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国庆档新片集体扑街,中国电影最黑暗的一天

娱乐 2025-10-02 17:06:56

我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之前我写过一篇稿子,关注国庆档各项数据的结果令人寒心。

当时是国庆档第一天,《志愿军:浴血和平》和《浪浪人生》率先上映,《志愿军》系列的第二部创造了超过12亿的票房佳绩,《浪浪人生》是黄渤和范丞丞主演的喜剧,理论上说两部新片卖相都很好,开始以为国庆档的哨子吹响,《731》就会交棒退居二线,结果呢?

影院经理们仍在玩命的排《731》,给一部上映十几天的电影34.1%的排片,超过两部新片占比之和。

一句话,影院摆明了不顾新片死活,他们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在电影市场没有公平而言,市场化太彻底了,大家都向钱看,觉得哪部好看就多排哪部。这个逻辑没问题,但电影第一天上映,还没有观众购票和口碑反馈,新片是不是应该多给点机会?电影院真的没有一点责任感。

接着10月1日,新片都来了,国庆档竞争迅速进入白热化,全天票房3.21亿,总体数字有点难看,单部电影方面,其实没有哪个严重翻车,《志愿军:浴血和平》是最有潜力的一部,22.8%的排片占比,拿到了29.4%的票房占比,综合票房单日最高。《刺杀小说家2》虽然票房占比略低于排片占比,可是作为国庆档唯一一部特效大片,本就应该拥有较大的舞台,特别是应该多给一些特效厅。

其他新片的排片占比和票房占比差距都不大,《731》上座率最高,但作为一部口碑不是很理想、又上映了近半个月的电影,我没想到第二天,影院会把排片给成这样。

截至发稿,10月2日的排片和票房情况,《731》重回榜首,19.8%的排片占比位列第二,但票房占比高达25.4%,《志愿军:浴血和平》虽然排片领先一个点,可票房占比落后更多。

其他几部新片,都等死吧。其中《毕正明的证明》垫底,排片占比只有3.8%上映两天票房才1300多万。

或许,到了10月3日,老片就会重回排片和票房榜首,在我看来是最强的国庆档将彻底翻车,《志愿军:浴血和平》能不能回本还不好说,其他电影都会面临亏损结局。

如果是春节档《哪吒2》那样的优秀电影占据市场,我没意见,还会为电影加油打气。

但让一部被从头骂到尾、至今豆瓣都不敢开分的电影占据市场,我不服。

二十多年的影迷,从《英雄》创造“大片”概念点燃商业影院开始一直见证行业成长,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国庆档。

劣币驱逐良币,好电影没有活下来的机会,10月2日,是我心目中的中国电影耻辱日。

如果把单日票房第一的电影和票房垫底的放在一起比较会觉得特别讽刺。

《毕正明的证明》是国庆档新片中豆瓣评分最高的,7.6分,结果票房最惨;另一部至今不敢开分,电影什么样子大家都懂。

如果说《毕正明的证明》卖相不好,口碑也缺少发酵的空间,那另一部呢?明明《志愿军:浴血和平》是同题材的电影,而且阵容更强大、制作更精良、振奋和感动也都有,可还是处于下风。

这不是正常的市场该有的样子,这是畸形的、病态的。但是问题在哪呢?应该怪谁呢?

怪资本把电影拍成这样?怪央媒带头带节奏、拼命宣传?怪影院不断加排片不管其他电影死活?还是要怪观众分不清香臭这么多好电影却依然选最差的那一部?

想起了那句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也想起了那句印在帆布包上,三分之一咒骂、三分之一调侃、三分之一痛心的八个字:

中国电影,全部玩完。

这八个字我之前极度厌恶,觉得是恶毒的诅咒,我们的电影产业票房节节攀升、影院越来越多、形势一片大好。

但现在我有点信了。做任何事都会有路径依赖,拍电影也一样,就像这几年开始从残疾人、受伤害女性身上找话题,于是聋哑角色多了起来,连兰西雅都演了两次聋哑人。

如果资本发现只要靠宣传、炒作、摆弄情绪、打爱国牌就能大赚特赚,而不用花太多心思在创作上,不知道一两年后的大银幕上,是不是全都是这样的电影,这又是谁想看到的结果呢?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