雪、晒猫、晒阳光。
你说,这两种人生,哪种更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