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震耳欲聋》遭营销反噬,观众高呼诈骗,影评人:沿用药神模板

娱乐 2025-10-06 14:27:20

先祝所有点进来看这篇稿子的朋友中秋快乐、身体健康、万事顺意、阖家安康。希望下个中秋、下下个中秋我们依旧能相聚在这里。

下面接着聊电影。假期前三天我看完了《猪猪侠》之外的七部电影,总的来说,今年国庆档的整体品质提升了不止一个台阶:

我排第一位的是《刺杀小说家2》,肯定很多人不认同我的排名,大家提到的剧情和人设问题客观存在,但没有完美的电影,不能因部分缺点就否定一部作品,《刺杀小说家2》构建了更大的世界观,有更上一层楼的动作、特效和美术水平,是这个国庆档整体观感最好的一部。

第二位是《毕正明的证明》,主线清晰、故事流畅、起承转合得当,动作上的设计和细节上的巧思很有亮点,王安宇的表演超出预期,除了那口大白牙有点出戏,但这是妆造的问题了,总体来说,电影的观感很好,有爽感不会无聊。

第三位是《志愿军:浴血和平》,对得起系列终章,陈凯歌导演面对这个命题作文,能拍成这样已经尽最大努力了,不要扯那些电影之外的东西、什么国籍呀立场呀,这些年陈凯歌一直在为主旋律效力还不够吗?摘掉有色眼镜,整个《志愿军》系列无论是战争场面的呈现、群像的勾勒、叙事切入点还是情绪传递都算出色。

第四位是《风林火山》,我不喜欢电影的节奏,过于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过度删减之后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模糊混乱,但我还是推荐这部电影,因为我是港片铁粉,就这么简单。

《浪浪人生》并列第四吧,然后第六第七是《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和《震耳欲聋》。

《震耳欲聋》是最后看的一部,因为电影上映晚,点映也晚于其他几部电影的上映时间。

看《震耳欲聋》时,其他几部电影票房已经全员低于预期,注定不会有黑马和爆款,《震耳欲聋》差不多是今年国庆档最后一点希望、一棵独苗了。可是看完观感不佳,现在可以确认,这部电影没爆起来,一半被品质拖累,一半遭营销反噬。

品质方面,电影远没有预期的那么优秀。《震耳欲聋》围绕主人公李淇的人物转变可以将电影划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黑暗和迷失,李淇无心插柳,帮张小蕊的哥哥打赢官司后成了明星律师,之后平步青云、名利双收,但他也就此利欲熏心、迷失了自己;

第二部分是看到聋人们的遭遇后良心发现,继而向光明努力、向不公和恶势力叫板;

第三部分是最后的法庭高潮段落,目的和愿望达成,帮聋人群体讨回公道,不法分子被绳之以法。

《震耳欲聋》不是大制作电影,甚至在同题材里声音和画面的表达也相当平庸,用音乐铺垫情绪、用歌曲助推高潮,摄影、置景和美术都乏善可陈,并不会给观众视觉享受。

电影的优势和亮点,在于现实主义题材,既有勇于向善的人性表达,也有揭示聋人困境、该如何为聋人维权、发声的现实意义。这方面,确实彰显了导演和创作团队的善意和社会责任感。

原本,这样一部距离“完美”还很远,甚至离“优秀”都差一口气的电影,应该在重点宣传自身优势和亮点的同时,不去回避甚至抹掉自己的不足。

遗憾的是,电影的过度宣传、毫无节制的夸大口碑,最终让电影遭到反噬。

关注这部电影的朋友肯定都有印象,《震耳欲聋》在北京的首映礼,各个平台共计做了十余场,基本都是定向邀请的媒体、影评人,以及受观影团引导打分的普通影迷。

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震耳欲聋》的首映礼不但成功做到零差评,甚至“年度十佳”的说法就看到了几十条!几乎成了电影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号。

但电影的品质撑不起这样的夸赞啊!等电影正式上映后,带着超高预期的观众走进影院,看到的电影和预期以及看到的影评落差太大,反而给出的评价会更差一点儿。

所以正式上映后,《震耳欲聋》的口碑迅速失控。

本来豆瓣是最利于此类电影口碑正向发酵的“沃土”,但电影首页随机显示的五条评论中,有三条都是差评。

第一条是不客气的一星差评“好差劲,模式化剧本,两个小时都好漫长。戏内黑心集团用高回报诈骗聋哑人,戏外流量粉丝刷好评诈骗路人,戏里戏外一出戏,妙呀!”很显然,这位观众就是被好评引导购票,结果看完低于预期,出来就会打差评骂骂咧咧。

另外两条差评,也在吐槽电影“信息污染严重、关注聋哑人只是个皮,精英利己众叛亲离的戏码不知演了多少”、“打着特殊群体的幌子然后大肆消费显然已经成为一套固定模板,太故意,太生硬,每一步都是算计。”

以及大量被前期好评误导,看后带着情绪差评的内容非常多,《震耳欲聋》遭到口碑反噬已经相当明显,随便贴出来几条。

有一星观众高呼浪费票钱、还钱,并呼吁“平台能不能出一个不晒票就不能评分的功能”

还有“不值得去电影院看,网上都是营销号好评,实际跟看电视一样,剧情很一般!不值!”

以及“看电影博主一水的零差评,信了看了结果就这?演技太差了。”

不过,全国的影评人这么多,不可能电影宣传方全都打好招呼,捂嘴不让写真实评价。很多朋友都熟悉的知名影评人大奇特,就毫不客气的给出了两星差评:

完全是假把式,缺乏深度调研,搬用已有角色原型是虚,沿用药神叙事模板是实。采用“黑暗-良心-光明”的标准三段式人物弧线,省去复杂的情感铺垫。为强调主角的正面形象,反派被简化为制度和金钱的纸老虎,做了一个反面的镜像(同样是CODA)。所有桥段都在既定模式里,缺乏张力,高潮预设,第三幕疲态尽显,这种同质化的故事真的是审美疲劳。药神式主角,向阳花式聋哑女配,以及最后梦回烈日灼心的进狱系王砚辉…

受差评影响,国庆档接近尾声,《震耳欲聋》已经没有爆的可能了。从排片来看,10月4日上映首日,《震耳欲聋》的排片10.7%,票房占比16.4%,正常来说,应该可以让其他电影吐排片出来,自己实现排片和票房逆跌。可电影上映第二天排片升至11.9%,票房占比反倒降至15.4%,到了中秋节这天,排片占比反倒下滑至11.5%,之后的预排片大概也就这样,失控的口碑,不足以支撑电影走的更远了。

这让我想起当年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用被大家调侃为“诈骗式营销”的方法,首日拿到超过2.6亿票房,之后就断崖式下跌,最终也才2.82亿。如今《震耳欲聋》可以说是又一次反面教材,平台预测总票房2.4亿,两部电影何其相像!

又一次负面教材在教育片方,不要过度宣发,要实事求是,既是尊重观众,也是尊重自己,否则就会被营销反噬,《震耳欲聋》可惜了,本来有希望拿更多票房。

截至发稿,《震耳欲聋》豆瓣短评超过6万条,但电影迟迟没有开分,豆瓣评分差不多成了电影最后的遮羞布,估计电影关联方都在祈祷开分晚一点再晚一点吧!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公关到位了,它会像《731》《东极岛》那样,过多久都不会开分。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