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韩综《激赞网红》火了。
起初Sir不屑一顾,真人秀请不起明星请网红,纯消费降级嘛......
可看了之后才发现:
小作坊下手是真猛啊......
不就是网红嘛?
咱这边也不缺啊......
但,玩法你能“借鉴”,这尺度你真的敢抄吗?
我赞红人
中版69位网红,齐聚一堂,巅峰对决,选出一名超级网红。
爆款?
凉透了......
评论是清一色的无聊,粉丝甚至感到背刺。
同样的形式、玩法、规则,韩版爆了国版却凉了。
为啥?
瘾很大,但又玩不起。
完全没有韩综那种为博眼球豁出去的劲头,从始至终贯穿的就俩字——
规矩。
就像一群上房揭瓦的熊孩子,被硬拽到舞台上,系上红领巾,抹上红脸蛋,强行搞文艺汇演。
网红盛会?
集体灭活......
01
节目组费尽心思,搜罗了中国互联网上有点名气的网红。
都谁呢?
放心。
你认不全,也没必要。
有“玩的就是真实”挑战博主,带着面具整活的,有扭社会摇的一哥,有B站顶流游戏区、生活区UP主,演艺圈明星来上山下乡的若干,变装博主若干,美妆博主若干,颜值博主若干......
啥是信息茧房呢?
是悖论:
Ta贼火,可你不认识。
每位选手出场,自带百万千万流量光环,台下嘉宾一脸“哇塞”的表情,节目组使出浑身解数渲染氛围:“请到这位顶流,优势在我!”
但。
Sir心中憋着一句“您几位都是干嘛的啊?”不敢说,怕别人说我不冲浪,是小众哥。
别说Sir不认识。
身为第一控场的主持人张绍刚甚至还临时补了一课:
原来,颜值也是一个赛道啊。
不怪你,也不怪张绍刚。
你没办法想象没见过的东西,也没办法走出算法编制的茧房,最起码两种性别的擦边主播你只可能刷到一种,这是客观现实。
但《我赞红人》不尊重这个现实。
它几乎预设着一种人均全职刷短视频的前提,大大方方干干巴巴地把这些豪杰请上台来,流程是——
“你好,你好火,你请坐。”
一顿牛逼猛吹,有时选手都插不上一句话,就接着请下一位了。
Sir不禁想问:
活儿呢?
展示啊?
个性呢?
一概没有......
规规矩矩上台,规规矩矩落座。
这些靠着15秒杀出一片血路(但你不一定认识)的草根英雄们,只能在场下同行们的吹捧中匆匆入座,连青海摇一哥都没有现场摇一下的资格,花哨但空荡的舞台上盘悬着“阵容真好”的回声。
干。
太干了。
你只知道,这一波是颜值的,这一波是美妆的,哦这一波厉害,这一波掌声最多,是弘扬传统文化搞古风的......
运动员入场完毕,开始考试。
节目组的另一大终极策略是——
尽可能复刻原版。
赛制复刻。
个人才艺PK、直播PK、图文合作、短视频合作、直播盛典......
出彩的环节,中版几乎全部保留。
甚至。
连剪辑线索,也呈现出高度镜像的效果......
《激赞网红》第一局,就给选手安排难题,互相可以点赞也可以踩,互动数据多的人可以晋级。
按照正常逻辑,大家都觉得要多被人点赞,少被人倒赞。
但。
转折来了。
一个节目制作人出身的选手,率先看出环节的用意,推测出被人“倒赞”也应该能计入成绩。
于是节目进入小高潮。
增加戏剧性的情节,中版也像素级复刻了,游戏规则类似。
而且这边也有个小聪明蛋。
第一场比赛,选手们要在60分钟内互相关注,关注最多的人晋级,其余人淘汰。
而镜头也(突兀)对准了一个UP主,眼神犀利地“发现”规则漏洞。
同样的操作还有很多。
原版,韩国偶像张根硕,过气后当了网红,节目将他请来和选手们同台竞技。
中国版呢,同样找到了一个类似的偶像——
朱孝天。
近乎完整复刻。
但换来了绝对哑火。
已经开播数个月了,豆瓣上开分都没开,评论人数也只有101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观感是无聊。
而韩版呢?
