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震耳欲聋》正在院线上映。它的影迷评分是这个十一档期最高的。我怀着较为期待的心态看完的全片。不过,观影结束之后,我的看法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应该是被粉丝们的打分给影响了,影片本身的水平,也相对一般。该片更像是一道刻意感动的预制菜,每一步都是预设的。但是,这个故事,放在真实的空间维度当中,则不成立。所以,了解现实的影迷,就不会被预制菜感动。好在,檀健次的演技是在线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部电影的预制菜流程——找一个故事,讲律师帮助弱势群体打官司,尤其是从律师也是小角色讲起,需要面对生存困境问题,最终律师出现人性高光,且弱势群体也获得了帮助,从而,让影迷们获得感动。
按照这个预制菜的流程,是可以做出很多类似的影片的。做得最好的,是韩国的《辩护人》。它的好处,是两处。第一处,塑造了一个最大的敌人,国家机器。第二处,是塑造了更为强大的辩护人之外的辩护人,一个律师倒下了,还有千万个律师。
一旦影迷们看过了《辩护人》之后,再看《震耳欲聋》,就会觉得寡淡了。为什么呢?因为《震耳欲聋》当中的反派,不够强大,还不足以动摇法律的基础。这就好比是影迷们已经吃过了《辩护人》的细粮之后,再吃《震耳欲聋》,即便它是细糠,但也是糠啊,不是粮食啊。更何况,《震耳欲聋》是预制菜的套路叙事流程呢。
在影片《震耳欲聋》当中,设置了一个老总当反派,这个老总是空手套白狼,奔着聋哑人们的房产去的。为了让这个老总显得足够厉害,更是为他搞来了不少打手。同时,为了让这个老总足够厉害,还弱化了公检法发现这个老总犯罪的能力。一个老总,可以搞出那么多的腥风血雨,这类内容,放在现实当中,已经足够反智了。说老总是个白手套,可能还会有影迷相信,说他就是最大反派,多少影迷会呵呵啊。
这部《震耳欲聋》越是到故事的后半程,越是预制菜的套路过分明显了。这类房产诈骗的商业骗局,在现实生活当中,正常的发展过程,是被诈骗的人发现了问题,开始组团维权,而维权的第一步,就是一起报警,让这个诈骗集团被刑事调查。可是,在影片当中,为了给律师高光,搞了一个没法报警的困局,让律师带着唯一的原告,上法庭。
影片创作者也知道,受害人们不敢报警,需要给一个理由。所以,在该片当中,搞出了反派有打手的桥段,谁报警,反派就用打手威胁谁。然而,出现这类威胁之后,稍后的故事内容,就面对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了——如果威胁有用的话,那受害者们就不敢出庭作证了;如果威胁没用,那受害者们早就应该组团报警了,而不是等一个律师帮着他们起诉。
因此,在影片的故事总攻阶段,律师男主自爆之后,感动了这些受害者,这个桥段,就是《震耳欲聋》最大的败笔了。而这些受害者竟然第一时间都跑去法院,并且申请出庭作证了。这属于编剧和导演的一厢情愿,属于一部写实题材电影的严重虚构了。不带脑子看电影的影迷,才会对这类预制菜式的虚构产生感动。
看明白这些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震耳欲聋》属于段位很低的预制式感动类影片,没啥写实价值。这类诈骗公司骗聋哑人的故事,最终不会走到律师在法庭上高光的时刻去。相反,这类故事会在中途就走向了被骗的同志们一起联合起来,报案,最终依靠公检法的力量,讨回公道,或者其它。在现实当中,律师不过是配菜。
其实,这个故事要想感动影迷,尚且不如让那个找男主谈话的公职人员成为主角,更为符合写实逻辑。这个公检法的公职人员,心怀着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发现了诈骗公司的骗局,因此,组织被骗的人民群众一起,报案,并且上法庭,最终,还人民以公道。这个故事走势,在现实当中更合理。当然,故事这么走,就没法感动谁了——这类廉价的感动,需要建立在弱势战胜强势的前提之下。
如果是公检法的同志们主导了这次正义的话,那公检法不会处于弱势,诈骗集团,也无法处于强势了。因此,感动就不容易勾兑出来。反之,像《震耳欲聋》这样,搞一个反智的故事走势,就可以勾兑感动了。
现实当中,这类房产理财诈骗,我是真见过不少,都是理财无法兑现之后,受害者们先报案,然后由政府组织法律援助,进行公诉。没有一例是《震耳欲聋》这样的。所以,它像一个预制菜,为了廉价的感动而存在。好在,檀健次这位青年演员的演技好,塑造了一个相对真实的角色,有着信仰的倔强感。这烂剧本,有些对不起演员的演技。(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