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更喜欢他下跪的样子

娱乐 2025-10-12 00:49:48

去年韩综《激赞网红》火了

起初Sir不屑一顾,真人秀请不起明星请网红,纯消费降级嘛......

可看了之后才发现:

小作坊下手是真猛啊......

不就是网红嘛?

咱这边也不缺啊......

但,玩法你能“借鉴”,这尺度你真的敢抄吗?

我赞红人

中版69位网红,齐聚一堂,巅峰对决,选出一名超级网红。

爆款?

凉透了......

评论是清一色的无聊,粉丝甚至感到背刺。

同样的形式、玩法、规则,韩版爆了国版却凉了。

为啥?

瘾很大,但又玩不起

完全没有韩综那种为博眼球豁出去的劲头,从始至终贯穿的就俩字——

规矩

网红盛会?

集体灭活......

01

节目组费尽心思,搜罗了中国互联网上有点名气的网红。

都谁呢?

放心。

你认不全,也没必要。

有“玩的就是真实”挑战博主,带着面具整活的,有扭社会摇的一哥,有B站顶流游戏区、生活区UP主,演艺圈明星来上山下乡的若干,变装博主若干,美妆博主若干,颜值博主若干......

啥是信息茧房呢?

是悖论:

Ta贼火,可你不认识。

每位选手出场,自带百万千万流量光环,台下嘉宾一脸“哇塞”的表情,节目组使出浑身解数渲染氛围:“请到这位顶流,优势在我!”

但。

Sir心中憋着一句“您几位都是干嘛的啊?”不敢说,怕别人说我不冲浪,是小众哥。

别说Sir不认识。

身为第一控场的主持人张绍刚甚至还临时补了一课:

原来,颜值也是一个赛道啊。

不怪你,也不怪张绍刚。

你没办法想象没见过的东西,也没办法走出算法编制的茧房,最起码两种性别的擦边主播你只可能刷到一种,这是客观现实。

但《我赞红人》不尊重这个现实。

它几乎预设着一种人均全职刷短视频的前提,大大方方干干巴巴地把这些豪杰请上台来,流程是——

“你好,你好火,你请坐。”

一顿牛逼猛吹,有时选手都插不上一句话,就接着请下一位了。

Sir不禁想问:

活儿呢?

展示啊?

个性呢?

一概没有......

规规矩矩上台,规规矩矩落座。

这些靠着15秒杀出一片血路(但你不一定认识)的草根英雄们,只能在场下同行们的吹捧中匆匆入座,连青海摇一哥都没有现场摇一下的资格,花哨但空荡的舞台上盘悬着“阵容真好”的回声。

干。

太干了。

你只知道,这一波是颜值的,这一波是美妆的,哦这一波厉害,这一波掌声最多,是弘扬传统文化搞古风的......

运动员入场完毕,开始考试。

节目组的另一大终极策略是——

尽可能复刻原版。

赛制复刻

个人才艺PK、直播PK、图文合作、短视频合作、直播盛典......

出彩的环节,中版几乎全部保留。

甚至。

连剪辑线索,也呈现出高度镜像的效果......

《激赞网红》第一局,就给选手安排难题,互相可以点赞也可以踩,互动数据多的人可以晋级。

按照正常逻辑,大家都觉得要多被人点赞,少被人倒赞。

但。

转折来了。

一个节目制作人出身的选手,率先看出环节的用意,推测出被人“倒赞”也应该能计入成绩。

于是节目进入小高潮。

增加戏剧性的情节,中版也像素级复刻了,游戏规则类似。

而且这边也有个小聪明蛋。

第一场比赛,选手们要在60分钟内互相关注,关注最多的人晋级,其余人淘汰。

而镜头也(突兀)对准了一个UP主,眼神犀利地“发现”规则漏洞。

同样的操作还有很多。

原版,韩国偶像张根硕,过气后当了网红,节目将他请来和选手们同台竞技。

中国版呢,同样找到了一个类似的偶像——

朱孝天。

近乎完整复刻。

但换来了绝对哑火。

已经开播数个月了,豆瓣上开分都没开,评论人数也只有101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观感是无聊。

而韩版呢?