播出后,韩版迅速占据Netflix韩国TOP10节目榜首,并在全球非英语节目排行榜中位列第四。
说明啥?
不是因为我们没钱。
对,你来看,我们的摄影棚更大更豪华。
经费燃烧的场景,我们更多。
但从一开始。
这个节目的立意就跑偏了。
哦不,应该说是太正了——假正经。
02
众所周知,韩版就一大特点,炸眼。
为搏流量,女博主不惜直接放大招。
男网红,没钱没色,也能献祭自己的尊严。
负能量?
但是真。
最后获胜者,是实打实3亿韩元的现金奖励刺激。
《激赞网红》的请来这些网红的本质,不是图他们真的有啥本事,而是相较传统明星而言他们更不计较偶像包袱、公关收益,放得开,玩得转,博得出位......
在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残酷赛制下,这帮人更能玩出花来。
到了“中国版”。
继承了类似的残酷规则,然而,严格贯彻和谐正能量!
于是乎,左右互搏来了。
举个例子。
第一场,要求选手互关,如果被关注的人数少了,那立即淘汰。
每人关注名额固定只有18个。
现场给出了不少暗示:得分在屏幕上及时更新;游戏过半还把人组织起来,公布结果施加压力......
意图是:动点脑筋吧小朋友们。
的确,真有人耍起了小心思——
撒谎。
刚和一个选手互关,但转头就把上一个关注的人取关,以换取更多和他人互关的机会。
面对面耍心眼,说谎、拆穿、撕起来,观众不就爱看这个?
但这“不和谐”......
赶紧让作为选手之一的刘维,补了一句“感想”——
(这么想赢)
他们是真的珍视这个舞台的
这还不够。
正当“不正之风”盛行,这时候出现了一名选手,“大义凛然”地牺牲自己,将票数交换给了同为B站的好兄弟。
呃......
不想赢,就不要玩不行吗?
Sir想起了许多年前令我费解到痛苦的回忆:家里的长辈组织一帮老头老太太玩《QQ农场》,但是不许偷菜
。
内在气质上的分裂还体现在——
哪怕一丁点展露人性之恶的负能量,就要立马安排上真善美的情节,甚至强行扭转成正能量。
原版有个环节。
鼓励选手上台进行才艺表演,这是一道双刃剑。
按理说。
才艺表演得好,点赞。
才艺表演得差,倒赞。
但意外来了。
许多选手上台之后,得到的全是倒赞。
果然人心险恶。
很明显,原版安排这个环节,为的是人为制造矛盾,体现“人性阴暗面”。
中版同样也有上台表演的环节,但性质全变了。
上台的,怎么都这么“红”?
君不见,非遗耍牙技艺传承人上台表演了一套吞剑绝技,惹得全场人拍手称奇。
雪饼猴也不遑多让,上台表演了一套看家本领。
结果呢。
双双狂揽关注。
?
隐约有种不赞不是中国人的感觉。
分裂吗?
分裂。
但更分裂的在于——
节目的形式和内核各走各的,互相掣肘,甚至南辕北辙。
原版有个赛段是PK。
选手自行选择平台开播,以平均观看时长作为核心指标。
够拼硬实力吧?
中版也保留了这个赛制。
但没想到的是,在选手激烈比拼过程中,黄子韬作为评委竟然四处探班。
每次探班,纷纷出镜和观众打招呼。
场外选手,本身就是一个流量大V。
就这,能不影响公平性吗?
另一大罪——
比赛数据,模棱两可。
在这个赛段上,Sir发现有许多选手形同隐形,而后却在随后的晋级名单中出现。
这些操作,对于一场实打实的网红对决来说,宛如一场儿戏。
这还不够。
原版该淘汰就淘汰。
中版看上去也是大刀阔斧,在第一赛段就从69人淘汰至35人。
但结果,变成随时可以“捞人”——
晋级的人可以在淘汰人选中挑选助播。
每场比赛,助力团5个人都拥有复活一个选手的权力,也可以捞人。
黄子韬还在节目中“发脾气”——
如果不复活XX,我下一期不来了
这是在PK,还是在玩过家家啊?
