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戎并重铸和平——《志愿军:浴血和平》
今天聊聊中国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
片名The Volunteers: Peace at Last / The Volunteers: To the War 3(2025),别名志愿军3 / 志愿军:雄兵出击3 / 志愿军第三部 / 志愿军三部曲3 / 抗美援朝(第三部) / 伟大的胜利3 / 战与祀。
本片是《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镜头对准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边打边谈”的拉锯岁月。
影片用双线叙事撕开西方虚伪面具,美军代表在板门店高举白旗要求休会,转身就“误炸”谈判中立区数百次。前线是松骨峰式的血肉相搏,谈判桌上是揭露美帝“假谈真打”阴谋的智慧较量。经过747天的奋战,志愿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志愿军》系列承载着沉重的使命,因为它不仅要讲述故事,更要传递精神。
抗美援朝是我们的立国之战,打出了民族的尊严,铸就了和平的基石,每一代人都需要铭记它的意义。
和平从来不是乞求来的,是无数先烈用胸膛堵住枪眼、用身躯铺就道路换来的。这提醒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挺直脊梁,守护这片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锦绣山河。
影片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没有美化敌人也没有弱化敌人。西方列强的卑劣无耻一如既往,谈判桌上,他们飞扬跋扈目中无人,背地里不断挑衅。战场上,他们倚仗先进武器,肆意践踏生命,甚至无视国家法发动细菌战、毒气战。
这都是基于史实的揭露。抗美援朝从来不是我们挑起的战争,而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
谈判桌上每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背后都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筹码。
谈判桌边的较量不见枪炮但依旧惊心动魄。中方代表面对美方的傲慢,毫不退让。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刀,精准而锋利。这里没有枪炮,但言语就是武器。
战斗场景真实又震撼,没有刻意追求好莱坞那种花里胡哨的特效爆炸,战士们近身肉搏到运动战坦克对决,用质朴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这个系列的一直让人诟病的地方贯穿始末,陈凯歌导演任人唯亲,硬塞了儿子陈飞宇饰演的孙醒一条故事线。
这条线多余且突兀,整个与孙醒相关的角色都很模糊牵强,他的戏份完全可以删除,而不影响主线。
唐国强对导演任人唯亲表示不满,第三部里直接把主席的镜头剪光,的确很过分。
在这样一部重要的主旋律电影里安插自己人,为了捧儿子而往里硬塞,实在很差劲。电影艺术需要纯粹,不能因私废公。
电影配乐没啥大问题,不过我个人觉得遗憾的是没有使用经典战歌《我的祖国》。
抗美援朝精神有五方面内涵,而这首歌正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高度凝练。在本片后半程上甘岭战役重头戏中,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完美诠释了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抗美援朝精神。
“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响起,眼前浮现的是家乡的安宁,心中涌起的是保卫家园的决心,它的缺席让电影少了一份灵魂。
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志愿军》系列是必要的电影,它提醒人们,历史不容忘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铭记那些为和平牺牲的英雄,戎是拥有捍卫和平的力量。这部电影就是一次银幕上的祭祀。它要告诉年轻人,今天的和平是前人用生命换来的。以前我在课本上学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其实很难想象先烈的处境,现在有了视听手段,可以更直接地了解那段历史。
抗美援朝不是遥远的往事,一直影响着今天的中国。尤其是若干年后,美帝还是发起了贸易战、病毒战、关税战,帝国主义一直想要绞杀奴役我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抗美援朝要打,我们这一代要打的抗美援朝是科技竞争、是文化自信,但精神是相通的,绝不屈服于强权。
在我看来,《志愿军:浴血和平》基本达到了它的目的。我们正义方拍摄的战争电影,就应该让观众热血沸腾,而不是反思战争本身。
西方国家拍摄的战争电影主旨是让人反战反思,很多人也就以反战反思作为评判战争电影的标准,其实这样是片面不正确的。侵略者们拍摄优秀的战争电影会让人反战反思,因为它们展示的是不义、是无谓的杀戮。而我们正义方拍摄战争电影,展示的是保卫正义、保卫人民、保卫和平的正义之举,这才是正义方该有的态度。它应该激发热血,而不是怀疑。
当战士们高呼“为了和平”时,你会感到自豪,而不是悲伤。这种热血不是宣扬战争,而是捍卫正义的底气,不是煽动仇恨,而是珍惜和平的前提。
希望未来的中国电影,能更纯粹地讲述这样的故事,大大方方地讲述中国故事。
制作文化作品的人也多一些文化,少一些投机,多一些敬意,少一些私心。因为我们的历史不需要装饰,它本身就已足够壮丽。
银幕祭英烈,
浴血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