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爆款集体平庸!国庆档18.35亿背后的冷思考

娱乐 2025-10-10 15:07:58

2025年国庆档(10.1-10.8)以8天18.35亿票房收官,《志愿军:浴血和平以4.5亿的成绩拿下国庆档票房冠军,《731》和《刺杀小说家2》分别以3.44亿和2.95亿拿下国庆档票房亚军和季军,档期中无一部电影票房破5亿。

2025年国庆档总票房不仅较2024年的21.05亿下滑12.8%,更不及2019年44.66亿峰值的一半,仅略高于2022年疫情期的14.97亿,成为近五年表现第二差的国庆档。

从档期内票房走势看,呈现“低开、低走、无反弹”的状态:10月1日以3.21亿开盘,首日就比去年少了1.7亿,其余单日票房均未突破3亿,10月8日以1.09亿收官,档期开局热度不足,缺乏强有力的票房爆款影片带动,同时也没有“票房黑马”影片能做到逆势突围。

对比过往五年,2021年国庆档有《长津湖》带动大盘单日破5亿,2023年《坚如磐石》带动大盘日均票房3亿+,而2025年档期日均票房仅2.29亿,差距明显。

今年国庆档内地电影市场共放映364.7万场,总观影人次5007万,平均票价36.6元,相比于去年平均票价40.3元降低3.7元,同比下降9.2%

票价的下调有效降低了观影门槛,但在平均票价降低,放映场次创新高的基础上,今年国庆档总观影人次比去年同期5209万下降了202万,这说明了当下观众的电影消费心态更趋理性谨慎。

2025国庆档:集体平庸

与过往五年相比,今年国庆档最显著的特点是缺少“领头羊”。

往年国庆档通常由1-2部头部影片贡献40%或更高的票房,形成明确的市场主线。而今年票房冠军《志愿军:浴血和平》占比仅24.5%,前四名影片份额相对均衡,市场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散状态。

这种格局看似多元,但由于多部新片集体平庸,缺乏强有力的核心引擎,整个国庆档虽然长达8天,仍远未达到爆款档期应有的票房量级。

今年国庆档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电影是特别出圈的:无论是票房、口碑还是话题热度,甚至单片票房都没过五亿的。

普通人对这个档期的大多数电影,并没有表现出“非看不可”的兴趣。

国庆档重点影片分析

• 《志愿军:浴血和平》:以4.5亿票房登顶国庆档票房冠军,但作为系列终章,较上一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国庆档期票房8.05亿下滑明显。

这一部口碑保持了前两部统一的水准,影片以“边打边谈”双线叙事提升历史厚重感,但由于近期多部战争题材审美疲劳,以及影片本身的多线叙事失衡(如张子枫与宋佳的翻译角色功能弱化),导致口碑和票房热度未达预期。

另外,同档期历史题材电影《731》,虽然已经上映了半个月,但在国庆档异军突起并充分占领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以3.44亿成为档期亚军,出乎意料地抢走了国庆档的不少受众

《刺杀小说家2》:2.95亿票房较前作总票房10.35亿大幅度缩水。

影片是完全原创的续集电影,续作在特效方面有不少突破,视听爽感可圈可点,但由于缺乏原著依托,片中的现实与小说世界穿越频繁,导致剧本节奏略显混乱,影片口碑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 《浪浪人生》:2.19亿票房符合预期但中规中矩,始终保持在国庆档的第一梯队里没有掉队。

作为国庆档的喜剧片代表,黄渤与殷桃的表演发挥稳定,但影片在“治顽疾、办加油站、划龙舟”等剧情间摇摆,叙事重心稍显模糊。

• 《震耳欲聋》:1.75亿票房成档期的“小黑马”。影片以7.5分口碑居首,聚焦听障群体的现实题材获共鸣,檀健次的表演与“错峰点映”策略(10.2-3点映积累口碑),助力其在10月4日上映当天单日票房接近4000万,跃居当天票房榜第三位。

该片采取的这种“以映代宣”的点映策略,意味着它在8天长档期中,有机会提前释放口碑积累势能,以内容质量撬动市场关注。

这部“错峰上映”的影片拥有不错的单位场次产出能力,10月4日-8日,该片B值(排场效益)为1.3,是档期后半程内最“供不应求”的电影。可惜因上映较晚,总票房积累受限。在国庆档结束后,该片仍然有可能持续发力。