所以。
“隐形”是在照顾谁?
“捞人”又是来捞谁?
图穷匕见。
无论是大的网红,还是非遗传承艺人,但凡是重点保护对象,就拥有一道道免死金牌。
甚至为此,还改变了许多制约公平性的规则——
原版的真实观众。
在这里变成了20位媒体行业代表。
行业观察团,可以以自己的标准投票。
考核内容,也变成了四个正向的维度。
而整场比赛的选拔对象,赫然变成——
文化创意年度账号玩家。
形式上借鉴的是玩心眼子、拼下限的生存竞赛,但口口声声的宣传内核,却是专家评选正能量网红?
结果就是——
没人把它当回事。
主持人没有,选手没有,你就更不可能。
这不过是一帮人凑在一起,做做游戏、混混圈子、再度重申一下作为新时代网红应有的责任感、价值观......
这叫综艺?
这是“中国网红协会”第一次会议在优酷顺利召开。
03
诸位也发现了,节目的真正问题是——
假大空。
不仅是上述那些赛制上的模棱两可,还有节目在价值导向上的过分执着。
就举雪饼猴王的例子。
节目是怎么展现他的价值呢?
简单播放个VCR,然后强行关联到节目所宣扬的价值主题上:创造旅游GDP了......
还不止。
节目里除了三个主持人,还特意安排了三个观察团成员,分别来自两个高校,在选手PK时输出一些价值导向。
不光节目组和一些带着任务的网红,一些其他人也被“逼得”被迫打官腔。
一个个乡村振兴,中国文化的大词都挂在口边,这是要靠网红来振兴中华了?
但。
我们之所以把视线从CCTV3转移到各大视频平台,不就是因为他们“玩的就是真实”吗?
雪饼猴王能被大家喜欢,不是传承国学,而是他用孙悟空的形象做东北脱口秀;听泉鉴宝能火,也不是我们多么喜欢国宝文化,而就是最开始觉得听着好玩,幽默风趣。
听泉本人也毫不做作,甚至还能在直播跟大伙一起“擦擦边”。
真实感和 “活人感”,没有丝毫的偶像包袱,才是我们喜欢一个网红的原因。
很多人说,韩版博眼球、博出位,只娱乐但没有价值。
Sir听不懂这是夸还是骂......
价值,真的是这种综艺该考虑的事?
它的初衷就是将这些韩国网红集结起来,集中养蛊啊。
再者说,一帮出身草根的人,奋力地实现着自己地目的与野心,这难道不是价值吗?
价值就在于,他们的所有野心,都是以娱乐你为前提。
《激赞网红》是一场残酷竞赛,它展现出的网红生态也极度辛辣真实:
流量能成为货币。
甚至更能够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有的人张嘴闭嘴负能量,有的人却看出节目本身就是一场巨大讽刺。
它做的,难道不是呈现一个真实的网络生态,以此反思被流量绑架的现代社会,反思消费主义?
而模仿它的国综又留下了啥?
一群在原本平台上散发着活力和价值的鲜活网红们聚在一起,玩的是看似最残酷的游戏,但每分钟都念着假大空的台词,最后贡献出矛盾而无聊的戏码。
网红的舞台,应该是血雨腥风的斗兽场,不是红领巾飘扬的汇报演出。
这一句句虚假的大词,终于掏空了节目真正的价值:
它完全不能娱乐你。
谁看综艺是来摄取营养的?
我们是来获取能量的......
但在《我赞红人》,你只能无奈地看着原本的活人,变成提线木偶,被绑架上台,一字一句读着刺耳的官话、套话、正能量。
让Sir感到可惜,甚至悲伤。
好难受啊。
跟Sir小时候读到《水浒传》结局一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