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100问 | 当“霸总”“战神”不再吃香,微短剧靠什么吸引观众?

娱乐 2025-10-16 00:07:17

主编温静导读面对“霸总”“战神”题材失宠的行业现状,微短剧吸引观众需从四方面发力:

内容上挖掘多元题材、注重情感共鸣、提升叙事技巧,跳出同质化;

用户体验上借大数据满足个性化需求、增强互动性、提升视听品质,优化观看感受;

平台与宣发端加强跨平台合作、精准定位受众营销、打造优质品牌,扩大影响力;

产业层面推进与文旅、教育、商业的融合,拓展生态边界,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优质内容生态。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当“霸总”“战神”不再吃香,微短剧靠什么吸引观众?

面对“霸总”“战神”题材失宠的行业现状,微短剧吸引观众需从四方面发力:内容上挖掘多元题材、注重情感共鸣、提升叙事技巧,跳出同质化;用户体验上借大数据满足个性化需求、增强互动性、提升视听品质,优化观看感受;平台与宣发端加强跨平台合作、精准定位受众营销、打造优质品牌,扩大影响力;产业层面推进与文旅、教育、商业的融合,拓展生态边界,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优质内容生态。

“霸总”“战神”式微的原因

(一)观众审美疲劳

观众对“霸总”“战神”题材的容忍度并非没有上限,当大量相似的剧情和人设充斥市场,同质化内容引发的审美疲劳不可避免。观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粗暴的情绪刺激,他们开始追求更有质感、有深度的内容体验。一些率先尝试转型的微短剧已通过数据证明,多元化题材的用户黏性反而更高。2025年,情感表达含蓄的微短剧《江南时节》《盛夏芬德拉》成为新爆款,不少观众表示“微短剧也让我吃上细糠了”,足见市场对优质内容的渴望 。

(二)创作路径依赖

平台算法不断强化对此类内容的推送,制作方在数据压力下被迫跟风创作,行业陷入创新窘境。明知道需要突破,却不敢轻易尝试新题材,这种创作上的路径依赖导致大量制作资源被倾斜到同类题材上,使得其他同样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投资。微短剧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业态,如果陷入同质化创作的泥沼,将失去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被观众抛弃 。

(三)政策监管加强

2025年9月2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对“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此前,监管部门也已释放出明确信号,2024年6月实施的分类分层审核制度要求所有微短剧备案过审,直接卡住了部分不良导向霸总剧的命脉,平台自查中,渲染“金钱至上”“阶层对立”的内容被批量清理。政策文件明确要求短剧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杜绝炫富、拜金、炫权、享乐等不良导向,强调现实主义原则和正向价值观传播。

2025年

微短剧行业现象分析

(一)内容转型

在“霸总”“战神”不再吃香的背景下,微短剧内容正从单纯表达情绪,逐步迈向情感、情怀的层次升级。现实题材、女性成长、家庭疗愈、小众创新等方向受到平台青睐,形成“小切口、大共鸣”的叙事范式。例如,《家里家外》以20世纪80年代初川渝地区重组家庭的生活为背景,跳脱了以往微短剧追求“反转密度”的节奏焦虑,回归生活本身,在细腻的对话和年代生活的场景中,编织出温暖动人的情感张力。该剧成功兼顾了中老年用户与都市年轻人两个主力圈层,上线12小时全网话题量破亿,72小时播放平台热度破7000万、播放量破10亿 。

(二)用户结构变化

2025年,微短剧全面覆盖从Z世代到银发族,用户结构持续拓展至全年龄段。截至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女性用户依然是消费主力,她们对“情绪价值”与“身份共鸣”的关注推动着微短剧创作的主流内容方向。男频内容占比下降,但精品剧仍具有市场穿透力。中老年群体的活跃度显著提升,“银发剧场”成为微短剧新蓝海 。

(三)平台竞合

微短剧的分发体系已形成“差异化定位+策略协作”的矩阵模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依托算法与社群裂变实现广泛覆盖;红果等短剧APP坚持免费+广告变现模式,实现内容与商业的正向循环;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试图通过微短剧打通会员与中视频之间的转化路径,寻求与传统剧集业态的融合发展。平台之间的角色日益清晰,竞争焦点也从争抢用户转向优化体验 。

(四)“微短剧+”战略

短剧跨界联动非遗、文旅、科普、普法、商业IP等多领域,拓宽了内容生态边界,提升产业链的协作深度。例如,《和你的桃花源》聚焦永春美食文化,以返乡青年用手艺治愈自身与家庭的过程为叙事核心,串联起地方文旅资源与观众情感共鸣;《祈安澜》以大运河非遗文化为素材,将运河号子、舞龙灯等传统艺术以戏剧化方式重新包装,使微短剧不再是“纯娱乐”的代名词,而是“轻内容中的重文化” 。

微短剧吸引观众的方法论

(一)内容创新

1. 挖掘多元题材: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关注社会热点、小众文化、特殊职业等领域,如聚焦孤独症群体的《重寻星光》,以独特视角展现社会议题,引发观众关注与思考。同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经典故事、神话传说等进行现代化改编,创造出具有文化底蕴的微短剧。

2. 注重情感共鸣: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成长历程、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观众能够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情感共鸣。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可以成为情感共鸣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展现人性的美好与复杂。

3. 提升叙事技巧:在保持微短剧快节奏的特点下,优化叙事结构,设置合理的悬念、冲突和反转,避免情节过于简单和直白。可以采用多线叙事、非线性叙事等方式,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

(二)用户体验优化

1. 满足个性化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观看习惯、兴趣偏好等数据,为用户精准推送符合其口味的微短剧。同时,提供个性化的观看设置,如播放速度、字幕样式、剧集推荐等,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2. 增强互动性:开发互动功能,如弹幕互动、投票决定剧情走向、角色养成等,让用户参与到微短剧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粘性。例如,通过弹幕互动,用户可以实时分享自己的观剧感受,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3. 提升视听品质:加大在拍摄设备、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微短剧的画面质量、音效效果和剪辑水平。注重场景布置、服装道具等细节,营造出逼真、精美的视觉效果,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

(三)平台与宣发策略

1. 平台合作:制作方与不同类型的平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根据平台特点和用户群体,针对性地投放微短剧。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利用其强大的传播力和社交属性,进行病毒式传播;与长视频平台合作,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和会员资源,提升微短剧的曝光度和口碑。

2. 精准宣发:制定精准的宣发策略,根据微短剧的题材、目标受众,选择合适的宣传渠道和方式。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精彩片段、海报、剧情介绍等内容,吸引用户关注;邀请明星、网红、影视博主等进行推荐和宣传,扩大传播范围;结合热点话题、节日等开展话题营销,引发用户讨论和分享 。

3. 打造品牌:制作方和平台要注重打造微短剧品牌,通过持续推出高质量、具有特色的作品,树立品牌形象,培养用户的忠诚度。例如,红果短剧推出“果燃计划”,支持精品短剧孵化,提升平台的品牌影响力。

(四)产业融合发展

1. “微短剧+文旅”: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微短剧为载体,宣传地方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产品。通过在剧中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美食,吸引观众前往旅游,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2. “微短剧+教育”:开发教育类微短剧,将知识传授与剧情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用户普及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生活常识等内容。例如,制作科普微短剧,讲解自然科学现象、科技发展成果等,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