•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与当下流行的神话题材改编动画不同,这是一部“硬核”的历史动画,也是近些年难得一见的“三国”题材电影。

作为系列第一部,影片聚焦董卓入京到官渡之战的十余年历史,尤其是曹操在乱世中争锋的故事。可惜易中天监制,并没有让影片成功出圈,档期内票房7472万。

• 《风林火山》:这部集结了等众多华语影坛一星巨星的电影,从被观众漫长的期待直到被市场抛弃,国庆档内票房仅7248万。

虽有金城武、刘青云、高圆圆等主演的阵容吸睛,但影片过度追求暗黑美学,剧情碎片化,观众“难看懂”的反馈,让它在国庆档的竞争中迅速掉出第一梯队。

• 《毕正明的证明》:5177万票房凸显“口碑与市场倒挂”。这部反扒题材的影片以7.4分位列档期口碑第二,是部相对成熟的商业类型片。

不过该片定档最晚,卡司偏弱,片名易被误认为文艺片,并不能直接传递出影片的整体气质,即便走出连续5天票房逆跌的曲线,仍难突更大的票房体量。

国庆档背后的冷思考

2025国庆档的“平庸”,恰是体现中国电影市场正处在结构性调整的新阶段。

先来看看电影的供给端。

最近几年,高概念、大制作、强话题的影片对提振市场活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片的票房爆发,成为电影市场的定海神针。

在长假档期中,观众愈发成熟理性,“观望”态度更加明显,他们更不着急提前购票,而是依赖真实的口碑和影片与自身情感需求的匹配度来做决策。

今年国庆档影片的整体口碑较为平缓,爆款影片缺席导致市场缺乏核心驱动力,中腰部影片扎堆混战,缺乏能引发全民讨论的“神作”或“爽片”,导致观众的观影冲动未被充分激发。

从观影心态看,近年短视频的充分下沉,培养了观众“短平快”的视频内容消费习惯,并对“平庸内容”变得越来越零容忍。

国庆档影片看似类型多元,实则陷入“安全牌”的内卷:《志愿军:浴血和平》陷入系列IP第三部的疲态,《刺杀小说家2》复制首部曲框架,《毕正明的证明》的故事总能看到些《天下无贼》的影子。

影片内容集体缺乏新意,成为影响观众购票的因素之一。

再来聊聊观众的需求端。

今年国庆档平均票房36.6元,较去年的40.3元下降不少,低票价虽然降低了观影门槛,但并没能有效拉动观影人次。

宏观消费增速放缓背景下,文化消费优先级自然下降。

与此同时,年轻人社交需求转向短视频、游戏、直播等线上场景。而在国庆期假期期间,短途旅行、线下娱乐等多种休闲方式,都在争抢着年轻人的注意力。

客观来说,2025年的电影市场整体票房,相比去年是有进步的。

截至10月8日,2025年电影总票房已达437.89亿元,同比增长18.98%,已比2024年全年总票房超出12.87亿元;观影人次10.35亿,同比增长19.39%,比2024年全年总人次超出2528万。

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4亿+的“票房奇迹”,让2025年的电影市场开了个好头,今年夏天《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的集体发力,让暑期档票房在最后时刻超越了去年同期。

但不容忽视的是,缺乏票房爆款的清明、五一和国庆档,都比去年同期下跌不少,这才是如今电影市场更真实的底色。

长远来看,如何充分激活电影市场的潜力,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影院,仍然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这个国庆假期,万达电影联名恋与深空IP举办线下活动,影院仿佛变成片场,年轻人则摇身一变,成了电影的“玩家”。观众与游戏、动漫人物近距离接触,或在现场找到同好交流心得。

央视网文娱评论认为:这一趋势折射出Z世代娱乐方式的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向接受内容,而是期待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体验。

影院为物理空间,也因此被赋予了社交和文化认同的功能。年轻人走进影院,不只是为了观影,更是在寻找情绪共鸣与身份认同。

影院由此不再只是播放内容的场所,更成为承载年轻人仪式感、满足其社交与沉浸需求的“造梦空间”。这种转变拓展了观影体验的纵深,也让影院本身更具吸引力与再造能力。

“内容+场景+商业”的组合,正在释放新的价值空间,电影依然是核心吸引力,而围绕电影延展出的生态,正让影院功能变得更为多元。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