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国庆档的票房冠军,《志愿军:浴血和平》有哪些不可忽视的亮点?私以为,对和平的深入探讨,让《志愿军3》区别于其他的战争片,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对于和平这一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影片通过角色的不同立场,也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
心怀理想的翻译队队长林月明(宋佳 饰)一开始认为,只要放下仇恨,就能迎来和平!但重病缠身加上超负荷的工作,让林月明的身体逐渐垮掉,在现实面前,她的理想变得空洞,最终只能等待和平协议签订的那一刻。
李晓(张子枫饰)在经历哥哥战死战场,父亲生死未卜后,忍不住发出质问,这么多人死了,这就是所谓的和平吗?对和平谈判抱有抵触心理的李晓,坚持认为只有上前线,才是正确的战斗姿态,而非坐下来与敌人握手言和,这对死去的人不公平。
林月明和李晓两人的对立态度,揭示出了用战争换取和平,是建立在牺牲之上的不平等。对和平发出的疑问,让影片的基调变得深沉厚重,因为这触及到了胜利与和平无法实现平衡的真实困境。
紧接着,影片就告诉我们和平是如何获得的?那就是革命战士在战场浴血奋战换来的!
这也是《志愿军3》通过聚焦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边打边谈”的作战历程告诉我们的。
和平沾染着鲜血,有人期待,也有人践踏。为了迎接参与和平谈判的美军,志愿军用石子摆出和平鸽的图案彰显友好,结果美军把直升机停在和平鸽的头上,直接冲散了图案,践踏我方的诚意。此处剧情设定,不仅预示着象征着和平的理想就此破灭,还暗示着在外交过程中,只有强者才会拥有主动权,获得话语权,站在高位俯视一切,可以无视规则。
不平等的谈判,终究换不来和平,那就只能将目光转移到战场上。于是,我们就看到在战场上普通的人牺牲和痛苦。在上甘岭战役中,革命战士黄继光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情急之下,他决定用身体挡住两个枪眼,最终牺牲在战场上。在战场牺牲的战士让人感到惋惜不舍,但留下的人也在经历着疼痛。
曾为了追随父亲和哥哥而奔赴战场的李晓,最终唯独她自己活了下来,甚至就连战友林月明、孙醒也都牺牲了,所以,李晓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父亲的踪迹,那已经成为她心中的执念。
70年后,当李晓用父亲曾经带上战场的那把钥匙打开家门时,一切都尘埃落定,父亲和哥哥确实都离开了,一家三口再也无法实现团聚了,独自一人站在家里的李晓,只能望着亲人的照片表达思念。
最后再回到贯穿影片的主题,和平究竟是什么?或许对于李晓来说,和平就是回家,与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