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夏天,李小龙突然离世,年仅32岁。有人说是药物反应,有人说是癫痫发作。但真正令人发毛的,是他在死前那句话:“李小龙将不存在了。”一代宗师,竟亲口“预言”了自己的结局?
这嘴也太毒了,说完人就真没了!
1973年6月,香港九龙塘,烈日当空。李小龙穿着黑T恤,坐在片场木椅上喝凉水。他盯着来的约翰·萨克松,一字一顿:“李小龙将不存在了。”背景是拍《死亡游戏》,那是李小龙为嘉禾拍的第三部电影。
约翰·萨克松是好莱坞演员,在《龙争虎斗》里和李小龙合作,也是少数能理解李小龙“打与演融合”的外国演员。他听完这句话,沉默了,两人再没提过这句话。就在42天后,1973年7月20日晚上7点半,李小龙就猝死在丁珮家中。
这句话不是唯一的“预兆”。当月拍摄期间,李小龙对石坚也说过:“我不会长命。”石坚是当时《死亡游戏》的演员,也是香港片场最资深的老武行。
那天傍晚收工后,两人坐在片场后门抽烟。李小龙说完这句话,石坚呆了几秒,立马劝他闭嘴,说:“你才三十出头,少胡说八道。”李小龙没回答,坐了一会就起身去打靶。没人知道,那是他最后一次走向镜头。
其实他的身体状况,从1972年底起,开始出现异常。
1972年8月,李小龙在拍《龙争虎斗》时晕倒一次,被紧急送往香港玛丽医院。当时医生诊断为脑水肿,建议休养三个月。邹文怀安排他回家静养,但李小龙只休了11天就回片场,继续拍摄未完的打戏。
1973年5月,李小龙前往美国参加电影宣传,在洛杉矶停留三周。据当时媒体采访记载,他在采访中频繁说“疲惫”“脑子空转”“要停下来”。这期间他没有任何武打训练,只做了静态展示,媒体普遍评价他“瘦得惊人”。
李小龙的“预感”不仅仅是嘴上的预感,他在那段时间频繁出现失眠、头痛、焦躁。1973年6月15日至30日,李小龙共请假四次,理由均为“头痛、体虚”,并非外出安排或私人事务。这是他整个嘉禾拍摄期中,请假最密集的一段时间。
李小龙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7月17日晚上,香港尖沙咀的电影院。那天晚上,《猛龙过江》重映首映场,他戴着鸭舌帽,穿一件深色长袖衬衫,脸色蜡黄。几位观众认出他,上前要求签名。他勉强笑着签字,说了一句“头有点晕,我先走”。
三天后,7月20日晚上7点半,他在丁珮家中服用止痛片后倒下。再也没醒来。
李小龙的“预感”并非迷信,而是对自己身体状况极其敏锐的感知。他不是算命先生,他是一个武术家,一个对肌肉和神经反应极度敏感的人。
嘉禾录音棚外倒下的,是一代宗师
1973年8月10日,香港九龙塘,嘉禾电影制片厂。李小龙在为《龙争虎斗》做后期配音,配音工程师梁志强记录当天情况时写道:“李小龙声音紧张,中断两次录音,体力明显下降。”
配音录到一半,他出门透气。片场保安记录显示他独自走向厂区花坛,距离棚门不到30米。十分钟后,他在录音室外倒下了,脸朝下趴在水泥地上,身旁是一瓶没开封的矿泉水。
最先发现他的人是现场助理林文清。林描述当时情况:“我听见‘砰’一声响,以为是灯架倒了,结果发现是李小龙倒地。”林赶紧冲进棚里呼叫嘉禾老板邹文怀。
邹文怀当天在片场三楼办公室,听说李小龙晕倒,立即派人开车将其送往香港浸会医院。送达时间为12点10分,医院初步检查记录写明:“昏迷10分钟,心率偏低,血压不稳,疑似脑部高压。”
这一事件,是李小龙生前最后一次被公开送医。医院留观7天,期间他未对外出面。住院期间他曾要求“不挂名”,理由是“媒体会跟拍”。这一细节说明,他清楚自己的身体状态出了问题,并试图“安静”处理。
医生的建议很明确:休息,进一步脑部检查,避免剧烈活动。可李小龙出院后只休息了两天,就安排了前往海外的行程。他于8月17日从香港启程,前往美国、泰国、菲律宾三地,安排私人医疗会诊和亲友探访。
当年参与《龙争虎斗》后期制作的工程师杜英杰回忆说:“他那段时间特别不一样。瘦得脸颊凹陷,眼睛发黄,连走路的姿势都不再挺拔。”
而他本人也并非没有意识。从1972年8月晕倒开始,到1973年8月昏厥,每一步都更靠近身体崩溃。他的选择是继续拍摄、继续配音、继续安排行程——就像一个不肯下台的战士,不肯承认自己已无法再打下一场架。
1973年8月15日,《龙争虎斗》在香港公映,李小龙未出席首映式。嘉禾安排媒体稿统一口径:“因私人事务无法到场。”
8月17日之后,李小龙回港未久,就在7月20日倒下,抢救无效去世。换句话说,从昏倒到去世,不过十天。
一个止痛片,让“猛龙”永远停在了床上
1973年7月20日,星期五,香港。那天傍晚,李小龙没有回家,而是去了丁珮的住所。丁珮本名唐美丽,演员,1967年签约邵氏公司。两人关系复杂,却不公开。
资料记载,李小龙下午五点抵达丁珮家,准备与嘉禾老板邹文怀会面。他临时决定先在丁珮家中休息一下。据丁珮本人在TVB节目《真相·猜情寻》中回忆:“他进门时状态不错,只说头有点痛。”
她拿出一种止痛片,是平常用的。李小龙服下一片,随后在卧室小床上侧躺休息。
晚上7点半,邹文怀打电话到丁珮家,询问是否可以动身前往饭局。丁珮发现李小龙无法叫醒。她连续拍打、呼叫、摇晃,对方毫无反应。
8点50分,邹文怀本人赶到现场,确认李小龙已处于深度昏迷。9点45分左右,他们才叫救护车,10点送达医院。急救医生当场判断为“广泛性脑水肿,呼吸暂停,心跳微弱”。凌晨,医院宣布李小龙抢救无效死亡,终年32岁。医院初步诊断为脑水肿。
而丁珮作为陪伴者,起初不愿承认李小龙是在她家昏迷,后来才被迫坦承。媒体曝光她与李小龙关系后,她成为舆论焦点,香港报纸连刊三日头版,标语为“猛龙猝死,谜团重重”。
而丁珮提供的止痛药是否为诱因?是否与癫痫相关?当时无法明确判断。医生记录上写着“疑似药物引发癫痫”,未作出更深追溯。
但有一个事实可以确认:李小龙在7月20日之前,从未被诊断为癫痫患者,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次医院记录中,医生提到了“可能存在长期脑部神经异常反应”。
李小龙的离世过程,没有动作戏,没有打斗,没有喧嚣,一切都静悄悄地结束了。
参考资料:
中国最能打的巨星,死于1973年. 澎湃新闻. 2020-07-22
李小龙离世细节披露:或是癫痫致死. 大河报
李小龙原来出生于国外,临死前曾有预感,向好友透露自己不长命. 搜狐. 202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