播出后,韩版迅速占据Netflix韩国TOP10节目榜首,并在全球非英语节目排行榜中位列第四。

说明啥?

不是因为我们没钱。

对,你来看,我们的摄影棚更大更豪华。

经费燃烧的场景,我们更多。

但从一开始。

这个节目的立意就跑偏了。

哦不,应该说是太正了——假正经。

02

众所周知,韩版就一大特点,炸眼。

为搏流量,女博主不惜直接放大招。

男网红,没钱没色,也能献祭自己的尊严。

负能量?

但是真。

最后获胜者,是实打实3亿韩元的现金奖励刺激。

《激赞网红》的请来这些网红的本质,不是图他们真的有啥本事,而是相较传统明星而言他们更不计较偶像包袱、公关收益,放得开,玩得转,博得出位......

在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残酷赛制下,这帮人更能玩出花来。

到了“中国版”。

继承了类似的残酷规则,然而,严格贯彻和谐正能量!

于是乎,左右互搏来了。

举个例子。

第一场,要求选手互关,如果被关注的人数少了,那立即淘汰。

每人关注名额固定只有18个。

现场给出了不少暗示:得分在屏幕上及时更新;游戏过半还把人组织起来,公布结果施加压力......

意图是:动点脑筋吧小朋友们。

的确,真有人耍起了小心思——

撒谎。

刚和一个选手互关,但转头就把上一个关注的人取关,以换取更多和他人互关的机会。

面对面耍心眼,说谎、拆穿、撕起来,观众不就爱看这个?

但这“不和谐”......

赶紧让作为选手之一的刘维,补了一句“感想”——

(这么想赢)

他们是真的珍视这个舞台的

这还不够。

正当“不正之风”盛行,这时候出现了一名选手,“大义凛然”地牺牲自己,将票数交换给了同为B站的好兄弟。

呃......

不想赢,就不要玩不行吗?

Sir想起了许多年前令我费解到痛苦的回忆:家里的长辈组织一帮老头老太太玩《QQ农场》,但是不许偷菜

内在气质上的分裂还体现在——

哪怕一丁点展露人性之恶的负能量,就要立马安排上真善美的情节,甚至强行扭转成正能量。

原版有个环节。

鼓励选手上台进行才艺表演,这是一道双刃剑。

按理说。

才艺表演得好,点赞。

才艺表演得差,倒赞。

但意外来了。

许多选手上台之后,得到的全是倒赞。

果然人心险恶。

很明显,原版安排这个环节,为的是人为制造矛盾,体现“人性阴暗面”。

中版同样也有上台表演的环节,但性质全变了。

上台的,怎么都这么“红”?

君不见,非遗耍牙技艺传承人上台表演了一套吞剑绝技,惹得全场人拍手称奇。

雪饼猴也不遑多让,上台表演了一套看家本领。

结果呢。

双双狂揽关注。

隐约有种不赞不是中国人的感觉。

分裂吗?

分裂。

但更分裂的在于——

节目的形式和内核各走各的,互相掣肘,甚至南辕北辙。

原版有个赛段是PK。

选手自行选择平台开播,以平均观看时长作为核心指标。

够拼硬实力吧?

中版也保留了这个赛制。

但没想到的是,在选手激烈比拼过程中,黄子韬作为评委竟然四处探班。

每次探班,纷纷出镜和观众打招呼。

场外选手,本身就是一个流量大V。

就这,能不影响公平性吗?

另一大罪——

比赛数据,模棱两可。

在这个赛段上,Sir发现有许多选手形同隐形,而后却在随后的晋级名单中出现。

这些操作,对于一场实打实的网红对决来说,宛如一场儿戏。

这还不够。

原版该淘汰就淘汰。

中版看上去也是大刀阔斧,在第一赛段就从69人淘汰至35人。

但结果,变成随时可以“捞人”——

晋级的人可以在淘汰人选中挑选助播。

每场比赛,助力团5个人都拥有复活一个选手的权力,也可以捞人。

黄子韬还在节目中“发脾气”——

如果不复活XX,我下一期不来了

这是在PK,还是在玩过家家啊?

所以。

“隐形”是在照顾谁?

“捞人”又是来捞谁?

图穷匕见。

无论是大的网红,还是非遗传承艺人,但凡是重点保护对象,就拥有一道道免死金牌。

甚至为此,还改变了许多制约公平性的规则——

原版的真实观众。

在这里变成了20位媒体行业代表。

行业观察团,可以以自己的标准投票。

考核内容,也变成了四个正向的维度。

而整场比赛的选拔对象,赫然变成——

文化创意年度账号玩家。

形式上借鉴的是玩心眼子、拼下限的生存竞赛,但口口声声的宣传内核,却是专家评选正能量网红?

结果就是——

没人把它当回事。

主持人没有,选手没有,你就更不可能。

这不过是一帮人凑在一起,做做游戏、混混圈子、再度重申一下作为新时代网红应有的责任感、价值观......

这叫综艺?

这是“中国网红协会”第一次会议在优酷顺利召开。

03

诸位也发现了,节目的真正问题是——

假大空。

不仅是上述那些赛制上的模棱两可,还有节目在价值导向上的过分执着。

就举雪饼猴王的例子。

节目是怎么展现他的价值呢?

简单播放个VCR,然后强行关联到节目所宣扬的价值主题上:创造旅游GDP了......

还不止。

节目里除了三个主持人,还特意安排了三个观察团成员,分别来自两个高校,在选手PK时输出一些价值导向。

不光节目组和一些带着任务的网红,一些其他人也被“逼得”被迫打官腔。

一个个乡村振兴,中国文化的大词都挂在口边,这是要靠网红来振兴中华了?

但。

我们之所以把视线从CCTV3转移到各大视频平台,不就是因为他们“玩的就是真实”吗?

雪饼猴王能被大家喜欢,不是传承国学,而是他用孙悟空的形象做东北脱口秀;听泉鉴宝能火,也不是我们多么喜欢国宝文化,而就是最开始觉得听着好玩,幽默风趣。

听泉本人也毫不做作,甚至还能在直播跟大伙一起“擦擦边”。

真实感和 “活人感”,没有丝毫的偶像包袱,才是我们喜欢一个网红的原因。

很多人说,韩版博眼球、博出位,只娱乐但没有价值。

Sir听不懂这是夸还是骂......

价值,真的是这种综艺该考虑的事?

它的初衷就是将这些韩国网红集结起来,集中养蛊啊。

再者说,一帮出身草根的人,奋力地实现着自己地目的与野心,这难道不是价值吗?

价值就在于,他们的所有野心,都是以娱乐你为前提。

《激赞网红》是一场残酷竞赛,它展现出的网红生态也极度辛辣真实:

流量能成为货币。

甚至更能够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有的人张嘴闭嘴负能量,有的人却看出节目本身就是一场巨大讽刺。

它做的,难道不是呈现一个真实的网络生态,以此反思被流量绑架的现代社会,反思消费主义?

而模仿它的国综又留下了啥?

一群在原本平台上散发着活力和价值的鲜活网红们聚在一起,玩的是看似最残酷的游戏,但每分钟都念着假大空的台词,最后贡献出矛盾而无聊的戏码。

网红的舞台,应该是血雨腥风的斗兽场,不是红领巾飘扬的汇报演出。

这一句句虚假的大词,终于掏空了节目真正的价值:

它完全不能娱乐你。

谁看综艺是来摄取营养的?

我们是来获取能量的......

但在《我赞红人》,你只能无奈地看着原本的活人,变成提线木偶,被绑架上台,一字一句读着刺耳的官话、套话、正能量。

让Sir感到可惜,甚至悲伤。

好难受啊。

跟Sir小时候读到《水浒传》结局一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